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評論員 陳江
一般而言,選拔人才時,都要放之四海,如果只在一個小圈子裡挑挑揀揀,很難選出特別優秀的人來。不過有些人偏偏喜歡反其道而行之,找對象就在小圈子裡選人,比如「985相親局」。985本來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說真的,這種相親思路很不「985」,這樣選下去,估計連「211」的及格線都會慢慢夠不上。
最近,「985相親局」頻頻登上熱搜,引發的討論還在蔓延中。最新的一則報導稱:12月12日,北京下了第一場雪,位於北京798藝術園區拐角處「愛的博物館」餐廳,舉辦了一場「985相親局」。這場活動壁壘森嚴,參與者必須名校畢業,精英圈子。參與活動的200名男女嘉賓中,碩士和博士佔9成,嘉賓們無一例外都是985高校畢業生,或者,就是擁有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校的學歷。參與嘉賓,近一半在金融行業工作。男嘉賓多來自網際網路、諮詢行業,也有央企和機關單位,女嘉賓多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和醫院。相親的「八分鐘約會」,一桌6位嘉賓輪流充當應聘者和面試官,被相親者形容為「像一場面試」。
不難發現,最近一年來,父母代相親、名媛群、985相親局等婚戀話題頻頻破圈,不時進入公眾視野成為公共話題,刺痛了公眾敏感的神經,也許是因為確實碰觸到了當下社會的一些真實狀況。大家無非是借了985的標籤,來討論社會現實,比如階層流動、比如教育鄙視鏈、學歷歧視等社會問題。
所有的「985相親局」其實都大同小異。在諸如此類的所謂高端相親局裡, 是不是「圈內人」被視為首要的相親準則。一般985高校的不找211的;211高校的,不找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或是博士才考入985院校的會被鄙視,只有本科第一學歷才是硬通貨。這樣的相親局,哪怕是在美好的初雪之夜,哪怕是在「愛的博物館」,無非還是一場優質的高端失敗。
男女戀愛本是私人之事,個體在擇偶時有充分的自由選擇權。學歷、職業、容貌、性格……每一項拿出來考量,說起來都無可厚非。婚姻一般是有功利和非功利之分的,不過大多數人的婚姻是介乎於功利婚姻和浪漫婚姻之間的。過分強調985身份,不過是當下的婚姻越來越現實、越來越功利化的表現。
這種將婚姻赤裸裸地物化、標籤化,一方面是在矮化愛情的精神特質,另一方面折射的是視野的狹隘。生活中無數實踐證明,985高校的學生未必一定優秀,一個普通本科生也未必不優秀,自學成才的也大有人在。即使同為985高校畢業生,個人品行也千差萬別。死死抓著985的標籤,並不意味著會帶來更好的愛情與婚姻,何況愛情完全無法格式化,更沒有標準答案。
社會不必賦予學歷太多的內涵。在婚戀市場上,學歷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相愛容易相處難。高學歷不等同於高情商,更不等同於好性格。如果被985的小圈子「框住」,反而選擇面狹窄,未必能找到真愛。只有越過小圈子,視野開闊了,才更容易找到生活中的好伴侶。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