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楊笠在《吐槽大會》上的那句「為什麼有些男人那麼普通,但他卻那麼自信」,迅速出圈,火遍全網。某知名大學教授的儲殷被戳到了痛點,用幾個毫無邏輯支撐的觀點回擊楊笠的吐槽。
但被質疑後,楊笠只是雲淡風輕地發了條微博:不想做小公主,只想當老富婆。
這讓我想起身邊很多女性的婚戀觀:做不做小公主不重要,成為老富婆才是關鍵。
因為約會影響了工作?不存在的。因為對方要談分手而情緒失控?怎麼可能。
有人給現代女性的這種婚戀觀起了個名字,叫「單身式戀愛」——在感情中既全身心投入,同時也能保持獨立自我,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關注自我成長,宛如「單身狀態」。
這種打破常規的戀愛方式,讓一些人接受不了,認為這是規避傷害所產生的一種防禦機制,是「假性獨立」。
「假性獨立」是什麼呢?
「有些人害怕戀人傷害到自己,所以拒絕自我暴露和過度依賴,在感情中過於獨立,乍一看是「單身式戀愛」的狀態,但是這種因為害怕而獨立的狀態,是「假性獨立」。」西瓜視頻心理創作人、簡單心理CEO簡裡裡如此解讀。
「假性獨立」是一種出於恐懼的被動選擇。那「單身式戀愛」到底算「假性獨立」還是「真獨立」呢?
簡裡裡舉了一個日劇《東京愛情故事2020》裡的例子。
女主莉香一旦戀愛,就會進入暴走熱戀狀態:在工作中遇到喜歡的同事完治,主動提出要和他近距離接觸,努力創造見面、相處的機會,並在確定關係後大聲喊出「我愛你」……
但她卻依然保持一種獨立自我的「單身狀態」,在熱戀期提出去異國工作,希望在愛情裡獲得自我成長。
如莉香這樣的「單身式戀愛」群體,背後其實有一種「願景驅動」——我想成為更好的人,我可以向別人求助,袒露自己的脆弱,我不排斥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連結。
這是「真獨立」才能顯示出的特質:它呈現出一種主動選擇的姿態,可進可守,可退可攻,雙方共同完成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長。
1991年的老版《東京愛情故事》曾是大叔青澀少年時代的回憶。赤名莉香大喊「丸子,我愛你」的畫面,讓大叔第一次知道,女生也可以這麼大膽、主動地追愛。
但在我看來,2020版莉香的「單身式戀愛」更符合現在的現實。
1991年的日本,泡沫經濟還沒崩塌,莉香可以盡情地花大把錢談戀愛。
而2020年的莉香,面對著更嚴苛的社會要求和更複雜的婚姻世界條條框框。
她愛的時候轟轟烈烈,但更注重自我的發展,很少和愛人談未來,只專注於戀愛這件事。
她分手時不拖泥帶水,即便分手後發現自己已經有了完治的孩子,也毅然決定將他生下來,獨自撫養。
大叔在西瓜視頻上看到過兩期討論《東京愛情故事2020》的視頻,就對單身式戀愛進行了更深度的解讀。
財經評論員陳茜提到,「單身式戀愛」群體進入婚姻的機會成本很高,進入一場婚姻,他們要失去獨立的個體與決策權、收入和時間的自由,還要面臨感情變淡的風險和離婚成本高企。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單身式戀愛」是節約機會成本的最佳選擇。
美國法律博士王瑞恩在最新一期的西瓜視頻裡,也提到了保障「單身式戀愛」的法律因素。
近些年法律為單身式戀愛提供了保障。比如,非婚生育的無戶口人員可以隨母親一方落戶,非婚生子女也可以統籌安排入學。
《婚姻法》第二十五條還規定了,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權利。
有了這些保障,「單身式戀愛」群體們可以有勇氣在感情中掙脫束縛。
這些經濟和法律的改變,讓莉香這類享受「單身式戀愛」的人更無後顧之憂。
大叔喜歡這個2020版的莉香,是因為她代表著現代都市中某一類值得欣賞的女性:
她們愛的時候不淪陷,不會變成擰不開瓶蓋的小女孩,依然像單身一樣訓練自己獨自面對生活和情緒的能力,也不強求對方與自己的時刻捆綁。
莉香還是會對著愛的人露出最燦爛的笑容,當著人群喊「我愛你」。但若即若離的距離,在讓她三不五時地回歸到一種類似單身的狀態。
她會說「我不喜歡和人約定」。
也會說「和我分開的時候,甚至連喜歡上別人都是他的自由。只要我們兩個在一起的時候,他願意全身心愛我,這就足夠了。」
西瓜視頻優質科普領域創作人媽咪說甚至從物理學角度,分析了這種現象:
戀愛中二人的吸引力也會像萬有引力和庫侖力一樣,遵循平方反比關係。假設戀愛中情侶之間的吸引力為愛情的魔力,那麼距離越遠,愛情魔力的大小也會隨之減小。
我推薦每一個年齡段的女孩都去西瓜視頻看一看《東京愛情故事2020》,因為在各大電視劇都專注描寫女性為愛而活時,這一版本的莉香傲嬌地抬著頭,給我們看一種女性的新姿態:
愛就愛,不愛就放。敢愛敢恨,不以結婚為人生目的。
其實,大多數女孩時刻保持獨自前行的能力,不是因為害怕依賴別人,而是因為她們更信賴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