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高校硬性要求大學生跑步打卡的制度有所耳聞,甚至已經參與其中了。這個制度執行的過程中,質疑聲滿滿,有的人支持認為這樣大學生的體質就會增強,有的人反對認為已經有學生因為體測時猝死了,很危險。體育精神本應被推崇發揚,依靠硬性要求執行未免太強人所難本末倒置了一點。
跑步打卡制度的來源
據《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2015)》顯示,在身體素質方面,特別是耐力,中學生體質好於大學生。對此就有高校採強制手段讓學生「主動」鍛鍊。
2016年北京師範大學發布《關於落實我校開展本科生課外體育鍛鍊的通知》裡提出:大一生每個學期要在學校內有具備打卡考勤條件的運動場所鍛鍊不少於30次,大二及以上年級的學生,每個學期不少於15次。並且早上的鍛鍊時長每次不少於20分鐘,其餘時間的鍛鍊時長每次不少於30分鐘。沒有達到標準的學生不準參與三好學生等評獎評優活動,體育課成績留以修考,鍛鍊次數補足後才能補錄。
在北京師範大學前面,已有清華大學、北京建築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也參與跑步打卡試水。有的高校不僅研發一個專門給學生打卡的APP,在跑道放置可以定點拍照的設備,以此監督大學生是否有認真執行跑步打卡制度。
這個制度一出估計,估計喜歡宅在宿舍的同學就很有壓力了。
制度對學生有什麼影響?
跑步打打卡從本質上看是重視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督促大學生鍛鍊,加強體魄。跑步打卡和評獎評優掛鈎後,確認大家都去跑步了,只不過是出於評獎評優的擔心罷了,表面的自主不是根源的自主,一個人如果沒有從內心喜歡一件事,硬性要求他去做的話,你們認為這樣出來的效果會好嗎?
早在2104年,教育部發布過《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裡面指出,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等項目被列入體測項目中,如果沒有達到標準,該學生無法拿到畢業證。在《標準》被執行後,接連出現大學生跑步猝死的新聞。不禁讓人迷惑,這個制度究竟適不適用所有大學生?
其他人對制度的態度
有人反映,個別學生出現給跑步APP「越獄」、穿滑輪鞋去跑步、散步等現象。還有騎自行車車「跑」的,滑滑板「跑」的,連走路上下樓梯都能被計入運動APP裡面。這些學生也真是辦法多樣,連這些都想得出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每個學生自身認識到運動的重要性的,我想就不會出現這種「偷懶」現象了。
北京師範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學生跑步的數據只是對他們一個鍛鍊成果的反映,執行這個制度主要還是希望大家會主動鍛鍊,養成習慣,增強體質,如果這個方案最後沒有激勵措施,學生會主動地鍛鍊,那麼這個制度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這段話我倒是蠻理解的,確實為了激勵大學生鍛鍊才出的制度,但我想一定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主動鍛鍊,而不是採取某激勵措施,讓學生「自主」鍛鍊吧。如果是自主的話,還會搞出那麼多以上敷衍打卡的花樣嗎。
不過也有老師反映,參與跑步打卡的同學習慣早起,每天的早遲到率也大大降低了。
跑步是一件釋放壓力的事情
網傳一句很諷刺的話:「健身五分鐘,拍照兩小時」,這些人去健身房辦健身卡,其實為了去拍照發圈「證明」自己有多健康,真正去健身的人估計沒有這麼多時間做這麼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我們也看破不說破吧。
那麼高校跑步打卡和學業掛鈎的制度會讓學生由心的認識到健身的重要性嗎?還是為了其他?高校不能忽視學生的反常態操作,每個人的身體素質是不一樣的,執行一樣的標準只會適得其反。跑步是一件釋放壓力的事情,不應該讓他成為充滿壓力。別讓跑步最後成為一種走過場,那麼學生只會越來越抵抗跑步,越來越多人不喜歡跑步,更別提運動了。
學生自身也有責任,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自身足夠重視鍛鍊,也不必等別人出此辦法。陶淵明先生說過一句話:「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虧。」運動是一輩子的事,不用則廢,養成跑步的習慣只會對自己有利。
希望學生自覺點,也希望高校的「引導」措施可以人性化一點。
有參與跑步打卡的同學嗎?你們對這個制度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喜歡的話麻煩請點讚並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