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張永剛 春田婦兒
女性朋友在準備懷孕前,都會到醫院做詳細的婦科檢查,而口腔檢查往往會被忽視,但實際上,孕產期卻是口腔問題的高發期。
在門診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邊託著腰一邊捂著腮的孕婦,一臉痛苦地來諮詢牙病的治療。
為什麼孕產期容易患牙病?
女性懷孕及產後體內激素水平發生較大變化,尤其是黃體酮水平上升很快,導致正常情況下能夠耐受各種發病因素,而在孕期出現抵抗力的下降,容易導致牙齦充血、血管增生、牙肉變薄等牙周疾病。
(圖片源自網絡)
另外,加上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的改變,容易忽略口腔衛生,導致齲齒產生或加重,嚴重的引起牙髓炎。
孕產婦容易患的牙病有哪些?
1、妊娠期牙齦炎
牙齦是性激素的靶器官,孕激素水平隨孕齡增加而上升,牙齦對微生物刺激的反應性就增強,使得牙齦充血腫脹,顏色變紅,刷牙容易出血,偶爾有疼痛不適的感覺。
若不注意口腔衛生易患炎症,最常見的現象就是刷牙時牙齦出血,牙齦發紅、鬆軟、腫脹、肥大。
2、牙周炎
牙周炎主要是由牙齦的局部因素(牙石、菌斑等)引起的牙周支持組織的慢性炎症。
因為牙齦炎未能及時治療,炎症可由牙齦向深層擴散到牙周膜、導致牙槽骨吸收而發展為牙周炎。
懷孕後黃體酮水平升高,導致孕婦原有的牙齦慢性炎症加重,從而導致牙周炎症。
如果懷孕前就已經患有牙周炎而沒有及時治療,在懷孕期間不注意飲食和口腔衛生維護,會導致病情加重,引發牙齦出血、疼痛。
3、齲齒
準媽媽喜食甜酸食物,且一般進食不規律、頻率較高,再加上身體不適、思睡懶動,對口腔衛生便有所大意。
此外,孕吐使口腔呈酸性,容易使牙齒表面脫礦,這些都是準媽媽易患齲齒的原因。
當齲齒蛀到一定程度,影響到牙神經時,就會出現冷熱刺激痛或自發痛,晚上睡覺時疼痛加劇,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牙髓炎。
4、智齒冠周炎
智齒因不能正常萌出常導致周圍軟組織發炎,且智齒位置靠後,很難清潔到位,而準媽媽由於各種原因口腔衛生變差,發病率更高。
輕者牙齦腫痛,在咀嚼及吞咽時加重,重者面部腫脹、張口受限或發熱,不僅影響進食及生活,也使準媽媽產生焦慮情緒,不利於胎兒的生長。
5、牙齒鬆動
人的牙齒本來是有一定生理性動度的,牙根是靠牙周膜與周圍的牙槽骨相連而牢固地立於牙槽窩內。
妊娠期由於黃體酮和雌激素水平升高,影響到牙周組織(牙周膜和牙槽骨)的穩定性,牙齒的生理性動度因而增加,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準媽媽在孕期某個時期會感到「牙松」了。
在孕前如果牙齒周圍組織原本是健康的,這種現象在分娩後自然會消失。
6、妊娠性齦瘤
妊娠性齦瘤的齦乳頭為鮮紅或紫紅色,質鬆軟,光亮,易出血。牙間乳頭甚至可呈桑葚樣,一般無痛,妊娠性齦瘤隨著妊娠月份的遞增而增大。
分娩後妊娠瘤能自行縮小,但必須除去局部刺激物才能使病變完全消失。
孕產期如何預防牙病?
1、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孕產期應比平時更加注意口腔衛生。
(圖片源自網絡)
早晚一次刷牙、每次刷牙至少3分鐘;
養成晚上刷牙前用牙線或衝牙器的習慣;
最好每次飯後、吃過甜食或其他東西都要漱口或刷牙。
2、平衡膳食
少吃高粘性、高糖量的食物;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健康食物;
補充充足熱量和優質蛋白質;
補充各種必須的維生素、鈣和微量元素。
3、定期口腔檢查
備孕前到醫院做詳細的口腔檢查,及早發現並處理已經存在的口腔隱患。譬如,填補齲洞,洗牙或齦下刮治等徹底清潔以及必要的智齒拔除。
孕產期患牙病要及時就醫診治
孕產期出現牙周問題,嚴重時還會影響進餐,影響孕產婦的營養吸收。
當孕婦發生牙齦炎時,細菌很有可能順著體液進入血液,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導致胎兒胎膜早破,引發早產。
產婦不及時治療牙科疾病,牙周細菌會通過唾液來傳播,很容易通過餵食、親吻等親密動作將細菌傳染給寶寶。
現在很多孕產婦一般孕期、哺乳期不輕易去醫院,生怕會對胎兒或者哺乳造成影響。等嚴重到臉腫了,發燒了,不得不去醫院的時候,通常治療起來較麻煩,這樣反而容易會對寶寶有影響。
(圖片源自網絡)
其實,牙科常用的麻醉劑局部使用,不會對胎兒或嬰兒有什麼影響。
孕期治療牙齒最佳時機
一般來說,孕期治療牙齒的最佳時間是孕中期。
孕早期比較敏感,孕晚期也不宜受刺激,防止寶寶早產,所以這兩個時期都要格外謹慎。
孕早期和孕晚期,可以做最簡單最保守的治療,緩解疼痛。
(圖片源自網絡)
孕產婦治療牙齒時別忘了向牙醫表明自己懷孕或者哺乳的身份,以便牙醫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治療方案。
總之,預防大於治療,有病早尋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