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不同的歷史畫像中,總能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
比如再看清朝皇帝龍袍畫像,基本上都是黃色為主;再看明朝,卻能看到赤紅為主;而再看宋朝,卻是白黃、白黃為主,而看秦朝或者先秦時期,卻是黑色、暗色為主。
難道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專屬顏色?
古人追求的,本身就是五彩繽紛
在先出土的文物中,我們能看到基本上都是暗黑色系,這是由於文物的保存條件所限制,尤其是出土文物在被挖掘時,遭受空氣氧化從而迅速失去或改變其本身的顏色。
本身古人當時做得到顏料大多數都是從大自然界所取,本身就不太穩定,因此用於畫畫時間一長就會氧化變暗,用作染布色則色牢度也會慢慢變淡。
不同朝代崇尚的顏色,主要遵循一個學輪?
對於顏色,古人主要是圍繞「五德終始說」,這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推崇的的歷史觀念。
比如「五德」主要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而「終始」則是指「五德」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運轉。
所以按照五行規律,一般是這樣:
黃帝屬土,故以黃為尊
大禹屬木,故以青為尊
商朝屬金,故以白為尊
周朝屬火,故以赤為尊
秦朝屬水,故以黑為尊
漢朝屬土,故以黃為尊.......
(秦朝時期主要以暗色係為主)
事實上,這種顏色崇拜並不完全遵守
戰國時期不按照規律來進行,本身鄒衍是戰國時期的人,所謂黃帝時尚黃、夏朝尚黑,均屬傳說,對於夏商周的服飾制度也只是根據周朝服飾所推論,而且後世也未一味按照五德終始說來確定自己服飾制度。
比如《禮記·玉藻》所記載---周代服飾的顏色以「青、赤、黃、白、黑」為正色而象徵尊貴。但春秋時期齊恆公,本人就喜歡偏好「紫」,沒錯就是那種很gay的紫,導致齊國上下百姓們都爭相效仿。
其次從秦朝到宋遼金時期,各個朝代一直都是將五德終始說作為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但從宋金之後,五德終始說最終被儒家政治文化主流而所替代。
(歐陽修畫像)
中國人,從何時起就追崇紅色呢?
既然每個朝代都有專屬的顏色,那從何時起中國人卻追崇紅色呢?中國結、喜服、對聯,就連最親愛的毛爺爺都是紅色呢?
事實上,古人由於崇拜太陽、火以及血液,這些都象徵了自然和生命,再加上紅色要比其他顏色更容易從大自然獲取,因此古人一開始便追求紅色。
而雖說五德終始說會讓一部分統計階層推崇自己顏色,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對應的顏色是紅色。
在崇火德的幾個朝代,比如漢光武帝時期、隋朝、宋朝、以及明朝和如今的新中國,這幾個朝代加在一起影響力要比崇尚其他五行的朝代要高得多。
(朱元璋 畫像)
雖說近現代中國對顏色喜好基本上來自於明清時期,而明朝按五德學說屬火德,尚紅,當時並沒有命令民間禁止使用,因此老百姓們能穿紅色衣服。
而隨後清朝實際上拋棄了五德學說,也沒有定義「本命色」,除了民間禁止使用皇家所用明黃色,其餘顏色都沒有任何限制,紅色也逐漸成為了漢族的代表色。
至此經過漢、宋、明等幾個朝代宣傳,再集齊強大、希望以及吉祥等美好的寓意,從此紅色便成為了中國人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