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絢爛悠久的文化,民族服飾往往是一個民族最能讓人記住的符號。藏服那一系長袖和半穿的衣袖是藏服在人們腦海裡的第一印象,今天就來和大家介紹一下雪域高原上藏族的民族服飾。
藏族服飾根據社會地位,禮儀,部落等有著完整的等級規格制度,藏服也因為藏族分布廣泛而呈現出地域性差異性。藏族服飾在多年的民族交流和歷史沉澱中逐漸演變,形成了獨有的特色,清朝是中國歷史前所未有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時期,中國各民族文化大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並日趨定型。與今天的聯繫最為密切。藏族的服飾文化亦不例外,所以我們將以清代藏族的服飾文化為主,對藏族服飾文化的結構、藝術特色、審美特徵、製作工藝做進一步的探索,以利於加深藏族服飾文化的特色。
清代藏族貴族服飾
由於自然條件,生產方式、歷史的不同,藏族服飾異常豐富多彩,差異頗多,不勝枚舉,有些地區,縣與縣、鄉與鄉之間都有較大區別。已發現的服飾類型已有200多種,居中國少數民族之首。
其中男服種類分 勒規(勞動服飾)、贅規(禮服)、扎規(武士服)三種。
勒規: 隨著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勒規也隨之變化,春夏季上身普遍穿棉布或白繭綢鑲錦緞齊腰短襯衫,左襟大,右襟小,再穿棉、毛料縫製的圓領寬袖長袍,藏語叫楚巴,一般用加差拉(七彩大花帶子,用紅、綠、青、紫等七色條紋裝飾毛料長帶,長約2米,寬約20釐米)將楚巴圍系在腰間,兩袖交叉經前腹圍系在腰後,長跑下垂的部分邊沿齊於膝蓋,腰部形成一個囊帶,用來裝隨身攜帶的物品。褲子腰圍、開擋和褲腳都很寬廣,腳穿短統藏鞋,頭戴氈禮帽。秋冬季衣褲均為牛羊皮革製品,或用人造裁絨逢制的,楚巴亦為毛料或羊皮,頭戴有護耳的皮帽,腳穿長統皮鞋或皮底絨幫的自製藏鞋。
贅規
贅規:贅規為節慶盛裝和禮儀服飾,選料昂貴,做工精緻,是藏族服飾的精品。男性贅規上衣內外衫。內衫,藏語稱囊規或對搪,多選用絲綢和螢綢布料,顏色普遍為白色、紫色、淺黃色,對襟高領,襟邊和領口均用金邊或銀邊鑲嵌,也有選各種顏色紋花的綢緞作布料的,內衫均為齊腕長袖;外衫,藏語稱交規或崩冬,選印有圓壽、妙蓮及其他花卉圖案的錦緞為料,樣式與內衫相同,只是無袖。楚巴領子、袖口、下擺或以水獺皮,或以豹皮,或以虎皮作裝飾鑲邊,鑲邊寬度尺許,最窄也有五寸,有的還要在鑲邊上用白皮毛拼成「 (藏語稱庸仲仁姆,象徵堅固不摧、永恆常在)的圖案,沿鑲邊內用窄於鑲邊的傳統花色錦緞壓邊,再用金銀扁線鑲飾,有的鑲三層邊,最底層為水獺皮、水獺皮上面是貂皮,最上面是虎皮,幾乎楚巴的整個下擺都是被鑲邊覆蓋。褲子均為白螢綢縫製,腳穿皮底絨幫的藏式長統鞋子。男性的首飾主要有嘎烏,斜插腰刀,楚巴後擺做好漂亮的波狀尾褶,佩掛嵌龍銀刀,足蹬藏靴時,一幅康巴男兒的英俊形象和剽悍氣質便會令人為之傾倒。
扎規:頭戴狐皮帽,身穿貂皮鑲邊的氆氌或毛呢楚巴,腰插長刀,身佩掛護身符和長短槍,倍顯武士英姿勃發的陽剛之美。
婦女服飾:
藏族的服飾還主要表現在婦女服飾在節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儀禮時的服飾變化上。節日服飾都較平時著裝富麗、盛重。這一點眾所周知,而成人儀禮和結婚前後婦女的服飾有較大差別卻是藏族服飾制度的一大特色。青海農區藏族姑娘到十五、十七歲時,要把童年型的辮套改為成年型辮套。並要選擇吉日進行,稱"戴天頭"(即姑娘成人禮),要請僧侶先舉行宗教儀式,再由成年婦女為姑娘更新裝,拜佛、祖先和父母,這時女眷們唱《跪拜天·祖歌》。海西藏族姑娘在十五歲要佩掛"馬爾頓"(發套)它用布或綢緞製成,上面飾以許多銀盾、珊瑚。果洛藏族新婚女子要穿大袖大褂和華麗的背心,大褂袖口鑲有一圈彩虹式貼邊。同樣,天祝藏族未婚女子的發套比已婚婦女發套短得多,而阿壩州藏族女子十六歲後才開始蓄髮結辮。甘肅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辮梳編起來,已婚婦女則中間編,兩邊不編,但從腰以下又都編串起來。
有些成年服飾還保留有古風,如阿壩州松藩農區藏族婦女成婚後,頭上要盤鑲有琥珀的小管粗布袋,這類頭飾據說是西藏阿里地區古代婦女才有的頭飾,在今天整個藏區已少見。
除階層性、節常性和時令性差異外,近現代藏族服飾還存在著極大的區域性差異,而又特別表現在婦女服飾上。
