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又稱耍龍燈、龍燈舞。龍是古老的圖騰,傳說龍有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的能力,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從春節到元宵燈節,許多地方都有舞龍的習俗。
舞獅也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同樣會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舞龍舞獅都是中國傳統體育項目,通過人體的穿,騰,躍,翻,滾等動作和套路,來充分展示龍獅精,氣,神,韻等內容。
作為傳統節日和重大活動的最具民族特色的表演項目,舞龍和舞獅也因為表演者嫻熟的動作和流暢的舞動而吸引了大票粉絲,餘海就是崇拜者中的一個。他說:「我經常可以在各種活動中看到舞龍和舞獅的表演,尤其是在電視上通過不同的機位全方位看他們表演,覺得他們之間的配合和現場都非常炫酷,之前正好在一個民俗村旅遊的時候和其他遊客一起體驗了舞龍。」餘海說從最簡單的基本動作開始,舞龍的師傅手把手地教他們,包括每個動作的專業名詞,同時手與龍的基本擺位等。看似簡單的動作到他們一群新人手裡也開始變得複雜,儘管有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帶著,但聽不清指令、反應不過來相應的動作還不斷發生。餘海說:「大家做著做著就開始笑了,也更加佩服舞龍和舞獅的師傅之間配合的默契和動作的熟練,真正體驗下來才發現遠沒有看起來的那麼容易,對體力的要求很高。」
上海體育學院的朱俊鵬就是舞龍舞獅隊的一員,他介紹舞龍有很多大家所熟悉的經典動作,比如「8字舞花」,運動員將龍體在身體左右兩側交替作8字形環繞的舞龍動作,可快可慢,可原地,可行進,也可利用人體組成多種姿態,多種方法作。此外還有穿騰動作,龍體運動路線呈縱橫交叉形式,龍珠、龍頭、龍節依次在龍身下穿過,稱「穿越」 ;龍珠、龍頭、龍節依次在龍身上越過稱「騰越」。每個動作也都有自己的要求,在和音樂的配合下做穿越和騰越的動作時,龍形保持飽滿,速度均勻,運動軌跡流暢,穿騰動作輕鬆利索,不碰踩龍體、不拖地,不停頓。
像眾多曲藝有各自的派系特點一樣,舞龍和舞獅也有南北的差別。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躥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因此學習舞獅也要訓練基本功,如壓腿、負重彈跳、舉高等,以及基本武術動作,如前後擺動、騰挪等。為了練習「舉起」的動作,就要從扎穩馬步開始。
與北派舞獅相對的南派又稱「醒獅」,獅舞則以表演「文獅」為主,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抓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在著裝上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
一場成功的舞龍舞獅表演往往讓觀眾看到和記住的不僅是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難度,還有感受獅子在表演中的各種思維、各種動作的目的,把舞獅表演擬人化,賦予人的思想。讓人們在觀賞舞獅表演中緊張和歡樂,從而體現藝術帶來的巨大魅力。(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