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硬性要求大學生跑步打卡,沒有任何人會因此愛上運動

2020-12-26 綜藝扒姐姐

相信大家對高校硬性要求大學生跑步打卡的制度有所耳聞,甚至已經參與其中了。這個制度執行的過程中,質疑聲滿滿,有的人支持認為這樣大學生的體質就會增強,有的人反對認為已經有學生因為體測時猝死了,很危險。體育精神本應被推崇發揚,依靠硬性要求執行未免太強人所難本末倒置了一點。

跑步打卡制度的來源

據《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2015)》顯示,在身體素質方面,特別是耐力,中學生體質好於大學生。對此就有高校採強制手段讓學生「主動」鍛鍊。

2016年北京師範大學發布《關於落實我校開展本科生課外體育鍛鍊的通知》裡提出:大一生每個學期要在學校內有具備打卡考勤條件的運動場所鍛鍊不少於30次,大二及以上年級的學生,每個學期不少於15次。並且早上的鍛鍊時長每次不少於20分鐘,其餘時間的鍛鍊時長每次不少於30分鐘。沒有達到標準的學生不準參與三好學生等評獎評優活動,體育課成績留以修考,鍛鍊次數補足後才能補錄。

在北京師範大學前面,已有清華大學、北京建築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也參與跑步打卡試水。有的高校不僅研發一個專門給學生打卡的APP,在跑道放置可以定點拍照的設備,以此監督大學生是否有認真執行跑步打卡制度。

這個制度一出估計,估計喜歡宅在宿舍的同學就很有壓力了。

制度對學生有什麼影響?

跑步打打卡從本質上看是重視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督促大學生鍛鍊,加強體魄。跑步打卡和評獎評優掛鈎後,確認大家都去跑步了,只不過是出於評獎評優的擔心罷了,表面的自主不是根源的自主,一個人如果沒有從內心喜歡一件事,硬性要求他去做的話,你們認為這樣出來的效果會好嗎?

早在2104年,教育部發布過《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裡面指出,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等項目被列入體測項目中,如果沒有達到標準,該學生無法拿到畢業證。在《標準》被執行後,接連出現大學生跑步猝死的新聞。不禁讓人迷惑,這個制度究竟適不適用所有大學生?

其他人對制度的態度

有人反映,個別學生出現給跑步APP「越獄」、穿滑輪鞋去跑步、散步等現象。還有騎自行車車「跑」的,滑滑板「跑」的,連走路上下樓梯都能被計入運動APP裡面。這些學生也真是辦法多樣,連這些都想得出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每個學生自身認識到運動的重要性的,我想就不會出現這種「偷懶」現象了。

北京師範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學生跑步的數據只是對他們一個鍛鍊成果的反映,執行這個制度主要還是希望大家會主動鍛鍊,養成習慣,增強體質,如果這個方案最後沒有激勵措施,學生會主動地鍛鍊,那麼這個制度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這段話我倒是蠻理解的,確實為了激勵大學生鍛鍊才出的制度,但我想一定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主動鍛鍊,而不是採取某激勵措施,讓學生「自主」鍛鍊吧。如果是自主的話,還會搞出那麼多以上敷衍打卡的花樣嗎。

不過也有老師反映,參與跑步打卡的同學習慣早起,每天的早遲到率也大大降低了。

跑步是一件釋放壓力的事情

網傳一句很諷刺的話:「健身五分鐘,拍照兩小時」,這些人去健身房辦健身卡,其實為了去拍照發圈「證明」自己有多健康,真正去健身的人估計沒有這麼多時間做這麼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我們也看破不說破吧。

那麼高校跑步打卡和學業掛鈎的制度會讓學生由心的認識到健身的重要性嗎?還是為了其他?高校不能忽視學生的反常態操作,每個人的身體素質是不一樣的,執行一樣的標準只會適得其反。跑步是一件釋放壓力的事情,不應該讓他成為充滿壓力。別讓跑步最後成為一種走過場,那麼學生只會越來越抵抗跑步,越來越多人不喜歡跑步,更別提運動了。

學生自身也有責任,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自身足夠重視鍛鍊,也不必等別人出此辦法。陶淵明先生說過一句話:「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虧。」運動是一輩子的事,不用則廢,養成跑步的習慣只會對自己有利。

