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秦始皇崇尚黑色,為何紅色卻到最後,成為中國人的最愛?

2020-12-16 翻開歷史叔

我們在不同的歷史畫像中,總能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

比如再看清朝皇帝龍袍畫像,基本上都是黃色為主;再看明朝,卻能看到赤紅為主;而再看宋朝,卻是白黃、白黃為主,而看秦朝或者先秦時期,卻是黑色、暗色為主。

難道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專屬顏色?

古人追求的,本身就是五彩繽紛

在先出土的文物中,我們能看到基本上都是暗黑色系,這是由於文物的保存條件所限制,尤其是出土文物在被挖掘時,遭受空氣氧化從而迅速失去或改變其本身的顏色。

本身古人當時做得到顏料大多數都是從大自然界所取,本身就不太穩定,因此用於畫畫時間一長就會氧化變暗,用作染布色則色牢度也會慢慢變淡。

不同朝代崇尚的顏色,主要遵循一個學輪?

對於顏色,古人主要是圍繞「五德終始說」,這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推崇的的歷史觀念。

比如「五德」主要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而「終始」則是指「五德」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運轉。

所以按照五行規律,一般是這樣:

黃帝屬土,故以黃為尊

大禹屬木,故以青為尊

商朝屬金,故以白為尊

周朝屬火,故以赤為尊

秦朝屬水,故以黑為尊

漢朝屬土,故以黃為尊.......

(秦朝時期主要以暗色係為主)

事實上,這種顏色崇拜並不完全遵守

戰國時期不按照規律來進行,本身鄒衍是戰國時期的人,所謂黃帝時尚黃、夏朝尚黑,均屬傳說,對於夏商周的服飾制度也只是根據周朝服飾所推論,而且後世也未一味按照五德終始說來確定自己服飾制度。

比如《禮記·玉藻》所記載---周代服飾的顏色以「青、赤、黃、白、黑」為正色而象徵尊貴。但春秋時期齊恆公,本人就喜歡偏好「紫」,沒錯就是那種很gay的紫,導致齊國上下百姓們都爭相效仿。

其次從秦朝到宋遼金時期,各個朝代一直都是將五德終始說作為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但從宋金之後,五德終始說最終被儒家政治文化主流而所替代。

(歐陽修畫像)

中國人,從何時起就追崇紅色呢?

既然每個朝代都有專屬的顏色,那從何時起中國人卻追崇紅色呢?中國結、喜服、對聯,就連最親愛的毛爺爺都是紅色呢?

事實上,古人由於崇拜太陽、火以及血液,這些都象徵了自然和生命,再加上紅色要比其他顏色更容易從大自然獲取,因此古人一開始便追求紅色。

而雖說五德終始說會讓一部分統計階層推崇自己顏色,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對應的顏色是紅色。

在崇火德的幾個朝代,比如漢光武帝時期、隋朝、宋朝、以及明朝和如今的新中國,這幾個朝代加在一起影響力要比崇尚其他五行的朝代要高得多。

(朱元璋 畫像)

