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讓很多人習慣了居家辦公。在放鬆的環境裡,大家的姿勢也逐漸放飛了起來,一把椅子被坐出了各種花樣:蹲著坐、跨著坐、跪著坐……有時努力坐直了一會,過不了多久,雙腿又不知不覺地盤了起來。
為了滿足盤腿愛好者的需求,一家設計公司推出了一款「靈魂座椅(Soul Seat)」。這款椅子配備了兩個可以調節高度的坐墊,無論你喜歡盤著腿坐,還是屈起一條腿,都可以在這把椅子上找到最舒服的姿勢。
椅子算得上與我們非常親密的家具了,因此大家對它的要求也很高,比如說既要美觀大方,與周圍環境融合;又要符合人性化設計,給予使用者優質的體驗感。
那什麼樣的椅子才算是體貼的設計?它們是怎麼打動人們的身體記憶與審美感受的呢?我們來一起看看椅子界的經典之作。
舒服的椅子什麼樣?
上世紀三十年代,建築師阿爾瓦·阿爾託(Alvar Aalto)受到委託,為芬蘭一個叫做帕米歐的地方設計一座結核病醫院。
當時還沒有抗生素可用,結核病病人只能依靠靜養來恢復身體。於是,阿爾託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為病人們設計了一系列生活設施與日用家具,其中就包括經典的帕米歐椅。
帕米歐扶手椅,1931年
這款椅子可以讓結核病患者用一種舒展的姿勢坐在上面,展開胸廓,放鬆地呼吸。從病人的頭部、雙手,再到雙腿放的位置、身體後仰的角度,每一處都被椅子穩穩地託住。那時大部分的椅子都使用金屬製作懸臂,但阿爾託使用了木材,讓這款圓潤的椅子又多了一份溫暖的觸感。
周到的設計之外,這款椅子還蘊含著精進的工藝。在家具廠的幫助下,阿爾託運用了更先進的處理工藝,將椅子的頭部和尾部做成了內彎的圈。這樣一來,椅子的主體有了一種特別的彈性,讓使用者的身體能夠更加放鬆。
用其他材料製作的帕米歐椅
從椅子出現開始,它就沒有離開過我們的生活。然而,設計師們的天才靈感與不懈努力,又總能在這個日常的家具中帶給我們驚喜。
1960年,尼克森和甘迺迪進行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次電視政治辯論。同樣吸引了人們目光的,還有鏡頭裡一款造型別致的椅子。
辯論現場
圈椅,1949年
這是家具大師漢斯·華格納(Hans J. Wegner)設計的圈椅:曲線優雅的木材將坐著的人環繞起來,寬扁椅背與扶手流暢地連接,扶手兩端又與椅腿相連。華格納不斷地調節椅子的比例與細處的弧度,為使用者的腰部和臀部預留最理想的空間,最終呈現出這把揚名世界的椅子。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也使用了這款椅子
所謂「舒適」,其實是一種相對的感受。在嚴肅會談中給予後背穩定依靠的椅子,在休閒時刻就不那麼合適了。假如想要讓身體獲得完全的放鬆,一把伊姆斯躺椅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伊姆斯躺椅,1954-1956年
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的社會消費逐漸發展,電視開始成為人們起居室裡的標配,這引起了人們對家具的新需求。在這樣的形勢下,美國的設計師伊姆斯夫婦(Charles and Ray Eames)設計了這款椅子。
伊姆斯夫婦希望這款椅子能成為「釋放現代生活壓力的一個特別的避難所」。在膠合板組成的骨架上,飽滿的填充物與厚實的皮革面料讓這款椅子體現出讓人安心的包容感。
伊姆斯躺椅第一次在電視上亮相時
伊姆斯躺椅將椅子的舒適體驗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961年的一期《花花公子》雜誌提到了它,評價道:「讓坐著的人沉浸在一種極其驕奢淫逸的感覺中,這種感覺除了尼祿大帝之外,還沒幾個凡人體驗過呢。」
對於使用者來說,舒適是椅子最大的完美;但對於設計師與製造者來說,工業化時代的椅子還有許多其他要考慮的方面。
椅子也追求「完美」
然而在工業化時代,想要得到一把「完美椅子」,設計除了舒適度,還要考慮其他的方面。
簡潔、實用,這是工業化生產對椅子設計的重要期待。對金屬材料得心應手的設計師讓·普魯韋(Jean Prouvé)交出了一份經典答卷——他的標準椅作品。
