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小國寡民說是古典智慧,大阪市拒絕升為大阪都,則是一種現代之後的後現代選擇。
據媒體報導,日本大阪市民在本月1日舉行的第二次全民投票中,再次反對將大阪市升級為類似於東京都的大阪都,欲重新劃定大阪市行政區並涉及該區域未來發展模式的「大阪都構想」,再次折戟沉沙,表明多數選民拒絕擬將該市24個行政區重組為4個特別行政區,他們也不相信該構想所允諾的提供福利、削減市政成本等好處,贊成方本想通過市升都來消除大阪府與大阪市「雙重行政」的弊端等設想,還是沒能實現。
大阪市民拒絕大阪由市升都,向東京都看齊,2015年已經發生過一次,這回是梅開二度,可謂是老子的小國寡民說之現代2.0版。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被後來學者稱之為人類軸心時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所覆蓋,該時代的最大思想碩果之一,就是老子所寫的《道德經》面世,該經蘊涵著諸多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無上甚深智慧。「小國寡民」之說,即是其中之一,該說倡導和平(「雖有甲兵,無所陳之」),要讓百姓吃得好,穿美衣,住得安生舒適,樂於接受公序良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云云。可惜的是,老子的這些智慧聲音,被秦始皇帶起的一統天下的歷史大潮所裹挾、衝擊乃至壓制,沉浮在歷史的大江大河之中,始終沒有成為歷朝歷代的強音。
好在不是所有的智慧之聲,都會隨著世事的變遷而消失。類似小國寡民的智慧之說,雖然微弱,但卻始終存在,並深刻地影響著後世智者仁人的思維與思想,這方面典型例子之一,反映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該文說的是,在一個不知有漢也不知魏晉的類小國的桃花源地區,有著一小群民眾(寡民)過著幸福的生活。《桃花源記》是主題先行的作文,是小國寡民說的詩化、寓言化和微小說化。
寡民生活在一個小國或小地區,能有幸福的生活,那就好。世間萬事萬物,大未必就是好,好也未必就是大。當代世界,在歷年的全球幸福指數排行榜中,丹麥、芬蘭、挪威、冰島和瑞士等北歐國家,始終是名列前茅,在這些國度,政治清明,經濟穩定發展,民眾有高福利、生活有幸福感,是小國寡民的典型現代版。
從以人為本的原點出發,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在其名著《小的是美好的》一書中,指出一味追求大的工業發展,確實解決了不少問題,但新的問題又隨之層出不窮。就企業而言,在工業革命時期,盛行著「大就是好」的理念,集中化、大型化是時代的基本取向。但是,企業不一定是越大越好,相反,小企業也有小的好處,如一條小船好掉頭一樣,小企業靈活性較強;不必如大企業那樣制定繁文縟節,強迫員工步調一致;人員少,更容易擰成一股繩,形成強大的合力,等等。大就是好,各種各樣的問題就易大而化之,真正問題得不到真正的解決,循環往復,新問題乃至更大的新問題就會接踵而來。
反省我們,現仍處在爬坡發展的階段,離後現代還有相當的距離,這體現在思維與行為抉擇中,就是一味追求做大,諸如縣都想升級為市,為做大而給不同企業拉郎配,學院升級為大學,大學裡的系要升級為學院……已蔚為風潮。對於這種好大——往往還外加喜功的風潮,是否合理,是否真正有利於未來的發展,是否真正有利於增加局內人的幸福感,則缺乏相應的理性拷問。
老子的小國寡民說是古典智慧,大阪市拒絕升為大阪都,則是一種現代之後的後現代選擇,兩者曲徑通幽,古典智慧與後現代選擇相通且相洽,更平和,更理性,也更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一個國家、城市和企業,從規模上看,單純地做大,未必就是好。優先順序上,做強做好,遠比做大更重要,就城市而言,增進市民的幸福感,要比城市升級更重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中自有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鑑之處。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
(責任編輯:DF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