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獵聘 ,作者大胡桶子
獵聘
獵聘訂閱號為您提供有趣、有用、有品的職場內容,為您破解各種職場難題,呈現新潮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度的職場洞察,時下社會熱點,以及大數據行業分析和研究報告。
離公司多遠,離升職加薪就有多遠。
作者 :大胡桶子
來源 :獵聘(ID :liepinwang)
最近,#超千萬人正承受60分鐘以上極端通勤#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
12月4日,《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監測報告》數據顯示:36個全國重點城市中,共有超過1000萬人正在承受60分鐘以上的極端通勤之苦,佔通勤人口的13%。
通勤時耗長的背後,不僅僅是職場人的職住分離問題,還影響著每個職場人的職業發展。
最近有個朋友在抱怨,他錯過了一次升職的機會。
他上班地點在廈門島內,而租房在島外,單程通勤時間要一個多小時,碰到堵車的話要兩三個小時,也就是說他一天在路上就得花三個多小時。
他們公司有個經理崗位空缺,在他和另外一個同事之間選擇,結果他因為通勤時間過長落選了。
有句話很有道理:離公司多遠,離升職加薪就有多遠。
每天耗費3-4個小時在通勤路上,職場人還有時間養精蓄銳嗎?還有激情持續戰鬥嗎?
公司需要的是能量滿滿的員工,職場人在無法改變通勤時間的情況下,該如何破局呢?
1
公司為什麼不希望員工住太遠?
1、機動性弱,遇事反應慢
我們公司曾發生過這麼一件事:
我們公司是造紙企業,對防火要求異常嚴格。公司規定管理層要手機24小時開機,除非報備否則不能遠離公司,以便處理突發事件。
幾年前,成品倉庫因為漏電自燃,導致了成品紙著火。車間人員積極組織救火,而負責安全生產的安全經理,卻遲遲未能出現。
那場大火造成了產品及廠房損失一千多萬,安全經理因統籌不力而被開除。
後來才知道,安全經理當天未報備,私自回家了,等他到火災現場已經著火三個小時了。
有句話叫:遠水解不了近火。你的能力再強,無法及時處理公司問題,那也是無用武之地。
員工住得太遠,公司一旦有急事,員工就無法及時反饋。當公司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在,久而久之,你就會被漸漸地邊緣化。
2、長途勞頓,身心俱疲
在一個職場論壇上,有網友抱怨:通勤路上,光線昏暗,封閉的空間裡人多又空氣不流通,很容易出現抑鬱的感覺。
知乎上有個問題:每天通勤時間長是種怎樣的體驗?
網友@醫院Wifi挺好說道:北京的地鐵到底有多擠朋友們?上周我坐地鐵被擠骨折了!!!左手手腕被人潮推得撞到扶杆上,直接哭出聲!更難過的是,車門已經關了我只能下站再下車!等回去打石膏擠地鐵,我看誰還敢推我!
長途通勤,不僅讓人抑鬱,影響精神狀態,甚至危及身體健康。
有一項研究證實:通勤壓力與職業倦怠和離職意願存在明顯的相關關係。也就是說,不好的通勤體驗可能會讓員工對工作產生厭煩,進而離職。
通勤時間過長的員工,對於公司來說是個不穩定因素,隨時可能情緒不穩,甚至是離職。
3、缺少業餘時間,陷入低質量循環
《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監測報告》數據顯示:全國主要城市通勤人口的單程平均時耗是36分鐘。其中,超大城市平均通勤時耗41分鐘,而西安市屬於特大城市,平均通勤距離為8.3千米,平均通勤時耗是35分鐘。
博主@西安撲通 有一段話描述西安職場人的通勤狀態的:
「西安打工人日常通勤不是堵在路上,就是擠在公交中,或是懸在地鐵裡……每天像無數支箭,從各自家裡出發,射向各自的位置。每周至少有5天過著被工作綁架的生活,留給自己的時間所剩無幾。」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
他常說:「記住,每天除了8小時的工作,還要有8小時用來休閒,然後還要過周末。
而職場人卻將大把的業餘時間花費在通勤路上,沒時間充分休息和自我充電。
上班很累,下班更累,每天渾渾噩噩,職場人就會陷入低質量的工作和生活漩渦之中,無法自拔。
2
通勤時間沒有優勢怎麼辦?
1、評估機會成本,表達改變願望
有位高管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當時公司要提拔一位員工當部長,而作為部長就需要統籌整個部門事務,及時處理突發事件,要求他必須住到公司的宿舍。
這位員工卻拒絕了,理由是家裡需要他,他沒法走開。
後來,這個晉升機會自然就給別人了,而這位員工從此就不再被重用,一直碌碌無為。
而微博上有位醫生為了能夠更好地工作,9年裡,她都選擇住在醫院附近10分鐘路程內。
住得離公司遠或近,是職場人自己的選擇,但若你想求進步、求升職,你肯定需要有所付出。
得與失,是需要自己評估的。升職為管理層,考慮的不再只是自己,而是整個團隊。你要知道的是,你的背後有很多人看著你,你要做出表率的。
住得遠的職場人在日常言行中,應該表現出改變的意願,當機會出現時,主動適應公司的安排。
2、成為自燃型員工,學會向上管理
《幹法》中,稻盛和夫把人分成了三種:可燃型、不燃型和自燃型三種。
稻盛和夫說:所謂「自燃型」的人,從來不是「等別人吩咐了才去幹」「因為有了命令才工作」的人,而是「在別人吩咐之前自發去幹」的主動積極的人,他們應該都是熱愛工作的人。
職場人應該成為自燃型的員工,積極地發光發熱。通勤時間較長,成為自燃型員工才有優勢,做好時間規劃,儘量時時早事事早。
自然型員工不能默默無聞地燃燒,彼得·德魯克說過一句話:「任何能影響自己績效表現的人,都值得被管理。」
職場人應該學會向上管理,與領導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擁有同一種視野,為公司的目標和績效而努力,讓公司看到你的閃光點。
而向上管理成功的關鍵在於「超預期管理」,做事不能只看眼前,不能只關心本職工作,而要往前多走一步,往外多思考一點。
用超預期的業務能力彌補通勤時間的劣勢,你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3、將碎片化時間打造成投資時間
很多人在通勤路上都是在消耗時間,認為那樣能放鬆自己,然而,來自哈佛商學院的教授Francesca Gino的研究指出:聽音樂或瀏覽社交媒體的通勤者,可能無意中增加了自己的工作壓力。
這樣可能導致職場人更加難以進入工作的狀態,並因為突然的轉換感會增加工作上的壓力和勞累。
神經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無聊」的狀態可以激活大腦中與思維遊蕩有關的一個網絡,這個網絡有助於產生原創的想法,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
通勤時間裡,無聊的職場人處於一種輕鬆高效的狀態,最適合用來工作和學習了。
有位相熟的自媒體從業者,他的單程通勤時間是一個半小時,但他從不會浪費這段時間,而是提前準備好資料,在車上構思文章。到了公司,就直接下筆成稿,很好地完成了工作。
職場應該將碎片化的通勤時間改造成投資時間,可以聽書、思考,讓自己不斷增值。
職場有句老話:八小時內求生存,八小時外求發展。
其實,兩份時間一樣重要,職場人不能顧此失彼,合理規劃八小時外,能讓八小時能活得更安穩。
每個員工都想在職場中不斷地精進,最關鍵的是揚長避短,積極改變,在高效利用時間中不斷增值。
原標題:《通勤,正在殺死1000萬中國青年》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