普魯韋標準椅,1934年
這個名字已經透露了這款椅子的特點:簡潔大方的設計極大擴展了椅子的適用範圍,同時完美適應了工業化的生產需要。
椅子的後腿採用新型的摺疊鋼片,上部加寬,往下逐漸變細,以便將重量傳導到地板上。這一設計靈感來源於普魯韋自己,他喜歡靠坐在椅子的後腿上保持平衡,這讓他的標準椅也有了人性化的一處。
標準椅的構件簡單,組裝和拆卸都很方便
相對於標準椅,螞蟻椅就沒有那麼「標準」了。這款暢銷數十年的椅子尤為特別,它只有三條椅腿,設計意圖在於為堆疊椅子時留出更多的空間。
螞蟻椅,1952年
它的椅背中間收得很窄,使得椅子看起來像一隻螞蟻。這個造型在當時顯得無比前衛,但它精簡的設計和優美的曲線直到今天仍在流行。
螞蟻椅的作者是丹麥國寶級設計大師阿諾·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他追求簡約的風格,將實用功能與造型美感極致地結合在一起。除了螞蟻椅,蛋椅和天鵝椅也是他重要的代表作品。
天鵝椅與蛋椅,1958年
雅各布森與他的作品
破殼的雞蛋,優雅的天鵝——為了最大程度呈現這兩個充滿自然意味的形態,雅各布森將皮革溼著罩在椅子上,緊緊貼著椅子的線條進行切割。椅子一前一後,各使用一張完整的皮革,這樣做出來的椅子只在底部兩邊才有接縫。通過這樣的設計,輕便的椅子也有了雕塑般沉穩的美感。
隨著時間的推進,椅子的審美也在不斷發展著。在波普文化的影響下,設計師奧利維·莫爾古(Oliver Mourgue)創作了一個家具系列,其中就包括了這把造型大膽的椅子。
巨靈椅,1963年
「巨靈」取自伊斯蘭神話中一種可以在人類與動物間自由變形的神靈,它獨特的造型體現出一種未來主義的風格。在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這款椅子展現了它的未來主義氣質:偌大的空間站大堂裡,紅色的巨靈椅排列其中,與白色空間形成一股神秘的張力。
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場景
藝術家Matteo Muci以巨靈椅為主題製作的電影海報
從經典到流行,每把經典的椅子都寄寓著一種文化態度與審美情懷。不管對於設計者還是使用者,椅子總能在方寸之間展現出不同的生活樣態。
「椅子是個體層面的一座建築」
縱觀椅子的設計史,人們對美與實用的追求從未停止。雖然椅子的體積小,但它所承載的內容卻絕不單薄,正如設計出伊姆斯躺椅的查爾斯·伊姆斯所說:「家具,尤其是椅子讓我感興趣,是因為它們是人類個體層面上的一座建築。」
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以一種美的方式投射在了一把把椅子上。隨著新材料的引進、文化潮流的更替、社會環境的變遷,不同時代所孕育的理想之椅也各不相同。
N.200沙發椅,2020年德國紅點獎獲獎作品
這把椅子延續了維也納編織藤條和蒸汽彎曲木材的傳統用法,與現代化的設計相結合
因此,當我們以歷史的眼光來審視椅子的設計歷程時,也是在回顧現代設計的審美歷程。這件日用之物既是我們的生活夥伴,也是一個探究設計之美的重要窗口。
時尚記者露西·萊德·理查森(Lucy Ryder Richardson)考察了1930年至1970年間一百把最具代表性的椅子,探究它們背後的才思與雕琢,以及它們經歷的各種技術革命和利益爭奪,最終匯總在這本書裡。
《椅子100》 影響當代設計的100把椅子
在充滿細節的記錄中,露西看到了椅子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係:
(椅子)包裹著我們的身體,接納我們的痕跡,是我們回憶的載體,也常在家族中代代相傳。難怪椅子能呈現出人類最好與最壞的一面。椅子也是與公眾產生聯繫的最快的方式,所以才有眾多建築師熱衷於設計椅子。
從身邊的椅子開始,觀察美的存在,建立屬於自己的審美態度。
參考資料:
《椅子100》
https://mysoulseat.com/
https://www.red-dot.org/zh/project/n200-46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