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八面美勝畫)
( 龍山縣八面山景區是湘西地區客流量第二大的景區,站在山頂,雲山相繞。)
(一)
旅程在冬日裡一個周五的清早啟動。這回,我們坐上動車走龍山。這對於我來說,還真是一次新體驗。
我按時來到八方山站,隨長沙宣傳系統組成的文旅資源對口幫扶工作隊去龍山。八方山站,是長株潭城際鐵路站的一個邊站,就在長沙市府北頭金星大道旁。從這個站出城往西,不再叫城際鐵路,而變成動車的一個車次,直達湘西龍山。
龍山不是我的老家。但我對它不陌生。與一般人不一樣的是,龍山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奇異的風景、獨特民俗、可口的美食,而是極其遙遠艱辛的旅程。三十年來,我有不下數十次的龍山行。龍山有我不少的同學、朋友和師長,有愛屋及烏的緣由。還有就是有工作關聯,省城與龍山有長達二十六年的對口幫扶關係,我得以有機會不間斷地公差前往。眼前景雖好,卻不及故事醇厚有味道。
(頗具少數民族風情的蠟染服飾。)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電視劇《烏龍山剿匪記》火爆,我認為,龍山因此為現代社會關注。雖然這個「烏龍山」取名借了點「烏託邦」的意思,但我以為這是作家在玩此地無銀的技法。解放前,湘西多匪,龍山當然更甚,何況作者採風、拍攝地多在龍山,不是龍山能是誰?
八零年代中,我考到湘西吉首讀大學,認得一幫龍山人。這幫人那是特別的抱團,惹不起,談朋友,爭球場,食堂排隊,看電視坐位子,都有可能得罪一個進而得罪一幫。我們系幾個龍山學生因為在教工室看電視,與一個脾氣大的年輕老師發生口角,鬧得不可開交,龍山同學連他們夫妻的課都抵制,可見龍山人之厲害。
我一直在思考龍山人的特點,似乎有點明白了。龍山,在中國版圖裡那是特別地內置,封建王朝裡那是天高皇帝遠,土司制度盛行幾百年。湖南西北部最偏遠,與湖北來鳳一河之隔,兩縣城毗鄰,河上有團結橋,早些年全國都有名。早先去一趟龍山,那是極其不易。從桑植過去有一條極其難走的公路,從永順過去有一條國道,從長江邊經恩施、鹹豐、來鳳到龍山,也有一路況很差的公路。這是我經歷過的通往龍山的路,有些路走了不下數十次,印象深刻。當然還有一些在縣境繞行去縣城的簡易路,如經保靖、裡耶到龍山等。地域的相對隔絕,造就文化高度自認,誰惹龍山就跟誰拼命。賀龍長徵,就在龍山茨巖塘拔營而去。血性龍山,可見一斑。
(八面山燕子洞。)
跟龍山人打交道,撥開他們薄薄的防護鎧甲,那就是進入一個極其有溫度的人性世界。秦時裡耶,那是當年的洞庭郡遷陵縣,對廣袤轄區發號施令,遺傳下的一切自有章法。龍山的文化,那是豐富多彩,吳騷們的後人,擅長山歌、舞蹈、鑼鼓、詩文。龍山現代出文人,寫小說的有蔡測海,寫詩的有阿貴,大學者凌宇等。除此外,龍山人特別顯得孔武有力,世界級運動員也出了幾個。那時州裡舉辦籃球賽,我對其中一個黑漢印象深刻,我驚呼為鐵匠,有點像多年後我認識的NBA裡的某鐵漢味道。龍山人大塊吃肉,大腕喝酒,那是不在話下,外面的朋友來,那就是好酒好肉地陪你三天三夜。我就認識了一批這樣的龍山人,捨命陪朋友,我到省城後,凡有省城朋友去龍山,我也給龍山朋友說一聲請他們關照或接應。結果,朋友們回來都是大發感慨:太熱情了!我自然曉得。在湘西州工作的那些年,大家最願意的出差地(那時沒有旅遊目的地一說),就是龍山。
