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於國》
宇宙由萬物組成,眾多生靈中卻只有人類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文明。在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人類與各種大型猛獸爭奪食物與領地,隨著人類智慧文明的誕生,擁有智慧的人類開始慢慢站上食物鏈的頂端。氣候的變遷、人類為了發展工業文明對自然環境的掠奪都加劇了各種稀有動物的滅絕。好在保護稀有動物早已被提上人類發展日程。
稀有動物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珍貴自然資源,對生態系統的維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從近代邁向現代化的道路是由無數稀有動物的屍體組成的,根據相關資料記載,二十世紀中有一百三十種鳥類、一百一十種哺乳動物滅絕,它們的消失有的是因為人類過度的開發和活動破壞了棲身萬年的安身之所,有的則是因為人類為了滿足自身利益和虛榮而被捕殺展覽、趕盡殺絕。
人類的發展已經來到了全新的時代,發展腳步被迫放緩,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許多保護稀有動物的法案也在世界被提出普及。但日本為什麼堅持捕殺鯨魚?甚至設立了專門捕殺鯨魚的節日,他們主要不是為吃肉,這背後究竟有什麼隱情?真正的目的值得人們注意。
鯨油鯨皮的暴利
一鯨落,萬物生。一具鯨魚的屍體可以在海底建造出一個獨立的微型生態系統。鯨魚體積龐大,全身上下都具有極高的利用價值。鯨油就是由鯨魚的內臟、皮下組織和骨骼經脈熬製而成。鯨油在工業時期曾是重要的照明和工業用油脂,可以被製作成蠟燭、肥皂等產品。除了鯨油,鯨魚皮也是一件製作奢侈品的常用物。隨著IWC的倡議,人類捕鯨活動正慢慢消減,而日本卻為了得到這些高額利益和相關市場,依然每年進行大數量的捕鯨活動。
文化傳統影響
我們中國擁有著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有幾十種稀有動物和自然保護區。從古時孟子提出的:「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使自然資源可以持續利用。」的環境保護思想,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我們始終都認識到人與自然平衡發展的重要性。
而日本四面沿海,因為國土狹長,平原稀少,日本國內的自然資源難以支持經濟發展,所以捕撈業在日本最興旺發達。尤其是受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的影響,形成了魚類豐盛的北海道漁場,每年的捕撈作業都會帶動當地市場經濟發展。因此捕鯨在日本不僅僅是推動工業經濟發展的高利潤行業,也成為了日本國民心中的一項傳統活動。日本的一些黨派們為了得到民眾的支持也選擇了重啟捕鯨行業。不僅維護了經濟利益,也穩固了黨派的政治地位,具有雙重價值。
藉由探索南極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日本捕殺鯨魚後為了處置鯨魚的屍體需要將屍體送往南極洲。眾所周知,日本國土狹小,資源匱乏,現有自然資源難以支持長久發展。日本的捕鯨行為是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南極洲人煙稀少,未開發資源眾多,一旦有了新發現那將會為國際能源市場注入新活力,為經濟帶來新發展。因此每次日本的科學家們都借運送鯨魚屍體的由頭,在南極洲停留好幾個月,表面上是處理鯨魚屍體,實際上是為了勘測南極洲的自然資源。
結語
在科技高速發展之際,正有許許多多的稀有動物在苦苦掙扎,一個接一個的物種瀕臨消失。現在人類已經認識到了瀕危動物保護的重要性,許多國家也開展了保護動物資源的活動。各種動物保護組織與法案也在國際活躍起來。生物系統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如果再不重視瀕危動物的保護,下一個消失的物種也許就會是人類。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