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設計: 番薯丫 | 責任編輯: 瑞雪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繫:business_6team@163.com
隨著護膚「成分黨」的崛起,小夥伴們買護膚品的時候都會下意識拿起包裝,翻到背後看看成分表,挑出自己認識的效用成分,忽略自己不認識的一堆成分。
如果認識的多,就開開心心帶回家,感覺自己作出了英明的消費決策,並且離成分黨又進了一步。在魔鏡看來,這種做法可愛得很。
不過那些看起來非常陌生、成分黨基本不怎麼提的成分都是什麼呢——通常是一些賦形劑、促滲劑、防腐劑等。
今天魔鏡就帶大家認識一下那些比較「陌生」的成分,並回答幾個你們常感到困惑的問題:
1.防腐劑傷害皮膚嗎?
2.多糖會加速皮膚糖化嗎?
3.礦油悶痘嗎?
4.丙二醇致痘迷思
今天的內容乾貨滿滿,你們一定要認真聽。
不討論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所以說傷不傷害之前,咱還是擺正心態看看護膚品中都有哪些防腐劑。
護膚品中常見的防腐劑有尼泊金類、甲醛、甲醛釋放劑、甲基異噻唑啉酮、苯氧乙醇等。其中尼泊金類是最常使用的防腐劑。
尼泊金酯早在1924年就被作為防腐劑使用了,1942年時它被收入了美國國家處方集VII。
它包括尼泊金甲酯、乙酯、丙酯、丁酯、異丙酯和異丁酯等。它的殺菌機理是破壞微生物的細胞膜,使細胞內蛋白質變性,並抑制細胞的呼吸酶系和電子傳遞酶系。
2004年,有研究發現,乳腺癌組織中檢測出5種常見尼泊金酯的成分,掀起了化妝品行業挺大的風浪。
歐洲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onsumer safety,簡稱SCCS)在2013年出臺了對尼泊金酯類物質的使用量建議:尼泊金甲酯(≤0.4%)和尼泊金乙酯(≤0.4%)在法規最大使用劑量下是安全的,尼泊金丙酯和丁酯在單獨或聯合使用時劑量≤0.14%是安全的。
MIT對細菌有很好的殺滅效果,其殺菌機理是與蛋白質的巰基反應,抑制活性物運輸和葡萄糖氧化作用,使細菌變性,與其他防腐劑協同使用還可以擴大抗菌譜,降低防腐劑用量。
《中國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2015版規定MIT的使用上限為0.01%。出於對MIT致敏性的擔憂,歐洲SCCS在2013年12月發布公告,建議停止MIT在留存型產品中的使用。
主要是在化妝品體系中緩慢釋放少量的游離甲醛,起到殺滅微生物的作用,重點是「緩慢釋放」,因此也不必看到甲醛就驚慌失措。
目前常用的甲醛釋放體有1,3-二羥甲基-5,5二甲基海因(DMDMH)、咪唑烷基脲、重氮咪唑烷基脲、季銨鹽-15和羥甲基甘氨酸鈉。這類防腐劑對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均有效,對真菌的效果有限,可以和殺真菌劑合併使用達到廣譜殺菌作用。
具有廣譜的抑菌作用,對細菌、黴菌、酵母菌均有效。它的殺菌機理是作用於細胞膜,提高細胞膜對鉀離子的通透性,抑制細胞生長需要的酶活性。
苯氧乙醇自1982年使用至今,歐盟對其最大允許用量是1.0%,但法國建議三歲以下兒童護膚品最高劑量不超過0.4%,且不可用於三歲以下兒童的臀部護理產品。
首先是該成分在法規限制範圍內、且不超過最大允許用量;
其次是要達到防腐的效果,如果對微生物的抑制能力不夠,導致護膚品汙染甚至腐壞,對皮膚的影響反而會大於防腐劑本身的副作用;
最後是安全性,即防腐劑本身對皮膚的刺激性等。
目前的研究發現,複合防腐劑(多種成分)的添加可以提高防腐能力並且降低總體防腐劑含量,因此,如果你發現成分表中含多種防腐劑也不必特別擔心,其中每一種的含量應該都很少。
魔鏡認為護膚品中添加防腐劑是必須的,這樣才能在開蓋後依然可以保有6~12個月有效期,它的存在其實更像是護膚品小衛士。如果家裡有寶寶,那麼可以留意下尼泊金酯和苯氧乙醇,儘量不選含這類成分的產品。
實在擔心的朋友,也可以選擇無防腐劑添加的產品,商家通常可能在包裝的壓泵設計上花費了心思,比如壓泵可以阻擋氧氣或外界物質交換,減少產品汙染的風險。
首先咱們明確下糖化到底是啥。
糖化是指體內的一些還原糖與蛋白質發生非酶促反應,生成晚期糖化終產物(AGEs)的過程。還原糖包括葡萄糖、乳糖、半乳糖、果糖等,食物來源佔外源性糖化的主要部分。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和彈力蛋白糖化後會失去螺旋結構,從而失去原本的彈性。
