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鉛量是我們選擇浮漂的重要維度,浮漂的排水量和材質決定了一隻浮漂的吃鉛量的關鍵因素。排水量就是漂身的體積,同樣的材質的浮漂,漂身體積大的浮漂因為排水量大所以吃鉛量就大;而同等漂身體積,漂身平均密度越小的浮漂吃鉛量就越大,也就是說漂身越輕的吃鉛量越大,舉例說明同樣漂形的蘆葦漂要比巴爾杉漂吃鉛量大。
浮漂在我們垂釣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是通過浮漂調整鉤餌在水底的狀態;其次是根據浮漂產生的魚汛決定抬竿的時機。
實際上任何一隻漂都能調整好鉤餌在水底的狀態,只是難易程度有所差異,關鍵還在於我們本身,而不是浮漂。
由於我們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比如魚情、餌重、雙鉤鉤距、子線長短、水底醬層狀況等。鉤餌在水底的狀態是否理想和我們的魚獲的多少有很大的關係。
浮漂是調整鉤餌狀態的工具,不能什麼情況都往浮漂上扯,如果子線彎曲過多導致信號不好,這時就不能怪浮漂不靈敏;還有鉤餌沒到底導致提竿空槍,就不能怪浮漂的信號不真實。
當然這種因素還有很多,主要是提醒某些考慮不周全的釣友,浮漂的調釣與浮漂的使用者關係更大。
第二個作用就是根據產生魚訊來決定抬竿的時機,這就不得不說到漂形了。大家都知道不同的漂形即使在同樣的魚情中產生的漂訊也會有細節上的差異,我們要依據不同魚情選擇不同漂形的浮漂。比如底釣漂,要求快速到底,浮漂在水中的阻力一定要小,漂形一般是流線型的。還有用於打截口的浮漂,與底釣漂正好相反,漂形要求身材短粗。
浮漂在水中翻身後下沉的速度一般是可以通過漂腳和漂尾的長度來調整的,自然也受到漂尾的粗細和餌重的影響。如果釣餌較輕,漂尾且細又長,調漂時,浮漂翻身後下沉就慢;反之如果漂尾粗且短,翻身後下沉就快。
下面說一下不同吃鉛量的浮漂的使用場景,大多數釣友都知道,魚竿較長,風力較大,水較深,雜魚鬧窩厲害等。這些情況要選擇吃鉛量較大的浮漂,一是可以方便拋竿,二是可以讓鉤餌快速到底。
假設我們現在用5.4米的竿,水深在2米左右,有一點風,雜魚不鬧窩,常規情況下用吃鉛量為2克多一點的浮漂就比較適合。假如現在換成3.6米的竿,水深1米左右,無風,雜魚也少,此時用個吃鉛量1.2克左右的浮漂就已經足夠啦。
如果站在吃鉛量這個角度上選擇浮漂,就是選擇材質輕的浮漂了,也就是常說的「吃鉛量大」的浮漂。因為兩支吃鉛量同樣為2克的浮漂,材質輕的那一支體形可以做的更加的纖細,在水中運動的阻力也就越小,當魚吃口的時候靈敏度就相對的高一點。
話說回來,如果兩支漂形一樣的浮漂,只是因為材質不同導致吃鉛量不同,在外界環境不惡劣,都能保證正常使用的情況下,誰更具有優勢呢?同樣漂形,吃鉛量小的那一支漂,鉛皮用量就小。而吃鉛量大的那一支浮漂,鉛皮用量就大。
當兩支漂同時入水的時候,那個更靈敏呢?這可能是比較有爭議的地方,有釣友認為根據常識,吃鉛量大的浮漂靈敏。而有的釣友認為,吃鉛量小的浮漂靈敏,因為鉛皮重量小,魚所打破慣性需要的力量就小,自然就靈敏。
實際上,這兩種說法都太過於片面,實踐證明兩支浮漂相差無幾。如圖2所示,在排除一些極細微的影響因素外,當X漂和Y漂在水中達到平衡的時候。由於X漂和Y漂的漂形和體積一樣,所以兩支漂的排水量也一樣,因此X的重量+鉛皮的重量=Y的重量+鉛皮重量。此時起決定性因素的就是兩支漂在水中運動的阻力的大小,因為兩支漂的漂形和體積一樣,自然靈敏度也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