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對病人來說,全副武裝的我們都是一個樣的,但那天晚上我去查房,剛從深度鎮靜中清醒過來的老饒一聽到聲音就認出了我,真的讓我很感動。老饒說,他能記住我們每個人的聲音。」華山醫院重症醫學科陳龍醫生說。
冬去春歸,山花爛漫,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在迅速消退。
但在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病房,華山醫院第四批支援武漢醫療隊員和死神搏鬥的每一天,每一小時依然是驚心動魄。
兩次搶回來的命
「老饒的情況蠻曲折的,二次進我們ICU病區,先後在陳澍老師和陳軼堅老師的組裡治療,經歷了插管、呼吸機、CRRT(連續腎臟替代療法)、康復期血漿治療,每一步都很艱難,但都挺過來了。他說等出院了,有機會一定要帶我們去武漢最好玩的地方玩個遍,我們也都期待那一天。」陳龍醫生說。
老饒今年55歲,是武漢當地的一位計程車司機。1月底,老饒出現發熱伴乏力、肌肉酸痛,確診新冠肺炎後,2月11日住進了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來的時候,氧飽和度只有84%,這意味著他的全身臟器都處於極度缺氧的狀態,同時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情況危險,當即就被收進了華山醫院整建制接管的ICU——光谷院區17個病區中集中收治危重症患者的地方,「重症裡的ICU」。
幸好,在華山醫院感染科陳澍教授帶隊的組裡,經過連續的吸氧、抗感染、抗病毒等專業治療,老饒轉危為安。10餘天后,複查肺部CT後顯示炎症明顯吸收,他被轉到了普通病房。
沒想到的是,過了一周多,老饒的情況又開始反覆,胸悶氣促加重,再一次出現了呼吸窘迫,為了安全,他被再次轉入華山的ICU。
因為是「二進宮」,肺的底子已經很差,經過多方綜合考慮,組長、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陳軼堅副教授決定為老饒「搏」一線生機:插管,上有創呼吸機。
「重症病人的生理變化非常迅速,內環境也很脆弱,各項指標的監測都按照小時來計算。醫護的神經時刻緊繃著,對所有的變化都要敏感,遇到任何突發情況都要及時處理。」陳龍說。
好在經過醫護的通力配合,老饒的氧飽和度上去了。
但同時,老饒血液裡的炎症因子結果出來了:白介素6和白介素2受體水平顯著升高,腎臟科倪麗醫生立馬警覺起來:炎症因子風暴要來了。這意味著老饒的身體為了對抗病毒已經產生了過多的細胞因子,它們在攻擊病毒的同時會造成免疫細胞過度損傷,引起腎臟、肝臟、心臟等重要器官的損害。
「炎症因子風暴」是從重症向危重症轉化和進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一旦發生,危在旦夕。
在早期治療中他們知道,血液淨化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的細胞因子,阻斷炎症風暴。於是,腎臟科的血液淨化團隊立即與治療組一起為老饒制定了CRRT治療方案,這是一種連續腎臟替代療法,是通過體外循環血液淨化的方式,連續、緩慢清除水及溶質的一種治療技術。
老饒「運氣」不錯,經過多次的血液淨化治療後,他體內的炎症因子沒有再增加,避免了炎症因子風暴加劇,各個臟器都受到了保護。
隨後幾天,隨著醫療組與護理組的精心療護,老饒的肺功能也慢慢恢復,達到了撤呼吸機的標準。
「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有可能會發生多臟器衰竭的情況,因此實施救治過程中,不僅需要感染、呼吸、重症等學科的醫護人員,還需要更多的學科發揮所長,通力合作與相互支持。」陳軼堅說。
3月10日撤離呼吸機的那天,醫護人員都很高興,他們第二次把老饒從死神手裡搶了回來。
喜歡和病人「嘮嗑」的他們
陳龍說,在ICU,很多醫生、護士都很喜歡和病人「嘮嗑」,美其名曰「話療」。
「很多人都覺得,ICU裡醫患間的交流很少,其實這是誤解。想像一下,你身上插著各種儀器、管路,意識剛剛清醒,身邊躺著的可能是插著管的病人,而你只能聽到儀器報警的聲音,那種心情是令人恐懼的。」
由於疾病的打擊、疼痛以及對未來命運的憂慮,ICU內患者焦躁、抑鬱的情緒很常見,最嚴重的甚至可能發生譫妄,出現反覆波動的急性意識狀態改變與認知障礙,導致患者病情惡化,死亡的風險增高。
「我們儘可能和病人交流,甚至家長裡短,為的就是減緩他內心的焦慮。一方面是出於人文關懷,但同時也是治療的需要。」陳龍說。
在光谷的重症ICU,醫護做的遠遠不止搶救和護理。
呼吸科鄒海是ECMO治療組的醫生,在華山四縱隊隊長李聖青教授和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周寧副教授帶領的團隊的通力合作下,光谷院區已經順利為5位患者上了ECMO,其中4人已經撤機,1人已經出院。但很多人不知道,ECMO患者的焦躁是普遍的問題。
讓鄒海印象很深的胡阿姨,58歲,治療過程中因為ECMO兩根很粗的管子放在身上,感到很恐懼,幾次都說「不想活了」,但如果她不配合,ECMO的置管就會搖晃、報警,極其危險。隔著防護服和方言的艱難聊天,醫療隊聽懂了她想給女兒打電話,立刻幫她聯繫了她的女兒和小姐妹,聽到熟悉的聲音後,胡阿姨才慢慢平靜了下來,配合治療。另一位患者李爺爺也是,直到聽到醫療隊請孫女拉的小提琴,才平靜下來繼續接受治療。
「救人,也要救心。」鄒海說。
倪麗說,為了給老饒打氣,護理姐妹們特意從駐地酒店的花園裡摘來了新鮮的柚子,寓意「保佑」,在上面作了畫、寫了「勝利」,送給老饒。
如今,轉到普通病房的老饒眼看著就要出院了。轉出的那天,老饒特別激動,拉著醫護人員合影,還特意捧出了那隻柚子。他還幾次纏著陳龍醫生要來了每一個治療、照護過他的醫生、護士的名字,說一定要記住每一個救命恩人。
因為老饒的好轉,柚子就成了病房裡「鎮床之寶」,現在幾乎每個患者都有新鮮好聞又喜氣洋洋的柚子,寄託著醫護人員對患者的期望。
上周,華山醫院「四縱隊」副隊長、醫務處副處長邱智淵的工作手機上收到一封感謝信,信中,老饒的家屬說,一定要向奮戰在抗疫一線的上海華山醫院醫療隊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隊長李聖青醫生和組長陳軼堅醫生百忙中和我們家屬聯繫,告知我們老饒的治療方案及現狀。陳澍教授、陳龍醫生、李慧洋醫生等等在治療疾病之外,犧牲他們寶貴的休息時間與病人聊天,使老饒獲得極大的動力,才能在極短時間內由重症轉為輕症。老饒的快速好轉也離不開護士長曹莉和護士翟耶俊、鄒慧禎、陳麗、包悅、朱子薇、餘琦瑋、毛亞妮的辛勤付出。她們穿著笨重且密封的防護服,日以繼夜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替代我們家屬給病人擦洗、餵飯、做心裡安慰。大恩不言謝,來日方長,我們將再會,相約武漢,不見不散。」
陳龍說,他看到「來日方長」四個字的時候眼眶有些溼潤,在這個病區奮鬥了近兩個月,他們最希望的,就是每個病人都能「來日方長」,有機會與他們再約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