走龍山,無論你乘坐大巴還是自駕小車,都是一件艱辛的事情。上大學那時節,聽龍山同學說,從縣城到州府吉首,長途汽車要從天亮跑到天黑,暈車的會磨死去。路上還容易出大小交通問題。後來,就有一年春節,返鄉大巴車在臨近縣城的下坡翻了,死了幾十個!我後來自駕去龍山看朋友,經過這個死難警示碑處,還心有餘悸。汽車幾個小時爬到峰頂,然後又是一腳剎車直達山腳,任是鋼鐵也受不住啊!我不知道蜀道難在哪,但我知道走龍山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八面山景區已經建立了以帳篷、房車、民宿為特色的綜合旅遊居住區。)
做夢也沒想到的事,動車如今開進龍山。我們終於可以在現代交通工具上悠哉樂哉,外面是寒冬景象,車裡溫暖如春。我除了偶爾參與大家興致很高的「動車會議」,就是靜坐一旁,在手機上寫這些回憶的文字。
龍山不再遙遠,不再與都市隔膜。扶貧結對子,龍山與長沙成為最鐵的親戚。龍山縣城有很多項目,都是長沙援建,有些冠以長沙名號,如長沙路、惹巴拉風雨橋等。兩地結對幫扶,長沙工作隊員一茬茬去過不少。數年前,曾為工作隊一兄弟送行,在八面山下把酒臨別。他們直把他鄉當故鄉,此去經年,龍山日益現代。動車如疾兔。才四個小時,我往外一看,已到龍山。從長沙到龍山,因為動車,拉得很近很近了。有點像體驗時空穿梭,恍若隔世。
(二)
(龍山雪景。龍山文旅局供稿)
次日,晚上九點。
我們一行是下午五點半乘坐巴士上得八面山上。龍山八面山我早知道,走進裡耶,就會看到一座雲霧嫋繞的山臺,就是它。我也是第一次到頂上來。既然是第一次,我就不做裝相寫美文了。你用度娘一下,全知道。懶惰的,聽我說一個大概,也就知道了。它與湖北、重慶接壤,天氣好的時候,據介紹看得見重慶的酉陽縣城。上得山來,我的手機上果然飄來一些湖北和重慶的簡訊,也是歡迎你到他們地界的。什麼叫夾道歡迎,這就是了。
八面山,是一個高山臺地,海拔高度超過1400米。臺頂上是高山草甸和灌木,面積達50多平方公裡,四面八方都是陡峭的巖壁。山下裡耶古鎮海拔200米,絕對垂直高度這樣大,稍有地理常識的知道,這意味著山上山下小氣候千差萬別。這山上早早就下過一場雪,以至於很多雪堆在營區各處。有別於其它高山臺地的是,這八面山上泉水四季噴湧不斷,每日約有數百立方,是可以開展穀物果蔬種植的,說是現在就生產一部分反季蔬菜專供長沙市場。早先設公社或鄉機構,二、三千人的居住山上。現在,山上開展文旅服務,已經有了帳篷營區和自駕房車營區,倒是不愁水源。
(篝火晚會現場。)
晚上,寒風中鬧熱的篝火晚會過後,我一頭鑽進屬於我的帳篷。帳篷寬大整潔,有溫暖的木地板,帳篷被山頂疾風拍打得砰砰響,聽天氣預報說,明日山上就會下第二場雪。我還衝了個熱水澡——我原來擔心會不會水量不足,沒想到比長沙家的熱水量還大得多。寒意頓時消弭。山上的移動信號很好,微信裡,有朋友問這問那,因為我發了第一條雜記的緣故,引起不少人的注意。有個鋼琴家問:八面山遠不遠啊。我請她仔細看第一條雜記的介紹,並且告訴她,八面山上的帳篷裡,還有鋼琴,這應該是湖南擺放在海拔最高位置的鋼琴,這是多浪漫的事。如果你自駕,那就導航吧,不用我囉嗦了。另一個朋友則表示羨慕嫉妒恨,他七十年代隨州歌舞團上山,向當時的解放軍哨所慰問演出,那時是沒有公路的,演出的隊伍得一步一步走上來的。這八面山上曾經的哨所,上山過程中,同車的縣委同志就介紹了,再次被印證存在。八面山上,有一個燕子洞,直到1957年,才在這裡把湘西的最後一股土匪清除。六十年代,臺灣方面空投過兩名特務,首選地就是八面山,只是這兩名特務落地不準,落到了八面山之外的地方,因此,一降落就被擒獲。八面山上所以有了哨所,後來才撤除。八面山之傳奇,可見一斑。
