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說話作為一種能力,仿佛是天賦異稟,誰都能做到。但是說話作為一種技術呢? 大概真正能學的好這門技術的人少之又少。
許多人外表出眾,看起來機靈聰明,然而一說話,讓人好感全無避之不及;還有些人,雖然相貌平平,卻能出口成章,大方高雅,侃侃而談;
不用說,在人際交往之中,任誰都更喜歡聽好聽的話,也更喜歡和會說話的人相處。說話,體現的往往不只是話中意味,還在無形中暴露了你的素質和修養,一句話說不好,你在別人心中的印象便再也不能逆轉。
說話如此重要,那些高情商的人怎麼做到的呢?
要會說話,首先應知道哪些話不要說
說話的分寸感其實不是表現在「說」上面的,而是表現在如何「不說」上面。下面這些場合要注意:
1、無法改變事實的話不說
想要找話題,要儘量避免談論無法改變的事實。種族、年齡、身高、皮膚、外貌,還有很多已成定局的人生大事,如婚姻、生育、購房,甚至宗教都不容易改變。這些事情不要用「如果...就好了」這樣的方式來談論。
比如下面的說話方式就容易讓人反感:
「先生,您要是早護髮就好了,就不會禿成這樣子了。」
「你這麼漂亮,要是皮膚再長得白一點就好了。」
「這件衣服真適合你,只可惜你矮了一點,你要是再高几釐米,就很好看了!」
你明知道人家頭髮長不回去,天生皮膚不白,不可能再長高,你又何必說呢?
2、留給別人反應、回應的空間
有些時候說話太多會給製造很多麻煩。
比如,醫生在給你開藥的時候,你一直東扯西扯,他勉強回應你,但是一心難以二用,可能藥單會容易出錯。這樣的後果可大可小,你吃錯藥,出了大問題很嚴重,如果不出大毛病,你也不會知道,他下次發現,也不會告訴你。
又比如,有些人帶小孩,體察入微, 當那孩子才把頭轉向電視的時候,就已經幫他開了電視。當那孩子才看一眼奶瓶的時候,奶嘴已經被塞進口裡。這樣的孩子很難學會說話,或者表達會有困難,因為他根本沒有表達的機會。
再比如,有些人,跟別人說話喜歡一股腦兒自己在說,別人插話的機會都沒有。真正的溝通是有來有往的,你每次表達一個要點,看對方的反應,如果對方有疑問你就解釋,讓他明白你要說的是什麼。然後,再表達下一個要點,讓對方和你的說話同步。
3、不要用對比的方式說話
談論某事某人,最後只談論其本身,不要對比、襯託。被對比的一方,會認為你是在諷刺、暗示自己很差。
比如:
逢年過節,幾個親戚帶著孩子聚在一起,你只誇其中一個小孩,說:「你最聰明了」、「你最可愛了!你最厲害了!」,沒有顧及其他孩子,他們的父母心裡必定不舒服。
你和老婆在朋友家吃飯,人家做菜味道很好,你說:「這道菜做得很好吃!比我老婆做的好吃多了。「雖然可能是事實,但是你老婆一定想手撕你一百回。
讚美人雖然是最好的說話方法,但是在讚美甲的同時不要傷害乙。
迴避有技巧
拒絕迴避要有技巧,不要讓別人覺得你專門針對他本人。
比如,某人打電話來找老闆,老闆不想接,助理接電話,她說:
「對不起!老闆不在,請問您是哪位?」
或者說:
「您是哪位?對不起,老闆不在。」
雖然是同樣的話,但是哪一種說法好一些?當然是前者。如果是後者,打電話的人會以為,老闆是故意不接他的電話,因為助手是先問了姓名,再說老闆不在的。
對於既成事實,不要過多追究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一定的修為和克制。
比如,你生日,朋友送了你一盒巧克力,你很討厭吃甜食,你是對朋友說:「不用客氣了,我不喜歡吃甜食的,你自己拿回去吃吧。」還是歡歡喜喜的收下呢?當然是後者比較好,不然大家都尷尬。
比如,別人家小孩到你家玩,打碎杯子,那杯子你很喜歡。但是杯子已經碎了,你責怪也沒有用,不如問:「孩子沒事吧?沒有刮傷吧?」就好。
又比如,你跟別人約好吃飯,對方卻遲遲未到,你打電話去問:「你到了嗎?怎麼還沒到?」
還是說:「你還沒到嗎?不要急了,路上注意安全最重要。我餓了自己先吃點東西。」
後者比較好吧。
如何說話,有時需要技巧,更多的是需要不斷改變自己的處世態度和方式。
人品,和咳嗽一樣,都難以隱藏。學技巧的同時,考慮如何做人才更重要。
請別人幫忙時,語末加一句「好嗎」
求人辦事時,要分清自己的身份,對方才是「大爺」。求人就要讓對方感覺到你的誠意,才有可能幫助你。
比如你說:「把你電腦給我用一下吧」,這樣會給人一種命令的感覺。如果你說:「把你電腦給我用一下吧,好嗎」?這樣就顯得比較誠懇了。
真正成功的人,能屈能伸。端正自己的態度,以德服人。
會說話的人,能結交到更多的朋友,學到更多的知識。就算把她放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也能遊刃有餘。
說話這門藝術,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一定會帶給我們無盡的收穫。
會說話的你,人生也必將會步步蓮花,綻放光華。願你我,都能會說話,做一個高情商的人。
喜歡範範這篇文章請點讚、收藏、分享哦!
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互動~
感恩常在,感謝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