同世界上許多民族一樣,藏族女子的服飾較男子複雜得多,也許各民族人們都把對美的喜好,甚至家庭的富有與驕傲皆體現在婦女的服飾上。使婦女的服飾成為民族服飾特色與差異的主要表徵之一。
衛藏地區藏族婦女服飾除上文述及的日喀則、拉薩的服飾外,較主要的尚有工布地區類型和阿里地區類型等。工布地區服裝的最典型特徵是男女皆穿"谷休",即寬肩無袖袍。男子的"谷休"從腰部束扎,下擺不過膝,女裝谷休卻不垂至腳面。此外,女子頭飾多椎髻。
四川阿壩、甘南夏河和青海等地的藏族婦女頭飾多為"碎辮子",將頭髮梳辮成數十根細辮,下接黑絲線或咖啡色絲線,直墜至腳踝。自頭部起墜一寬寸許的硬布塊,上綴真假琥珀、瑪瑙或銀碗形飾物。自臂部起有一尺許的硬布塊,垂及踝部,綴有碗形銀質飾物或銀元、銅元數行,多至數十枚。未婚女子,梳兩根辮子,辮子上綴有紅布塊,上排綴紅珊瑚數行。部分婦女在頂腦門處飾以較大的綠松耳石串。腰帶上掛一銀鉤或鐵、銅鉤,叫"雪吉",原是擠奶時掛奶桶之用,後遂變為裝飾品。腰帶兩側旁又有一個叫"隆果"的圓形或桃形銀飾,下部有一長孔,縛一紅綢綠帶,頗為雅致。在甘南,男子的服裝是按照冬、夏季節而製作,以羔羊皮、老羊皮、毛氈子、棉布等製成,分為單、夾、棉、皮的大領無扣長袍。夏皮桶子板厚毛短,是縫製夏服的主要原料。秋皮桶子板稍薄,毛長適中,宜縫製四季長用服裝。冬皮桶子板薄毛長,用作冬服。比較講究的男式皮襖,用豹皮做領,黑燈芯絨鑲邊、皮卷邊;有的用氆氌或褐子來製作,看起來既美觀又大方。用羔皮縫製的加面藏袍輕巧美觀,是節日和走親訪友的禮服。羔皮有毛短面捲曲的冬羔皮,也有毛長適中呈穗狀的二毛皮,還有板薄毛長的長二毛皮。用羔皮縫製的藏袍多用各色燈芯緘、平絨、緞子或毛呢掛麵,用錦緞或花氆氌、小獺皮鑲邊,用狐皮作領。
帽子的頸部一般較長,通常用線繡上花卉,並在頂端裝有紅纓,垂於四周。也有圓形氈帽,更多見的則是狐狸皮、羊羔皮帽子。自己的飯碗都是自己專用,即便是出門也要將自己的飯碗攜帶於懷中,別人的衣服和飯碗習慣上是不會使用的。藏族男子一般都穿靴子,沒有襪子,夏天多有赤足者。男人們外出時,酷愛騎馬背槍挎腰刀,看來起來英姿颯爽。男子一般都有一串念珠,既可作為佩掛的裝飾,又可以作為念經計數之用。手上喜歡戴著象牙手鐲、金銀戒指和銀制護身符盒。過去男子都留辮子,將頭髮編成獨辮盤在頭頂。有的地方的男性髮辮留有「劉海」,但多數人是蓬鬆著頭髮不蓄辮子,喜歡佩戴火鐮、銀盒、護身符盒、針線包、腰刀、子彈袋等,腰刀的刀鞘、刀把上,多有鑲嵌金銀珊瑚的,刀懸於腰下,也有把短劍斜插在腰間的;耳上還戴大型耳環。
藏族人的飾品以髮飾、耳飾、胸飾、腰飾和手飾為主。藏族女子的首飾非常豐富,她們用珠寶、金銀、象牙、玉器作首飾,比較有特色的是頭頂上的「巴珠」,髮辮上裝飾的銀幣,胸前掛的護身佛盒「嘎烏」,以及腰上佩的長串金屬幣、腰刀、火鐮盒子等。年青女子梳兩條辮子,並用鮮豔的毛線摻辮盤頭;牧區的女子會梳很多的小辮子披在背部,有的辮梢互相交織成辮網,有的在辮子上加掛10釐米寬的綴有瑪瑙、珠寶、玉器的飾帶。不同地區的女裝形式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區的藏女穿著各種顏色的長衫,外套鑲邊的黑色坎肩,配長褲;有些地區的女子穿對襟無扣長坎肩;有些地區的女袍用寬布條、豹皮,氆氌等裝飾袍裾,其邊飾有寬有窄,顏色也各不相同;有些地區的女子穿短衣和長裙。藏女通常還會在前面圍一塊色彩對比強烈的氆氌圍裙,稱為「幫墊」。
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有銀、金、珍珠、瑪瑙、玉、翡翠、珊瑚、琥珀等等,廣泛運用於頭飾、髮飾、耳環、項鍊、腰飾和戒指。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可以說是藏族服飾中的點睛之筆。
女子帶一種華貴的頭飾,藏族叫做「巴珠」。具有代表性的,那是一個形似「人」字的飾物,將分叉的一方朝前固定在頭頂,當中是珠瓔頂髻,披散在身後的一股股小辮,綴滿金銀、珠玉、珊瑚、寶石。這在古代,是只有貴族才能夠配戴的頭飾。藏族所有的女性都要做頭部的裝飾,使自己顯得更加美麗、氣派、有福氣。這在多、衛、康三地是共同的特點。由於頭飾複雜,從頭部一直延伸到女性的前胸或背。
民族服飾是展示民族文化和歷史的名片,藏族服飾完美的展示了藏族人民的勤勞質樸的性格和對美的追求。到了西藏,一定要穿一下藏服,體驗藏族生活中的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