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大大小小的城,我偏愛徽州這座。論山水美景,「黃山五絕」足以令人心曠神怡 ,但此間最使我心馳神往的是廣博、深邃的徽文化。
▲ 水墨徽州,圖by網絡。
徽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它包括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建築、文房四寶、徽菜等等。不論是器物層面、制度層面還是精神層面,文化底蘊和創造成果都深厚、傑出。
▲ 徽州村落,圖by網絡。
每次走進徽州古村,滿眼的白牆青瓦,宛若一幅水墨畫。落日餘暉下,家鴿於馬頭牆上排排而立。遇上雨天,圍坐於天井旁,聽老人講故事…徽州小城的一切,都讓我著迷。
▲ 天井,圖by網絡。
喜愛上某物時,人們會對它的細枝末節也充滿興趣。偶有一日,聽人說屯溪老街遺失的巷道藏在一家民宿裡,我便尋去了。
▲ 屯溪老街,圖by網絡。
作為徽文化的愛好者,曾翻閱過屯溪老街的相關資料。它是中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築風格的古代街市,被稱為流動的「清明上河圖」。老街包括1條直街、3條橫街和18條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餘幢徽派建築構成。隨著時代的變遷,屯溪老街越來越繁華,但有些巷道的名稱卻在時光流逝中遺失了。
▲ 屯溪老街,圖by網絡。
那些遺失的巷道名稱承載著屯溪老街數百年的成長印跡。幸運的是,如今它們以另一種姿態存在於黃山街頭巷尾客棧裡,靜默地訴說著古老的秘密。
▲ 客棧一樓大廳。
黃山街頭巷尾客棧位於屯溪老街的街頭,康樂三路的巷尾,右鄰老街,左靠江畔,可謂鬧中取靜、隱於市井。客棧的選址和取名相得益彰,加之,老闆娘將屯溪老街遺失的巷道名稱選來做房型名,巧妙絕倫。
▲ 客棧茶室。
▲ 品一盞茶香。
街頭巷尾客棧,共五層樓,19間客房,八種不同風格的房型,它們的名稱分別是:中山正街、魚埠頭、地盤巷、馬鋪巷、牛壑底、八家棧、鞋底巷、木瓜園。這些名兒是不是很有趣,想知道它們的來歷嗎?
▲ 客棧牆繪。
中山正街——它是屯溪老街解放前的曾用名。
魚埠頭——昔日漁民捕魚後,多在該埠頭攏岸,集中貿易,故名。
地盤巷——原稱地棚巷,因原來巷口閣樓下有高出地面的石板小平臺,俗稱為地棚,後又因巷內有塊空地像面盤子,故又稱為地盤巷。
馬鋪巷——舊時巷內開設有「源記貨棧」,騾馬到棧,多栓在巷內,故名馬鋪巷。
牛壑底——舊時那裡是個殺牛場,又較低洼,故名牛壑底。
八家棧——因該地最先建有儲存貨物的八家棧房而得名,是屯溪老街的發祥地。
鞋底巷——是以該巷北窄南寬形似鞋底而得名。
木瓜園——現用名新風裡。
一個個遺失的巷道名稱,被老闆娘印刻在民宿的牆上,成為徽文化的剪影。每個名稱代表一種房型,並且各有特色。有的房間配備獨立庭院,有的房間設計了飄窗,而有的門口則是美人靠……
▲ 客棧房間實景。
▲ 洗去風塵。
▲ 靜享時光。
在街頭巷尾,你既可感受徽文化的精雕細琢,又能享受舒適的住宿環境。每個房間都配有電動馬桶、電動窗簾和中央空調等現代設施。老闆娘遵從每個設計都給客人最好的體驗。
▲ 每個房型都有獨特的風格。
倘若有一日你來中山正街,定先看見它門口的美人靠。在開門前,你或許會先在那兒坐上一陣子,吸幾口清新空氣,再定眼看看湛藍的天空,然後打心眼裡羨慕生活在這座小城的人們。
▲ 老闆娘的插花作品。
若冬日室外太冷,則可躲進室內,打開中央空調,給家人泡上一壺熱茶,一邊品品大自然的饋贈,一邊與家人聊聊接下來的行程。若他們想補個覺,你可窩在飄窗上,寫下行程中的喜樂憂愁。
待你也乏了,便可打開眼前的這張沙發歇息。又或者,去一樓的公區,喝杯咖啡,聽老闆娘說說更多的徽州故事。
▲ 客棧公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