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面奶是洗臉時使用的乳液,屬於面部清潔產品,用於清除皮膚上的汙垢,使皮膚保持清爽、潔淨的正常生理狀態。
面部清潔產品的種類很多。從產品外觀看,有固體狀的潔膚皂、清潔膏,乳液狀的潔面乳、洗面奶,液體狀的潔面液、潔膚水,啫喱狀的潔面凝膠、清潔啫喱,粉狀的潔麵粉,還有清潔面膜、潔膚油、吸油貼、鼻貼、氣溶膠等產品。
從產品組成看,目前主流的潔面產品包括皂基型和非皂基型兩大類。
非皂基型產品的清潔成分以具有清潔作用的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為主,也有不添加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的非離子型產品。在清潔能力上,皂基型產品強於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型產品,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型產品強於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型產品。需要注意的是,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型洗面奶配方中的主體清潔劑為陰離子型,但並非只有陰離子表面活性劑,通常還含有少量非離子或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非離子型產品的主體原料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通常配有少量的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成分。
脂肪酸與氫氧化鈉等鹼反應可得到脂肪酸的鈉鹽,這種反應叫皂化反應;得到的脂肪酸鈉就是通常所說的「皂」,也就是日常生活中肥皂、洗衣皂、香皂的主體原料皂基。這裡所說的脂肪酸包括硬脂酸、棕櫚酸、肉豆蔻酸、月桂酸等,它們的碳鏈不同,形成的皂發泡性能也不同。常用的鹼除了氫氧化鈉外,還有氫氧化鉀、三乙醇胺等。
皂基洗面奶配方中的主體清潔成分是皂(即皂基),也就是脂肪酸鈉、脂肪酸鉀等。在製備過程中,化妝品企業通常會添加脂肪酸和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在高溫狀態下讓兩者發生皂化反應,形成脂肪酸鈉、脂肪酸鉀。
製備皂基洗面奶時,配方師會在皂基配方的基礎上添加少量潤膚劑、保溼劑、香精、防腐劑等,也可能適當添加一些表面活性劑,以減少皂基用量,降低體系的刺激性,形成性能更好的皂基洗面奶。
「胺基酸」洗面奶實際上是一種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型潔面產品,市場上所謂的「胺基酸」洗面奶並不是在產品中添加了胺基酸,而是在配方中使用了胺基酸型表面活性劑(以胺基酸、短肽等基團為頭基的一類表面活性劑)。胺基酸型表面活性劑與胺基酸不是一類原料,前者是在後者的基礎上製備的一種衍生物,兩者的結構與性質完全不同。胺基酸型表面活性劑並非新生原料,其研究可以追溯到1909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使用歷史。
多數「胺基酸」洗面奶配方是以胺基酸型表面活性劑為主要清潔成分,輔以其他表面活性劑以及修飾性原料。在化妝品中常用的胺基酸型表面活性劑大多為陰離子型,包括月桂醯肌氨酸鉀、椰油醯肌氨酸鈉、椰油醯基肌氨酸 TEA 鹽、椰油醯穀氨酸鉀、椰油醯甘氨酸鉀等,此類表面活性劑具有溫和、低毒、生物相容性好、發泡力強、環境友好等特點。
化妝品的性能由配方中的原料性質決定,皂基洗面奶與「胺基酸」洗面奶在性能上的根本區別在於兩者的清潔力、溫和性與生物相容性。
從洗面奶標籤的全成分標識上可以判斷產品類型。
如果成分表的前幾種原料中出現硬脂酸、棕櫚酸、肉豆蔻酸、月桂酸中的一種或幾種,且同時出現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或三乙醇胺,那麼該洗面產品就基本上可以判斷為皂基洗面奶;如果在上述成分基礎上還輔有油脂成分、保溼劑成分或其他表面活性劑,則該產品比單純皂基組成產品的脫脂力小,也更溫和。
如果在成分表的前幾種原料中有桂醯肌氨酸鉀、椰油醯肌氨酸鈉、椰油醯基肌氨酸 TEA鹽、椰油醯穀氨酸鉀、椰油醯甘氨酸鉀中的一種或幾種,則此產品基本上可以判斷為「胺基酸」洗面奶,通常配方中還會含有其他表面活性劑成分,以優化產品的整體性能。
需要提醒的是,在成分表上看到胺基酸型表面活性劑,並不意味著產品一定是「胺基酸」洗面奶。不排除市場上有一些打著「胺基酸」洗面奶「旗號」,實際上僅僅是在配方中添加了很少的胺基酸型表面活性劑的概念性添加產品。
選擇潔面產品時要考慮自己的皮膚情況和季節因素。出汗、出油較多的人,夏天或者面部皮脂、汙垢較多時,可選擇清潔力較強的洗面奶如皂基型;秋冬季、乾性皮膚和敏感性皮膚人群,以及洗臉次數較多的消費者,建議選擇相對溫和的潔面產品,如「胺基酸」洗面奶。非敏感性皮膚人群可準備兩種清潔力不同的潔面產品,根據季節和面部皮膚情況選用。
來源:中國醫藥報
友情提示:為了維護政務信息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未經同意,自媒體不得擅改標題、斷章取義轉發文章。如需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於「廣西藥品監管」。
往 期 要 聞 回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