希望學生自覺點,也希望高校的「引導」措施可以人性化一點。

有參與跑步打卡的同學嗎?你們對這個制度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喜歡的話麻煩請點讚並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大學生跑步打卡為什麼執行不下去
    從清華、北師大開始,全國主流高校都將跑步與學業成績、評獎評優掛鈎。甚至小學生體育不達標都不能評三好學生。其中一個重要背景是大學生體質持續下降。2015年《中國學生體質監測發展歷程》出爐,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江崇民介紹,我國大學生體質依然呈下降趨勢,只是下降速度趨緩。
  • 高校跑步APP引發師生對立:強制鍛鍊,加深對跑步的厭惡
    這是學校要求使用一款App完成跑步打卡的第二個學期,但「體育課沒缺課、曠課,體測各項成績都達標」的大二學生馬琳,卻因未能在App上打卡滿60公裡而被取消了體育成績評定資格,「這鍋背得太慘了,可以說很殘忍。」
  • 調查|探訪「高校體育」直播間鍛鍊打卡的「互助鏈」
    文件規定,跑步打卡上限次數為40次,較去年增加了10次,除社團活動免除的晨跑次數之外,晨晚跑和APP健康跑次數要達到剩餘次數要求才可獲得相應分數。2020年12月1日20:40左右,華政部分學生群中傳出消息:高校體育不看口令籤到次數,具體情況等待體育部下發通知。
  • 武漢一高校推行跑步App:計入期末體育成績,代跑算作弊
    而學生每天最多有1次運動記錄關聯體育成績,超出部分僅做記錄但不會關聯成績。截至10月26日後臺數據顯示,湖北經濟學院全校已有11000餘人參與跑步,人均裡程超過10公裡,大多數學生會選擇在晚飯後再完成當天跑步「任務」。該跑步APP採用定向越野趣味打卡模式,在每日6時至22時之間,學生可在校園內使用APP跑步打卡。
  • 讓跑步成為習慣——大學生路跑聯賽啟動
    新華網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單磊)27日,阿迪達斯中國大學生路跑聯賽(簡稱CURA)在北京清華大學啟動。10月27日,參加清華大學站的選手在比賽中出發。當日,CURA中國大學生路跑聯賽啟動儀式暨清華大學站的比賽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行。
  • 在家上課的大學生該不該健身?這位大學生的做法獲贊無數!
    今年因為特殊情況,各高校進行了很長時間的線上教學,部分高校甚至宣布要講線上教學進行到底!那麼一個棘手的難題就擺在面前:返校後學生的身體狀況如何?儘管現在有「健康打卡」報告每日的情況,但是漂亮的數據也不能代表過硬的身體素質!而這樣一個例子則值得無數大學生學習。
  • 一旦你愛上了跑步,你會變瘦,會變好看,還會……
    一旦你愛上跑步,吃再多的東西都不胖,不但浪費糧食,還會被別人說成吃貨,想想都很可怕。一旦你愛上跑步,你會發現曾經不離不棄的肥肉突然消失了,身材越來越好,氣色也越來越好,在異性面前光彩奪目,追求者太多會很煩惱。
  • 高校跑步接力賽聯動學子心,這不是簡單複製日本箱根驛傳
    「我們都很擔心,『高百』會不會也爽約。」這是來自海軍軍醫大學的陳紹宇最真實的想法,「『高百』在我們心中,是每年最重要的賽事,我們是軍校,畢業之後大家要奔赴祖國各地,所以特別珍惜現在能在一起為一個目標努力,為學校榮譽而戰的日子。」話語裡不難感受出,短短五年,這場賽事已經抓住了高校學子的心。
  • 又一大學推「跑步APP治懶」:代跑應運而生,有人騎車打卡
    本文圖片 成都商報客戶端 中新網位於昆明的雲南財經大學乍看上去和別的高校並沒有兩樣,但如果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這裡常常會有學生撥弄一番手機,然後突然就奔跑了起來。在雲財校內的匯通大道、博遠路、致遠路上,握著手機小跑的學子已經成為校園一景。
  • 要求:6% 成績:0.009% 高校大學生體質測試為何「優秀難」?
    眼看著一學期即將結束,安徽的不少高校體育老師都有點 " 著急 "。讓他們心裡沒底的不僅是今年的學生體測工作沒開展,更是擔心 " 宅 " 了這麼久,體測 " 優秀率 " 達標怕是要 " 難上加難 " 了。2018 年起,安徽省教育廳印發相關文件,要求各高校體測的優秀率達 6%。
  • 形式打卡幾時休?不開學還卻要求打卡?學生:心累
    轉眼已經到5月底了,高校裡的非畢業生開學大多都沒希望了。首先是好多課程在家裡線上學習已經結課了,少數科目也到了結尾的時候了,這時候開學也沒必要了,除了會折騰學生和支出一筆來往費用。但是開學是不會開學了,形式打卡幾時休呢?天天一大堆連結打卡,著實讓人心累,我一直都搞不大懂,開學一推再推到現在了,開學遙遙無期,打卡的意義在哪裡?除了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讓人心累。
  • 為什麼大學生仍要體測?大學生體測的目的是什麼?學校用心良苦
