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讀書能信手拈來,我們卻像沒讀一樣?

2021-02-08 丁香新語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同樣的書為什麼別人讀了就可以信手拈來,自己讀了感覺像沒讀一樣?這個問題有1.5萬人關注,168萬人瀏覽。

這說明很多人意識到了讀書的作用,也買了很多書,甚至從網上下載了很多電子書,然而看了很多書後,發現對生活並沒有什麼改善,因此產生了疑惑。

想想也是,本來期望讀書能改變生活,但讀了跟沒讀一樣,當然心生怨氣。

浙大心理學博士採銅在《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中說過,這些現象都有一個共同的癥結,就是我們面對如此多的信息材料,只會做最淺層的加工,沒有從深處審視,更不用說去做一些解碼的工作。

這好像是很多人的通病,知道讀書有用,但是卻沒有把讀書這件事做得很精細。正是意識到很多人不會讀書和學習,採銅在《精進》裡面告訴了我們,如何通過怎樣的學習,才能夠將書中知識化為己用,最終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01為什麼很多人讀書沒用?

普通人讀書大多是被動讀書,沒有去主動建構知識,將書中知識化為己用。

他們讀書的過程是這樣的:讀書-做筆記-思維導圖-寫書評。

其實能夠做到前兩步的都比較少,一般人把書拿來就讀,讀完不做任何記錄當然忘得也快。著名的心理學家艾斯浩賓通過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過後立即開始,20分鐘後,我們僅記得58.2%,一個小時後記得44.2%,一天後記得33.7%,6天後已經忘得差不多了,能夠記住的僅僅有25.4%!

雖然記筆記可以幫我們防止遺忘,但僅僅是記筆記還不夠。我們只是把書中的知識記錄在筆記本上,並沒有記在大腦中。

讀完書後記筆記,再加上寫書評,雖然是經過了大腦的輸出,但只是對書中的知識做了少量加工,然後換了個方式將內容輸出,這樣的讀書方式相比前兩種,能夠記住的東西多一點,但往往更費時間,很少有人能堅持。

上面的幾種讀書方法,只是完成了知識的遷移,相當於把知識從書本搬到了腦中,但是缺乏實際的行動或者深刻思考,它也只是淺層次的知識。相當於知識還是書本上的知識,並沒有變成我們自己的知識。

無論是做筆記、畫思維導圖或者是寫書評,佔主位的都是已經編制好的教材,是原書作者的知識和觀點。我們雖然對它們進行了淺層次的加工,但是沒有進行深層次解碼。我們對這些知識,只是有個大概印象,但具體怎麼用,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並且,過了沒多久,這些知識大多會忘記。這就讓很多人覺得讀書無用。

02如何正確讀書

正是意識到很多人不會讀書,採銅在《精進》中提出了「解碼」式讀書方法。

解碼其實就是對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對於不同的人來說,解碼的過程、深度以及程度不一樣,得到的信息自然也不一樣。

就拿玩具來說,在小孩子的眼中,他們關心的是這個玩具的功能,也就是它們能從這個玩具中得到什麼。

對於家長來說,對這個玩具的解碼就和孩子不一樣。他們更關心孩子安全,一般會在意玩具的材質是什麼,安全性如何,以及性價比等等。通過綜合考慮和比較,他們才會判斷該不該買這個玩具。

而對於玩具設計師來說,他們更關心這個玩具是怎麼做出來的。他們會思考玩具的結構、效果以及設計原理,看能否拿為己用。

對一本書進行解碼閱讀的過程,對應玩具的三個不同層次解讀。大多數人像小孩子一樣,僅僅關心這本書講了什麼,能從中得到哪些信息,根本不知道要讀的書的特點,也不知道知識點背後的原理,以及用到了哪些知識,為什麼用這樣的結構呈現等等。

那麼,如何對書進行深層次的解碼閱讀呢?採銅也介紹了三個步驟:

首先,要思考這本書說了什麼,給了我們哪些知識。

就拿《精進》這本書來說吧,它講述的是如何成為一個更厲害的人。也就是讓我們意識到,厲害的人是怎麼學習,如何利用時間,以及怎樣選擇有意義的行動等。

這些都是對人生起重要作用的事情,做好了每一個步驟,最終結果自然會改變。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了與那些做得特別好的人的差距,知道了自己為什麼沒有像人家那麼成功。

其次,要明白書的知識是什麼樣的,和其他同類書有什麼異同點,對我們有什麼價值。

我們讀完書之後,要對書進行反思、審視,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自我提升類書籍很多,《精進》到底和其他書有什麼不一樣呢?

