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是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地基」。近年來,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長西街道打造黨建引領,業委會、物業公司、業主有效參與的「1+3」小區治理特色模式,以「微治理」改善基層社會「微循環」,有效推動了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沉,走出了一條接地氣有特色的中心城區小區綜合治理新路徑。
從「牆角的花兒」到「綻放的紅玫瑰」
玫瑰苑小區位於清江浦區上海路42號,建成於2003年,建築面積約36400平方米,集住宅、公寓、商業為一體,共有商住戶425戶。
「物業不作為,玫瑰苑小區樓下凌晨4點施工嚴重擾民」「清江浦區玫瑰苑小區物業管理問題嚴重」「上海路玫瑰苑小區物業違規亂搭亂建」……2019年前,在淮水安瀾論壇上時常會看到這樣吐槽玫瑰苑小區的帖子。彼時的玫瑰苑,物管不作為、業委會無監督,矛盾糾紛多發、居民訴求多變、安全隱患多樣,是典型的「兩無三多」型小區。
為扭轉這一局面,2019年,在街道黨工委的指導下,上海路社區抓住玫瑰苑小區第四屆業主委員會換屆選舉契機,創新推出「三會兩考一規則」小區治理新模式,依託社區黨群座談會,通過專家考試、黨委考察「兩考」環節,選出了成員素質過硬、居民信任支持、黨員佔比100%的紅色業委會,成功打破了以往「業委會成立難」的困局。同時,在充分徵詢採納廣大業主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制定《業主大會議事規則》,在全市率先成立小區治理監督委員會,將其作為監督小區治理、調節業委會與物管間矛盾的重要力量,切實維護業主利益,監督業委會公正行權,有效化解了過去「業委會監管難」矛盾。此外,探索建立了「三三四四」黨群議事工作法,打造出集黨群議事、網格溫馨驛站、民生服務驛站、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四位一體的「紅玫瑰黨群服務站」,統籌協調各類居民訴求與小區矛盾,逐步營造出「有事大家議、有困難大家幫、有矛盾集中化解」的良好氛圍,切實解決了當前「小區矛盾調和難」問題。
此時的玫瑰苑,迸發出勃勃生機——業委會力量的壯大,加之監委會的嚴格監督,倒逼小區物業服務逐漸走上精細化,小區的環境變美了,基礎設施齊全了,居民參與自治的熱情空前高漲。「這裡地方雖然不大,但桌椅配備齊全,老弟兄們經常來下棋、看書,遇到工作人員協調處理矛盾的時候,還會一起幫著出出主意,總之一切都好。」服務站裡的徐大爺說。
從「名不符實的一號」到「名副其實的No.1」
一號生活大院坐落於周恩來總理童年讀書處西側,建於2008年,共有住戶1079戶、3569人。該小區坐擁清江浦區公園路1號「牌照」,在引河社區眾多小區中,佔地面積排名第1、住戶數量排名第1。
走進一號生活大院,環境整潔乾淨,車輛停放有序。據社區黨委書記介紹,兩年前的一號生活大院,居民圈地種菜、寵物擾民、雜物亂堆亂放等現象嚴重,小區物業和業主矛盾十分尖銳,小區業主們經常到「淮水安瀾」發貼,到社區、街道投訴,要求炒掉物業公司、推翻業委會。當時,不少居民都調侃道,「一號大院,幹啥啥不行,矛盾糾紛『第一名』」。
針對一號生活大院存在的種種問題,社區黨委經過積極探索,選擇了一條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小區高質量治理的創新之路。一是充分發揮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引領作用。依託社區黨員幹部、網格員力量,推動社區黨建網格與小區治理網格「兩網融合」,構建形成「社區—網格—樓棟」三級黨組織服務體系,向小區獨居老人、生活困難人員提供上門服務,確保基層黨員幹部在小區治理每個環節中不缺位,切實打通黨建和社會治理融合發展的「最後一公裡」。二是探索推行「2046」小區治理新模式。每月20日由社區黨委牽頭,召集各方代表參加聯席會議,圍繞必學、必察、必詢、必評、必議、必督「六必」制度,會商會辦小區熱點難點問題,做到「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有效提升小區的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水平。三是發揮社區優勢,傳承恩來精神。堅持以恩來精神為指引,以社區「紅福樂黨群服務中心」為陣地,通過設立恩來精神研習社、舉辦紀念周總理誕辰系列活動等方式,著力打造以「紅福樂」為基礎、以「食福樂」「閱福樂」「童福樂」「健福樂」為子品牌的「五福樂」社區,在傳遞正能量、涵養社區公共文化的同時,讓群眾活動有空間、展示有舞臺、交流有場所、學習有陣地。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一號生活大院長期存在的廣場舞噪音擾民、樓道亂堆亂放、不文明養犬、違章搭建等問題一一得到解決,居民期盼已久的「安居」得以實現。社區黨委書記笑著說:「黨建引領下的小區綜合治理創新,讓小區徹底改變了模樣。現在的一號生活大院,幹啥啥都行、各項評比『第一名』」。
從「老破舊」到「高大上」
滙豐園小區始建於20世紀末,入住戶為263戶、約1000人。在改造建設前,該小區物業管理粗放,經常發生矛盾糾紛、110出警頻繁,長期存在損壞綠化、私佔公共空間等不文明行為,「髒、亂、差、破」問題十分突出,是典型的「老破舊」小區。
2018年,清江浦區開展全區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長西社區黨委抓住這一契機,牽頭召開小區整治工作座談會,在會上與各方代表達成共識,共同制定了小區兩年整治行動計劃,開啟小區治理新格局。唱好四方共治「主打歌」。在業委會和監委會的帶領下,小區制定了業主自治組織章程、居民公約,明晰了物業費收費標準,形成了運轉高效的小區自治體系,實現了小區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奏響以文化人「協奏曲」。廣泛弘揚「融南匯北、百舸爭流」的新時代清江浦精神,縱深推進移風易俗行動,組織開展「十行百佳」評選及好人季季評活動,加強家規家訓建設,著力形成「講貢獻、愛家園」的文明新風尚。發出法治浸潤「最強音」。將《江蘇省物業管理條例》《物權法》等內容納入社區黨委中心組學習計劃,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運用法治思維治理小區能力水平。面向小區物業、業委會等定期組織開展小區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培訓活動,將優質法律服務送進小區、送到群眾身邊,讓小區治理在依法有序的軌道上良性運行。
滙豐園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建的臺階式草坪、休閒涼亭,讓小區環境得到顯著提升;管線整治使小區蜘蛛網式的電線電纜與電瓶車飛線亂象正式成為歷史,大大降低了小區內安全隱患;小區居民自發成立了志願者服務隊,並定期開展義務巡邏、小廣告清理、垃圾分類宣傳等活動……小區逐漸呈現出矛盾糾紛、治安案件、安全事故總量逐年下降,環境舒適度、群眾滿意度逐年上升的良好狀態,原本的「老破舊」,一躍成為環境美、秩序好、鄰裡和諧的新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