雖說近現代中國對顏色喜好基本上來自於明清時期,而明朝按五德學說屬火德,尚紅,當時並沒有命令民間禁止使用,因此老百姓們能穿紅色衣服。

而隨後清朝實際上拋棄了五德學說,也沒有定義「本命色」,除了民間禁止使用皇家所用明黃色,其餘顏色都沒有任何限制,紅色也逐漸成為了漢族的代表色。

至此經過漢、宋、明等幾個朝代宣傳,再集齊強大、希望以及吉祥等美好的寓意,從此紅色便成為了中國人的烙印。

相關焦點

  • 秦始皇明明推崇黑色,為何自己的兵馬俑,卻偏偏是五顏六色?
    (秦始皇)主要是指秦文公在出去打獵時曾經捕獲過一條黑色的龍,但是秦國統治者接受了上面所說的「五德終始說」,自認為是水德,崇尚水,而水德所對應的標誌顏色就是黑色。因此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最後統一六國,秦國統治階級都是推崇黑色,在在冠服制中廢除了六冕,只採用衣裳同為黑色的祭服—玄冕,在重大的祭祀活動也穿著黑色服裝。
  • 為何中國歷史上最崇尚「黑色」?
    全世界都把紅色當成中國的代表色。而在民間,鞭炮、紅燈籠、對聯、福字等最能體現中國民俗的元素也絕大多數都是紅色的。在體育領域,中國代表團的主色也一直以紅色為主,總之,紅色好像就代表了中國。然而如果回溯歷史,「黑色」聽我們這樣說可能會不高興的。 從原始社會開始,黑色崇拜可以說承包了中華文明的源頭部分。黑色在遠古人眼中是夜晚的象徵,代表著神秘、未知、恐懼和死亡。
  • 秦兵馬俑的主人是誰:秦始皇尚黑色,為什麼兵馬俑卻是彩色的?
    三號坑最小,僅車馬、御者、武士69件陶製品,仿若統帥作用的指揮中心。兵俑裝束、體態、神情各有差異,身高1.86米左右,按姿態、服飾、裝備和所在位置區分為不同的兵種和職務。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都知道秦國崇尚黑色,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立即「改正朔,易服色」,把黃河的名字改為「德水」,以冬季十月為每年的開頭,尺度以六為數,規定了「衣服、旌旌、節旗,皆尚黑」的制度。而俑坑裡陶俑五顏六色,哪裡有一絲一毫「尚黑」的意味。
  • 老外很困惑:明明賽百味比肯德基好吃,為何中國人不愛賽百味呢?
    老外很困惑:明明賽百味比肯德基好吃,為何中國人不愛賽百味呢?我們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的同時,快餐文化也逐漸成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很多人中午都沒有時間回家甚至從家裡帶飯到公司,那也就只好點個外賣,叫個麥當勞肯德基什麼的,美國也是如此,但是美國的還有一個很火的另一個牌子,賽百味。
  • 綠色,為何會和「原諒」扯上關係?這都是因為民俗
    那為什麼唯有綠色,在中國人當中被安上了一個獨特的名字——原諒綠呢?其實這與中國古代的文化有關。綠色,為何會和「原諒」扯上關係?這都是因為民俗在古代的中國,綠色被叫做間色。古代的中國人認為世界是由黑色,紅色,黃色,白色和藍色這5種顏色組成。從這可以看出在古人的心裡,綠色並不是什麼重要的顏色。
  • 秦始皇為何不立儲君?和秦始皇一追求有極大關係,史書中早有答案
    其實,歷史上的秦始皇不僅在統一中國之後沒有冊立皇后,就連自己法定繼承人也沒有確定,倘若他將長子扶蘇冊立為儲君,那麼秦朝說不定就不會二世而亡。秦始皇明明是一個比較有遠見的君主,為什麼偏偏在設立儲君這件事上顯得短視呢?他為何不立儲君?在各種史書當中,我們或許可以從一些細節中一窺真相吧。
  • 古代帝王的龍袍為何是黃色的?有何說法與意義
    在反映明清宮廷生活的歷史劇中,皇帝的龍袍通常是黃色的,為何要用黃色?這是有來歷的。早在漢代之前,中國人並不崇尚黃色。如殷商人崇尚白色,周朝人崇尚紅色,秦朝人崇尚黑色,漢代人崇尚黃色。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與古人封建迷信思想有關。
  • 日本人不喜歡大眾,為何成中國人最愛?
    今日話題提到大眾汽車,日本人並不喜歡,卻成為中國人最愛,除了它入華時間早,還在於中國汽車太弱,看著都讓人感到扎心;1、日本人不喜歡大眾?據公開資料顯示,大眾汽車2014年在日本銷量僅為67000輛,但日本本土新車銷量在2018年銷量卻達到了527萬輛,兩者相差幾乎達到十倍,到2019年銷量最高十款車則全部被日本車霸屏,可見日本人並不喜歡大眾,反而對本土品牌推崇備至;2、為何成中國人最愛?
  •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要鑄造神秘的十二銅人,它們最後又去了哪裡?
    比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這裡的一石引用南朝裴駰的註解,大概為百二十斤,那麼一個銅人就得有十幾萬斤了。那麼如果諸多史書記載無誤的話,我們難免對於秦始皇為何鑄造如此巨型的銅人感到好奇。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宮佳麗無數,為何一生沒有冊封皇后?
    縱觀秦始皇一生,到了沙丘病故都沒冊封皇后,讓千古第一後的風頭被劉邦的老婆,呂后撿走了。 可是由於史書對於秦始皇的記載很少涉及後宮,這讓我們喜歡看宮鬥劇的粉絲們非常迷惑,秦始皇到底有沒最愛的人?為何他一直不立皇后呢?