它注重的是具體的方法,它讓我明白,那些很厲害的人是如何將每一步做到精進的。

拿學畫畫來說,大家都是臨摹,普通人可能臨摹一幅畫,而齊白石老先生卻先用半年時間將原書勾描回來,又用5年時間揣摩、臨摹,成為了當地書畫界的有名人物,引來大師收他為徒,最終成就了國畫大師。

最後,要從創作者的角度對書做整體上的思考。

如果僅僅吸收書中信息,那讀書收到的價值最小。要想讓價值最大化,我們要研究這本書的各個章節是怎麼組成,用到的知識點有哪些,它們的邏輯關係是什麼,為什麼這樣安排,觀點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證明,通過什麼樣的步驟來體現等等。如果直接開始一本書有難度,就從一個章節開始。

從創作者的角度思考,能夠便於我們把握全局,並且還可以還原作者的創作歷程。時間長了,我們也就明白了各個知識點的聯繫,不斷重複推演,也將新舊知識聯繫了起來,加深了這些知識的印象。

讀書貴在精。讀一本書,用解碼的方式細細讀來,將書中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知識,最後我們的知識越來越多,用的時候自然也能信手拈來。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1Q: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其實我不太關心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我關心的是我為什麼讀書。我覺得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關心我為什麼要讀書,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讀書。而讀書最大的益處,不就是我不是我們了,我是我嗎?再直白點,不讀書的理由有千萬種,而讀書的理由只有一種:讓自己更美好。
  • 品讀|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品讀 |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2020-11-07 2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你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沒初中畢業生混得好?讀書真的沒用!
    聚會上就他一個人起勁兒吆喝、擺弄炫耀,臉上寫著:你們還讀大學讀碩士,出來也不怎麼樣嘛,還不是給別人打工!讀了二十多年書,我和朋友經常會討論自己和身邊人的差距。有時候發現,那些初中高中畢業的同學,不讀書,也依然過得很幸福。今天曬擼狗擼貓,明天去泰國法國。
  • 讓讀書像刷牙洗臉一樣簡單,確保最基本的讀書時間
    而且大部分人讀書的初衷是提高專業技能和個人修養。工作、上網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到頭來一年讀不了幾本書。前幾年有人問我,你一年能讀幾本書?自己悄悄算了下,也就大概三四本,還都是因為要考職稱等必須要看的書。
  • 為什麼愛讀書的媽媽,能使家庭更幸福?
    前些日子,好友情緒有些不穩定,在家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弄得五歲的孩子見媽媽像老鼠見了貓一樣四處躲,老公也感嘆當初那溫柔的妻子哪去了?聽完她的牢騷,我送她一句話,是楊絳先生說的:「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 讀書百本,讀一本忘一本?掌握「筆記管理法」,讓你學會有效閱讀
    用「筆記管理法」來有效閱讀一本書很多人喜歡讀書,但是,大家平時的讀書可能是這樣的:「猴子掰包穀」,讀一本忘一本;匆匆讀一遍,片葉不沾身,一點沒記住;一心常多用,一會翻翻微信,一會打電話,一會看新聞,讀書沒效果;讀書不思考,囫圇來吞棗。
  • 【薦讀】楊麗娜:我們為什麼要做公益
    我們為什麼要做公益——楊麗娜有人說,我跟你一樣,有家庭有孩子,上有老下有小,哪裡來的那麼多時間做讀書會?抑或是參加活動?那我想反問你們,你的時間都用到哪裡了?除了上班,是不是玩遊戲和吃飯聚會的時間過於長了?是不是看電視打麻將的時間過於多了?也有人說,讀書是一件安靜的事情,是一個人的事情。
  • 農村俗話說:「讀書讀書讀老鼠」,「讀老鼠」是什麼意思?
    我讀書的時候,班裡也有很多同學以此詩為座右銘,用來激勵自己。三更,在古代十二時辰記時法中為子時,「子」對應的十二生肖是鼠,因此,古人又把子時稱為鼠時。那時人們對這種計時方式再也熟悉不過了,就像現在我們熟悉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中二十三時是什麼時候一樣。子時又是老鼠在家中在夜間最活躍的時間段。讀書人與鼠相伴苦讀,是舊時常見的現象,自然就會引起民間一些人的聯想。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現在的人讀書的條件好多了,不僅有人「引讀」,還有各種「拆書稿」,現在的讀書的人也多了,能讀到的書就更多了。甚至除了讀書,還可以看電視劇,通過書籍改編而來的影視劇、通過書稿改編而來的紀錄片,又或是「聽書」等等,在讀書的形式上越來越多元化了。所以,「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我想關心的這個問題的還是大有人在。
  • 4個步驟教你如何去讀一本書?解決讀書沒耐心
    我們平時買書的時候,可能各種原因,一是去書店,或者在網上看到別人的文章裡介紹那本書,例如得到、樊登讀書、喜馬拉雅等等經常會給我們介紹一些書。那我們就把它買來放那裡,買來之後不一定馬上讀,可能過一段時間我們有用的時候再讀。如何區別哪些是好的書,哪些是不好的書?
