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晚,「出山·四川音樂學院實驗藝術學院2020成果匯報展」在成都拉開帷幕,為市民奉上了一場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繪畫、裝置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創新展覽。本次展覽從2021年1月5日起對外開放,持續至2021年1月10日。
展棚外立面建築投影
將樂器、裝置、架上繪畫、新媒體等多種形式時行綜合展覽
據了解,四川音樂學院於2019年成立了實驗藝術學院。旨在探索藝術內容、表現形式、工具材料的創新,推動藝術與科技的跨界融合,促進新知識的發現與形成以及科技進步新的可能性。這次展覽便是學院成立後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這次展覽可謂是四川地區高校首次將樂器、裝置、架上繪畫、新媒體等多種形式進行綜合展示的展覽,具有一定的示範意義。」四川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周思源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白小墨 《幽月》 計算機算法視覺裝置、聲音裝置 黃銅、磷、投影、燈
林印吉 《攬星系列》
記者在現場看到,本次展覽展示了以周思源為代表的實驗藝術學院共計十四名(組)教師的實驗藝術作品,其中包括了計算機算法視覺裝置、樂器設計與改造、交互雷射裝置、AI音樂教輔研發、架上繪畫等實驗藝術作品共計32件,其中新媒體藝術作品15件。
上世紀50年代的「川音十孔笛」也現身展覽現場
據介紹,本次展覽藝術家周思源的作品展現了傳統架上繪畫與科學技術手段交融實現的跨界嘗試。其中名為《蜀道》的作品,以油畫為創作素材,通過投影的疊加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數字影像中流淌的筆觸還原著藝術家創作時的心境,宛如壯麗的交響樂奏鳴曲,為觀者提供一種層次分明的體驗。
周思源 《蜀道》 mapping投影
本次成果匯報展同時體現了實驗藝術學院對探索藝術內容、表現形式、工具材料的創新的追求。夏凡博士開發設計的「AI古箏教輔系統」為古箏初學者構建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自學古箏框架,通過AI唱譜、AI智能糾錯、AI智能打分等多種寓教於樂的形式,讓初學者在輕鬆快樂中高效學習古箏。
夏凡 《AI古箏教輔系統》
此外,樂器改良家徐靜平現場展示的《長笛家族與一笛兩用》包括了分別使用黑檀木、鎳銀、純銀、k金打造的短笛、高音木長笛、高音長笛銀制、高音長笛10K金、中音長笛、低音長笛、倍低音長笛、一笛兩用。
徐靜平 《長笛家族與一笛兩用》
同時,現場還呈現了一把碳纖維小提琴,使用的是小提琴製作界正在探索的新材料,這種材料能讓小提琴在-20℃的戶外演奏。
熊周藝 《碳纖維小提琴》
樂器改良家陳意展出了《復共鳴之聲》樂器改良系列,包括了復共鳴二胡(明清老紅木)、復共鳴中胡(紫檀木)、復共鳴高胡(紫檀木)與復共鳴大中胡(紫檀木)共計四把,旨在提高樂器演奏的聲學效果。
陳意 《復共鳴之聲》
另外,現場還展出了一把川音十孔笛,這把十孔笛於上世紀50年代由四川音樂學院竹笛專業開創者沈文毅老先生研製而成,承載著幾代川音笛人的期盼。
易加義(持有者)《川音十孔笛》
作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兼參展藝術家,鍾舒帶來了一件光雕攝影與聲音交互的媒體藝術作品《閱後即焚》。該作品包括了聲音交互、光雕投影與樹脂裝置三部分。當人進入展場時觸發相應裝置,光雕投影就會隨之將文字焚燒的相關內容通過軟體進行分屏投影處理。
紅星新聞記者 陳謀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編輯 李學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