(裡耶古鎮遺址入口。李鋒 攝)
八面山是險峻的,當然也是生存環境極度艱苦的。我有兩湘西好兄弟,是裡耶人,後來都成了山裡飛出的鷂子,去吉首了。同車的龍山縣委的負責人,是我的大學師兄,也自然認識我這倆兄弟。一個叫阿貴的,詩人,傳媒人,最喜歡寫白河,也就是裡耶城邊這條酉水,2017年秋天離世走了。我第一次顛簸到裡耶的那刻,大約是他離世前一年,裡耶剛大水消散,我帶隊採訪到此。我在鎮上給他電話,說到他老家了。他吼道,要不要他安排飯。我說要個卵,我就是到了你老家,都忙得很,免了。這個電話,如今不用打了。
汽車快上頂的時候,這位師兄說,我們會經過省報湘西站長彭業忠的老屋,他就是真正八面山上的人。我想像著兄弟少小的生活場景,心頭一熱,一個電話撥過去,那頭接電話也是高聲大氣,晚飯前,吉首那頭是人聲嘈雜,估計是周末活動剛開局。他聽說我這頭有師兄同行,估計用不著他操心。算逑了。而我,只要每次打給朋友的電話,都有人這麼高聲大氣的來接聽,那就夠了!
(惹巴拉景區的擺手堂,每逢土家節日,來這裡跳擺手舞的村民和遊客會非常多。)
昨日下午,去了太平山,也是在做旅遊開發,斜靠在山體的高空電梯,很是特別;又去了茨巖塘,瞻仰紅色舊址。今天一早,從縣城過來,先到惹巴拉,也就是土家語的美麗地方。因為去過了兩次,不再新奇,這次僅僅拍了風雨橋。過風雨橋的時候,龍山旅遊局的同志隨口就說,這是當年長沙來的夏書記修的橋。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她自然不知道我是否認識夏書記。夏書記早先也是援助龍山的一位長沙官員,代職副書記。一件事情做好,留下來,就是一道風景,就是一個值得念叨的記憶。
(烏龍山大峽谷鰱魚洞。李鋒 攝)
走馬觀花,還看了烏龍山大峽谷,遠觀了飛虎洞 ,乘船進鰱魚洞看了愛情沙灘。本來要去惹迷洞的,路程太遠時間排不過來,只能留下一個遺憾。這些地方,上個世紀末我在湘西州做新聞幹事的時候,基本都去過,只是那時候還不叫烏龍山大峽谷這個名字。那時候,其實就打算把這些旅遊資源推出去,隔壁的張家界旅遊那麼紅火,智慧超強的龍山人,未必不曉得?只是龍山交通實在太不方便,別說長沙,就算遊鳳凰、張家界、芙蓉鎮的遊客能被引流些來,一天盤山路顛簸到龍山,再到烏龍山皮渡河或裡耶八面山,那又是一個暈天暈地的旅途,下得車來,路都會走不穩,還享受旅遊個啥?而現在到八面山,再無天塹,迎來八方客真是時候到了!
(秦簡博物館鎮館之寶。除標註外,圖片均由星辰全媒體記者 覃翊、黃超/攝)
立在八面山谷口,裡耶就在煙雲下。秦時三十六郡中的遷陵縣,也是氣通山河。近些年,出土數萬枚木質秦簡,又是蜚聲中外。縣旅遊局有個女同志,在裡耶古鎮上指著一處房屋說, 那是她的老屋,她就是在那屋出生的,後來賣了,誰也預測不到裡耶的今天。她少年時代的裡耶街道,沒有下水道,沒有磨石板,牆頃屋破,本世紀初,一個木屋買賣還只有幾百塊錢,屋場連同菜地那是順帶贈送。而現在的裡耶,那是一片繁華,重現的何啻是「小南京」光彩!裡耶八面山,現在已經與長沙,乃至世界一線牽起,通過發展文旅,在特色文化的強力吸附下,又會書寫什麼樣的傳奇呢?
2020年12月16日定稿於長沙馬欄山
【作者簡介】
星辰在線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