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歲男子不慎摔倒,左手手掌撐地時正好按在一塊碎玻璃上,指神經、肌腱斷裂,到醫院手術前,需要進行CT、核酸和血清抗體檢測,結果正常方可手術。為了減少感染、保住手部功能,檢測結果還未完全出爐,為了在8小時內的黃金時間完成縫合,醫生主動升級防護,穿著厚重的防護裝備為他完成手術。手術結束後,醫生內衣全部被汗水浸溼。
47歲的劉先生家住武昌,五一前,他在家中客廳不慎摔碎一隻玻璃杯,玻璃杯裡的水灑在地面上,他腳下一滑重重摔倒,左手撐地時正好按在一塊碎玻璃上,碎玻璃插入手掌血流不止。疼痛難忍的他被家人送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就診,發現左手手掌中心有一個長度2公分、深度1公分的V型傷口,傷口雖不算大,但部分指神經和肌腱被割斷,如果不能儘早縫合,不但傷口感染風險較大,而且還可能令手部正常功能受限。
為保障醫護人員和患者的手術安全和疫情防控需要,醫院要求所有入院患者在手術前,必須進行CT、核酸和血清抗體檢測,排查新冠肺炎後方可手術。一般手術在患者排除新冠肺炎後,醫生只需採取一級防護。劉先生受傷入院時進行了檢測,肺部CT結果較快出爐並顯示正常,但核酸等檢測結果還需再等待幾個小時。
「指神經、肌腱斷裂需要進行手術縫合,在6到8小時以內手術最佳,而且越快越好,時間越短恢復的希望越大。」 醫院創傷骨科副主任醫師王欣表示,為了減少劉先生的傷口感染、保住手部功能,決定升級防護標準,與時間賽跑儘快手術。
王欣、謝哲等醫生按照二級防護標準,在清潔區先進行手消毒,按穿戴流程戴上一次性圓帽、醫用防護口罩、面屏,穿上厚厚的防護服,最後戴上手套。
「防護服穿好後剛走進手術室,我就感覺身體開始冒汗。」王欣表示,目前武漢天氣逐漸炎熱,一個多小時的手術全程穿著厚重的防護服並戴上面屏,不但視野受限,動作也變得沉重,因此傷口清創、顯微縫合操作的時間比正常情況有所延長。
手術結束後,王欣、謝哲大汗淋漓,內衣全部溼透。王欣將謝哲手術後渾身溼透的照片和手術過程介紹發到朋友圈後被頻頻轉發,不少人為他們敬業精神和辛苦付出點讚。
據了解,劉先生的手術很成功,斷裂的指神經和肌腱都已經精準縫合,手術結束不久,核酸等檢查結果正好出爐,均顯示為陰性。目前劉先生傷口恢復順利。
「謝謝王醫生、謝醫生為我緊急手術,你們用辛勤的汗水幫我保住了左手。」五一期間,病床上的劉先生左手雖打著厚厚的石膏,但依舊試圖雙手合十,向查房的醫護們表示感謝。(工人日報記者 張翀 通訊員 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