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荏苒二十載,韶華漸逝又一春。春去秋來,夏至未央,重重疊疊的葉影交映著人生的錯落,斑駁卻璀璨。二十年的光陰道不出深刻的閱歷,理不清情感的糾葛,只是在朦朦朧朧間長大了。跨越了少年與青年,不知不覺中青春的種子蓬勃發芽,沒有豆蔻年華的天真與懵懂,沒有碧玉年華的單純與自然,有的是這個年齡段的桃李芬芳。
青春不是真正的童話故事,它沒有一點點人間疾苦,沒有一點點需要同情,它是我們在心中繪製的未來,用最質樸自然的天性釋放它所有的魅力。這讓我想起日本青春電影裡的場景,細膩而詩意,也是源於日本這個民族對自然事物強烈的親和觀,在電影裡不用重抹色調反用淡妝風格刻畫清新優雅亦或叛逆亦或荒誕陸離。
《情書》裡印象最深刻的場景便是柏原崇扮演的藤井樹在無人借閱的圖書上寫下他暗戀的與自己同名同姓的女藤井樹,而多年之後女藤井樹在看到夾在書裡寫有「藤井樹」並畫有自己肖像的卡片時不禁的淚光盈盈,兩段感情,一段羞澀隱晦的暗戀,一段後知後覺的感傷回憶,都是對那個中學時期青春純愛的告別。縱使回憶很感傷但卻感動,離逝的青春帶走了朦朧的情感,卻留下了曾有過心動的印證,一封寄往天國的情書引出了一段過去純愛的青春愛戀,在時空的交錯裡我們跟隨深情,伴隨感傷,唏噓錯過的美好,懂得了曾經的美好。或許不說出的就是最好的。有人可以用沉默的藝術寫下她們的經歷,有人可以用叛逆的視覺看待她們的作為,也有人可以用純淨的心態去感悟她們的喜怒。
我何曾沒有在屬於我灑脫張揚的歲月裡瘋狂與沉默,歡笑與淚水,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帶有些許暴力、激情以及憂傷的青春時光,以馬小軍的視角折射出文革時代的光景。時代不一樣但是時代所固執的本質和特性多多少少的貫穿在每個年份,我的青春也有過迷茫,對於外面精彩的世界嚮往卻害怕,對於抓在手裡的幸福也磕磕碰碰不懂得如何小心珍藏,總是使著性子去做著我喜歡的事情。
長大了一點,我懵懂卻熱烈,喜歡去嘗試新鮮的事情,可能這個事情會使我遍體鱗傷,會讓我徹夜難眠,可經歷了才會知道怎麼樣去改正,去學著不那麼執著。正如歐美電影,熱烈奔放,帶著張揚的色彩去刻畫角色,帶著濃重的筆調去繪製某個階段的心態波動圖。再長大了一點,我開始明白:以前的我只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而現在的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這也是成人和成熟的轉變。喜歡和需要兩者從來不可能並駕齊驅,我們可以為了喜歡而忘記需要,可以為了需要而放棄喜歡。「印象華廣」之「鬥青春」
投稿郵箱:gcuweixin@gcu.edu.cn
印象華廣
天天新鮮事,互動零距離
本期編輯:陳穗瀅
主編: 張杰
責任主編:蔣一嫻
學生傳媒中心
傳承 匯聚 創新
微信號:weixingcu
長按二維碼可識別關注
愛我們的就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