  • 龍袍是古代帝王的象徵,為何到了宋朝,龍袍上的龍紋被去掉了?
    既然是作為古代帝王的象徵,這又是為何?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古代的龍袍,並非大夥想的那樣,是清一色的黃色,到了唐朝以後,對於黃色是皇家顏色才有明確的規定。
  • 中國人為何會如此崇拜紅色?
    引子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中,紅色一直都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國旗是紅色,100元人民幣是紅色,中國結是紅色,就連故宮大部分色彩也是紅色,而且每逢年節之際,紅色也會成為人們身邊最喜慶的顏色。在很多人中國人心中,對於紅色都是有著一定的崇敬之情,而這種執念也是許多國家無法理解的。那麼對於中國人來說,為什麼我們會對紅色有著如此的崇拜呢?由種種傳說引發的紅色崇拜那麼在這麼多顏色中,為什麼當時的人們偏偏開始對紅色情有獨鍾呢?實際上這其中包含了一定的原始崇拜。
  • 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喜歡紅色?
    特別是一到過年,大街小巷、鞭炮、春聯、燈籠、衣服、紅包…當然不止過年,平時紅色也很常見:本命年要穿紅內衣、出嫁穿紅鞋、化妝塗口紅……別的地方的「紅」就更多了:中國結是紅色的、故宮城牆是紅色的、中國國旗國徽是紅色的…那麼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喜歡紅色?
  • 外國人不解:為何明明是中國人,卻能夠使用我們設計的英文鍵盤
    隨著我們現在時代的不斷發展和不停進步,電腦已經從很多年前就進入了我們人們的視野中,到現在已經是成為了許多人們生活和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樣工具,可以說電腦的發明對於我們人類的生活是產生了極大的改善的。說道電腦就不得不提起鍵盤,相信許多的人們對於鍵盤這樣東西一定都是並不陌生的,畢竟電腦的配套設備裡一定都是需要鍵盤的,鍵盤的功能非常之多,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打字了,但是這個時候有許多的外國人就不解了,問道:為何明明是中國人,卻能夠使用我們設計的英文鍵盤?
  • 最愛情緣《秦始皇》默契考驗
    「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作為以PVP為主的國戰遊戲,自然少不了兒女情長,為此《秦始皇》給廣大英雄豪傑安排上了一次尋找有緣人的機會。只要每日晚上18點在鹹陽處的禮官奕春處領取【最愛情緣】任務,就能找到自己的有緣人!
  • 帶魚,明明活在深海中,為何卻成了我國最平民的海鮮
    帶魚,明明活在深海中,為何卻成了我國最平民的海鮮?說到海鮮,大部分人對它的印象都是貴。在我們國家也就只有海邊的人能夠盡情吃海鮮吧,對於大部分的內陸城市來說,不是想要見到海鮮都不容易,更不要說吃海鮮了,而內陸的海鮮價格又非常貴,所以對於大部分的中國人來說,我們能吃到的海鮮真的是非常少,而其中有那麼一種,大家卻常吃它,它就是帶魚。
  • 老外不解:賽百味明明更好吃,為何中國人不愛賽百味呢?
    我們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的同時,快餐文化也逐漸成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很多人中午都沒有時間回家甚至從家裡帶飯到公司,那也就只好點個外賣,叫個麥當勞肯德基什麼的,美國也是如此,但是美國的是另外一個牌子,賽百味。
  • 南徵百越的戰爭,秦始皇為何出兵50萬,只為攻下這個地方?
    秦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政權,秦始皇的豐功偉績也值得後世人銘記。而自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又發動了一場比較大規模的戰爭,歷時十三年左右。出兵五十萬,為何只為攻下這個地方?原因有三點。擴大疆土的需求。
  • 秦始皇究竟是誰兒子?《大秦賦》中,秦始皇為何將玉佩還給呂不韋
    ---《史記,呂不韋列傳》秦始皇自己估計也搞不清楚這件事,因為嬴異人兒子的這個身份,對他來說最有利。所以他也就默認了這個情況,但是他心裡總歸是有疑慮的。二、那塊玉佩,是呂不韋和趙姬的定情信物。秦始皇在誅滅了嫪毐叛亂以後,也成功地讓呂不韋收拾包袱回封地去了。
  • 用分封制可利秦朝,用郡縣制可讓中國萬年,秦始皇的選擇令人敬佩
    如果把歐洲看成是一個整體國家進行對比,完全說得上是西方文化層次上的中國,那千百年以來,為何歐洲總是出現不了統一的局面?而中國無論分裂成什麼樣子,最後終究都會以更決絕的姿態重新統一呢?歐洲為什麼不能成為一個統一帝國歐洲在面積上面和中國十分相似,人類文明程度發展到他們那個層次也算得上是西方巔峰了,但從羅馬帝國開始,歐洲就沒有出現一個完全統一的國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要追究到中世紀歐洲的封建制度,在歐洲有一句十分熟悉的話叫做:國王的國王不是我的國王,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