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地利狹長的極不規則的版圖上,匯集著無數光輝的音樂歷史:它是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世界,也是舒伯特和約翰·史特勞斯的樂園,還是布魯克納和馬勒的煉獄。在《音符上的奧地利》中,知名音樂評論家劉雪楓帶領我們行走奧地利,共享音樂盛宴。
薩爾茨堡藝術節小史
薩爾茨堡的輝煌與快樂並不長久,當1937年夏天傳來奧地利要與德國「合併」的消息時,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無畏勇氣的藝術家開始做出強烈反應。首先是曾經為墨索裡尼所崇拜的託斯卡尼尼因身為猶太人的瓦爾特不能見容於德國的廣播公司,而斷然否決了當年的轉播計劃。德國方面的直接報復便是禁止德國歌手在薩爾茨堡藝術節演唱,但是德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女高音洛特·蕾曼的回答卻是:她至死都不會為「納粹德國」演唱!
那一年是託斯卡尼尼最後一次在薩爾茨堡藝術節指揮歌劇演出,他所排演的華格納的《紐倫堡的名歌手》因特殊的背景而有了意味深長的意義。據一位觀看彩排的作家回憶說:「演出讓所有的參與者都深受感動,整個演出完美無瑕……當結束的大幕落下又按照彩排的慣例為解決某種技術問題而重新拉起的時候,所有的演員都站在舞臺上,每個人臉上都淌滿淚水,大師(託斯卡尼尼)本人一動不動地站在指揮臺上用右手遮住了眼睛。我不知道當時這些歌手和藝術家的心中究竟在想些什麼,但我總能感覺到他們其中有一些人是在大膽地反抗自己的德國血統和國境另一邊的無恥行為。」
劉雪楓,知名音樂評論家,古典音樂推廣者。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著有《貼近浪漫時代》《德國音樂地圖》《朝聖:華格納的拜羅伊特》《交響樂欣賞十八講》《和劉雪楓一起聽音樂》《給孩子的音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