  • 董卿:信手拈來的從容,都是厚積薄發的沉澱
    當過搬運工,送過水、當過保安,做電視臺的臨時工,為了爭取機會,搶著替外景記者扛笨重的攝像器材……那些年苦難的經歷、底層生活的閱歷,一邊打工一邊聽課的苦逼,於他,都是臺上雲淡風輕的資本。一個成熟的主持人,固然需要一定的主持技巧,但臨場發揮更需要豐富的人生智慧和一種平和開放的心態。
  • 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認知迭代,才明白讀書對我們的重要性
    通過塔拉·韋斯特弗的講述,似乎更加明白董其昌的那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書可以到達我們雙腳無法抵達的地方,這個世界很大,如果不讀書,是看不見世界長什麼樣子的。面對我們未知的一切,我們都會像塔拉第一次碰那個貝殼皂盒,小心翼翼的,想要帶走它。生活裡沒有知識,就像那些粗糙的水泥,不加雕琢,一進房子,不論白天黑夜,都是暗沉的顏色。讀書就是要去過有光芒的生活,從地下室逃離,用閃著珍珠般光澤的水槽洗手。如果不讀書,可能以為所有的房子就和地下室一樣。
  • 【名家見解】我們該怎樣讀書、怎樣思考?
    【核心提示】  □我們的社會氛圍太過功利,不重視自身樂趣。沒有養成對讀書的熱愛是很遺憾的,人生中少了很多樂趣。  □要開發大家讀書的樂趣就要讓大家有選擇的自由,能接觸各種類型、風格的圖書,在這樣寬泛的閱讀當中,一個人才能發現自己的興趣、培養起自己的讀書興趣。
  • 別人讀書,讀的是激蕩人心,我讀書怎麼總是遐想……
    別人讀書,讀的是激蕩人心的故事情節、感天動地的人物情感、瑰麗壯闊的奇幻想像。而作為吃貨的小編,雖然看書不犯困,但會——越看越餓,越看越饞。比如當年語文課本裡讀到的——閏土的那片瓜田到底甜不甜?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 胡適:為什麼要讀書
    有三點可以講:第一,因為書是過去已經知道的智識學問和經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便是要接受這人類的遺產;第二,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第三,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並可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我一踏進青年會的大門,就看見許多關於讀書的標語。為什麼讀書?大概諸位看了這些標語就都已知道了,現在我就把以上三點更詳細地說一說。
  • 《高效能閱讀》:他每年堅持讀300本書,愛上讀書,其實沒那麼難
    但是沒辦法,對於離開學校的我們來說,想要獲得提高,讀書是為數不多又能自由分配時間的自我提高的方式了。原尻淳一是怎麼做到愛上讀書,持續保持一年300本的閱讀量的呢?當然,每個人的座右書都不一樣,不一定像原尻淳一一樣是一本名作。比如我給自己找的座右書就是一本武俠小說,而且還不是金庸、古龍那種大家的作品,它是滄月的《七夜雪》。
  • 讀書人四體不勤不懂種地,讀書沒用?讀過書的人做什麼都擅長
    說讀書的一定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有讀書人是這樣,但不是都是這樣。我可以,倒可以告訴你們,讀過書的人。往往會比沒讀過書的人或者讀書讀的少的人,種地種得更好。我們家人們沒有不笑話的,說你這一輩子沒種過花,你會種嗎?我們家人全這麼笑話,我們不是別瞎扯了,我當時回答他們,我說我相信科學一定能夠戰勝經驗,為什麼?科學是很多人無數人的經驗總結起來,我怎麼種花?一個是買書,買大量的書刊,再一個是配備儀器,比如天平,溼度計等等,量土壤的溼度的這種儀器等等,量杯都買。結果怎麼樣?
  • 沒時間讀書?讀的書合上就忘?這3種讀書筆記法,幫助你高效閱讀
    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讀過的書短時間內還有印象,時間一長就忘記了,好像沒讀過一樣。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記讀書筆記。我每周都會讀至少3本書,然後還會輸出大量的書評和感受。作者奧野宣之在這本書中,為我們介紹了這個讀書筆記的方法。我個人認為,這個方法更適用於小說類或者文學類的書籍,不需要考慮整個書籍的深度,主要是對不同角度的看法和分析。通讀全書,在書中有觸動的地方折起角,然後在第三次讀的時候,如果仍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然後抄寫在讀書筆記上。
  • 錢穆: 為什麼讀書便能學得做一個高境界的人
    這一層,或許對年輕人講,一時不易領會,要待年紀大了、經驗多、讀書多,才能體會到此。我們不是總喜歡過舒服快樂的日子嗎?當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會多情趣,覺得可活舒適。若我們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該好好學做人。要學做人,便得要讀書。為什麼讀書便能學得做一個高境界的人呢?
  • 為什麼愛讀書的媽媽,家庭更幸福
    前些日子,好友情緒有些不穩定,在家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弄得五歲的孩子見媽媽像老鼠見了貓一樣四處躲,老公也感嘆:當初那溫柔的妻子哪去了?聽完她的牢騷,我送她一句話,是楊絳先生說的:「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