最近,一份全球實體店陣亡名單在朋友圈廣泛流傳,零售業蕭條、百貨關店、各大曾經風光無限的零售巨頭退敗……在電商、房租、消費者習慣改變的多重作用下,實體店大洗牌的危機又一次被推到臺前。
為什麼日本的電商市場做不到中國那樣大那樣快呢?原因有這麼幾條:
第一是價格,中國的電子商務可以通過去掉部分中間商來獲得價格優勢,從而進攻線下零售。但日本零售業經過多年的發展,中間環節很少,線下零售的效率非常高,線上線下一個價。在實體店裡購物,要支付10%消費稅,而網購,也同樣需要支付10%消費稅,沒有價格優勢,想打敗實體店就很難。
第二是便利性,日本擁有大量的超市、購物中心、便利店、藥妝店,而且十分普及。加上遍布全國各個角落的各種自助售貨機。像在東京,許多超市都是24小時經營。所以,實體店的24小時綜合服務模式,使得線下購物十分便捷,這一點上網店優勢也就不明顯了。實體商業服務業態的普及與便捷,使得人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使得電商市場的發展,被擠壓到了一個很狹窄的空間。而這一點上中國的實體店同行和日本同行還是有差距的,這也是中國的實體店抵不住網店進攻的一個原因。
第三是服務,中國實體店的服務水平,和日本同行相比,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的。日本的實體店一直重視細節和體驗的打造,人們更傾向於去線下購物。亞洲通迅採訪過日本電器量販店必酷的社長,他介紹了日本電器量販店的經驗:第一,燈要亮、過道要寬,購物環境必須舒適;第二,所有商品都可以拿可以摸,購物體驗要好;第三,廁所要多、要乾淨,讓不想進店的人,也想借廁所。這三條,看似簡單,但即便是上海、北京的電器量販店,也沒有都做到,從細節上著手為顧客著想,讓人想進來,是很不容易的。中國開實體店的企業家們有一個苦惱,說我們有些消費者買電腦、買相機,先到實體店裡轉一圈,看一看擺弄一下,出了門就用手機下單,從電商那裡買價格更優惠的貨,實體店於是變成了電商們的產品體驗中心。這種情況,在日本是不太可能出現,因為線上價格和線下價格基本上是一樣的,實體店服務還更好。
中國電商高速發展進入黃金時期,隨之而來的是實體店被一路唱衰。而在中國的實體產業,確確實實也都遇到了很大的困境。可與我們一海相隔的日本,同樣是面臨電商衝擊,他們卻將實體店經營得有聲有色。
所以我們中國實體店的根本問題來自於:老闆總只是把實體店當成一種買賣的渠道,沒有服務的意識,更沒有服務精神,無法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單純依靠差價賺利潤,這種實體店早晚都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