    不過很多同學都在期待寒假的到來,畢竟今年的國慶假期眾多高校都沒有放假,而且都公布寒假假期延長一周。因此,才會讓許多學生期待。不過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大學生體測。每一年的十月份、十一月份都是大學生的體測高峰,在在初中、高中體測時的興奮,轉到大學就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那為什麼大學生還要體測?體測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我們了解之後才會發現,其實學校也有自己的良苦用心。
  • 你如何看待大學生體測,校方的深意你不得不知
    大多數院校都實行體測成績與畢業掛鈎的制度,讓人想划水也沒有那個勇氣。成績沒達標不能評獎評優也就算了,還要補測那可是又要遭第二次罪。 即使是熱愛體育的運動健將們,在眾多體測項目前也很難成為全才。50米跑的時候爆發力出眾,長跑的時候卻腳下灌鉛;擁有兩條美麗的大長腿令人豔羨,卻在坐位體前屈上折戟——因為腿太長了,所以只能推到負數。 體測後,大家的身體狀況也總是會有一些微妙的變化,學校的醫務室也會因此忙碌起來。
  • 為什麼大學生們願意晚上去操場?除了跑步散步,還有這5點原因
    校園戀愛確實是很美好,不管未來的結果如何,只要想到那個當初和自己在操場上看星空的人,還是會覺得很浪漫。通過體測,才能夠拿到學分現在高校會有體育測試,學生們必須要通過體測,才能夠拿到學分。有的學生體育比較差,為了通過體測就必須進行鍛鍊,所以晚上的操場就成為了他們必打卡的地方。
  • 雲南財大跑步app治懶:學生運動更積極 也有代跑4元一公裡
    位於昆明的雲南財經大學乍看上去和別的高校並沒有兩樣,三三兩兩的莘莘學子徜徉在校園小路上;籃球場上到處都是揮灑著激情和汗水的運動小將;小樹林裡偶爾有情侶相依而坐、喁喁私語……但如果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這裡常常會有學生撥弄一番手機,然後突然就奔跑了起來,在雲財校內的匯通大道、博遠路、致遠路上,握著手機小跑的學子已經成為校園一景。
  • 王星梅:高校鼓勵大學生創業沒有什麼不可以
    原標題:王星梅:高校鼓勵大學生創業沒有什麼不可以  近日,湖北某高校出臺《學分轉換原則性意見》,明文規定:對學生自主創業者,可進行50個學分的轉換;在保證學生學習了基礎和主幹課程的前提下,學生可跨學科、跨專業選擇創業所需課程,由學生本人和所在院系共同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配備指導教師,跟進指導。
  • 大學生晨跑打卡,有人說不能太苛刻,有人覺得非常好!
    小編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平時有沒有早上起來晨跑的習慣,如果有的話,這是個非常好的習慣,如果大家能夠堅持下來,那當然是最好了。今天小編就和各位小夥伴來聊一聊,關於大學生晨跑要打卡,這件事情。有些人覺得這件事情非常的苛刻,因為高中學習非常的辛苦,在同事們進入大學之後,當然是想要好好的放鬆一下,而且關於晨跑鍛鍊這件事情是非常私人的事情,並不是說誰誰誰一定要來督促任何人必須晨跑鍛鍊。而且相對於高中而言,大學生活肯定是更加的自由居然是自由的生活,為什麼還要被學校逼迫著去打卡?晨跑鍛鍊呢?
  • 漳州高校食堂吃飯也能打卡?
    漳州高校食堂吃飯也能打卡? 為了響應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號召 福建高校食堂紛紛出新招 饅頭mini款上線 0.3元米飯、2元蓋澆飯、 拼菜、小份菜… 漳州高校食堂也加入行列
  • 【輿情微評】用肥肉換學分,高校開設減肥課引關注
    圖為天津大學開設「減肥課」相關報導天津大學校方稱,該課程系學校「第二課堂」課外活動課程,按照學校規定,本科生需修滿8個「第二課堂」學分,完成「減肥課」且考核達標的學生,會獲得2個學分。因此也有諸多媒體在報導時使用了「甩肉拿學分」等標題,吸引網友關注。
  • 大學生宅家體重調查:超四成假期變胖,超六成返校後會減肥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11日電(記者 李華錫)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高校延期返校。那麼,仍在家裡的大學生有沒有變胖?變胖的原因是什麼?返校後會不會減肥呢?近日,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圍繞大學生假期體重變化話題,對全國1631名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四成大學生假期變胖,近四成胖了4-6斤;缺乏運動、美食誘惑、作息不規律成變胖主因,近六成大學生假期偶爾進行過體育鍛鍊,近九成擔心變胖影響形象,近九成認為適當運動和合理飲食有利於保持健康體重,超六成開學後會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