而護膚品裡的多糖,一般是多羥基醛或多羥基醇及其衍生物形成的一類龐大的天然高分子體系,可用通式(C6H10O5)n 表示。
大家可能聽說過的化妝品中的多糖聚合物有阿拉伯膠、瓊脂、甲殼素衍生物、透明質酸、甲基纖維素、燕麥多糖和各種改性澱粉等。
它們的作用更多是在保溼方面。這類多糖成分通常具備較高的粘性,它們之間會形成網狀結構,吸收更多水分形成保水結構;也有一些研究表明此類成分還有抑菌、抗氧化作用,等魔鏡看到更多靠譜的研究結果再來跟大家分享。
所以,如果在護膚品中看到多糖,是可以正常用的,不用太擔心。
礦油(液體石蠟) 和一系列酯類成分如棕櫚酸乙基己酯、肉豆蔻酸異丙酯、棕櫚酸異丙酯、棕櫚酸異辛酯、礦脂、椰子油、棕櫚油等,一直在為痘痘「背鍋」,如果我們用護膚品搜尋引擎查詢,會發現這類成分後面會標註「致痘」標識。
不過呢,只能說它們有致痘可能,但不意味著用這類成分一定會致痘。
致痘標示的判斷,一般是由「兔耳實驗」得來。「兔耳實驗」簡單說就是在兔子耳朵上塗抹含此類成分的產品或原料,根據兔耳出現「痘痘」(毛囊炎、表皮角質增厚、毛孔擴張等)的情況進行判定,具備參考價值但不完全可靠。
再加上上述成分廣泛用於各種類型的護膚品和化妝品中,容易長痘痘的姑娘可能很難躲避對它的使用。
魔鏡的建議是不要給自己徒增煩惱,即使選擇相對不黏稠不厚重的產品,也未必有幫助……痘痘屬於皮膚疾病,按規範的診療流程用藥及治療,比糾結選什麼護膚品效率高了不知道多少個level,咱們用護膚品除了保溼,還得圖個開心是不是?
這個小標題是咱們編輯部給魔鏡的,魔鏡看到就納悶了,從什麼時候開始丙二醇也能致痘了?
丙二醇在護膚品中充當的主要角色是保溼劑、溶劑、賦形劑等,它的存在簡直再常見不過。如果丙二醇都能致痘,那護膚品咱也沒啥能用了。魔鏡想問編輯這話從哪來,但轉念一想,如果編輯部都有這種困擾,「第十一診室」的小可愛們恐怕也有類似迷思。
於是我上網搜了下「丙二醇+致痘」,搜索結果中出現的大部分內容都與丙二醇無關,唯一相關的是這類成分:
然而,名字裡含丙二醇可不意味著它們就是丙二醇,它們是結構、性質完全不同的成分,跟魚香肉絲裡沒有魚類似,因此以後大家看見丙二醇也不用擔心,正常用就行。
以上4條,如果大家讀起來覺得比較生澀,魔鏡就簡單總結一下:
防腐劑、多糖、礦油、丙二醇等成分,存在即合理,是有它們存在的意義和任務的;
防腐劑減少護膚品汙染的作用大於它的風險,前提是添加用量在法規規定範圍內,我們討論毒性的前提是用量不超標;
3歲以下嬰幼兒,應該儘量避免使用含有尼泊金酯和苯氧乙醇成分的護膚品;
多糖成分可以正常用,護膚品中多糖的主要作用是保溼,其次部分可能具備抗氧化、抗炎效果,但不至於加速皮膚糖化;
不必擔心護膚品中礦油、丙二醇等成分,躲也未必躲得掉,戰勝痘痘的主要武器,還是醫生規範的治療。
今天這篇硬核科普,請小可愛們右上角收藏。
還是那句話,護膚品成分雖重要,關鍵還是看門道,用著開心更重要。
如果看了有收穫,那別忘記點個 在看 或直接轉發給閨蜜呀~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孫曉青,王彤,王粟明. 化妝品中防腐劑的特性與法規沿革[J]. 日用化學品科學,2017(2):26-31.
[2] 姬靜. 化妝品中防腐劑的應用和發展趨勢[J]. 日用化學品科學, 2014, 37(012):47-51.
[3] 成分表。以後我要做個成分控(致痘篇). (2015-08-24)[2021-01-0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824/19/27327685_494521735.shtml.
[4] 周紫燕,王坦,洪曉鵬. 抗氧化天然活性多糖[J]. 日用化學品科學, 2012(07):24-26.
[5] Campana, R, Scesa, C, Patrone, V, et al. Microbiological study of cosmetic products during their use by consumers: health risk and efficacy of preservative systems[J].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0, 43(3):3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