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常見害蟲-煙粉蝨與溫室粉蝨

2021-03-01 吉裕農技


煙粉蝨與溫室粉蝨

  我國菜田所見的粉蝨有溫室粉蝨(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和煙粉蝨(Bemisia tabaci),都屬同翅目粉蝨科(Aleyrodidae),其中煙粉蝨較常見。

  「粉蝨」(whitefly)一詞源於其顏色和體型。「粉」是蠟腺分泌的塗抹其身體上的白色蠟粉,其翅為白色(有的種類的翅為黑色、紅色或淡黃色),「蝨」是形容其體型微小(最大的不超過3 mm)。粉蝨分布於世界各大動物區,主要見於熱帶和亞熱帶。


煙粉蝨成蟲與蛹殼
(蔣金煒攝)

 

  煙粉蝨屬東洋、古北、非洲、澳洲、新北和新熱帶等的共有種。見於廣東、廣西、臺灣、海南、福建、雲南、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安徽、陝西、北京等地;日本、菲律賓、印度、泰國、孟加拉、巴基斯坦、敘利亞、伊朗、以色列、南葉門、黎巴嫩、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等國家,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寄主植物1978年記載的有63科307種,1986年為74科420種,其中農作物主要有菸草、棉花、甘薯、蕃茄、西葫蘆等。

  溫室白粉蝨分布遍及全世界,已知寄主82科281種。我國已知70科270種。現已分布全國20多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主要危害溫室、大棚等保護地蔬菜及露地果菜類蔬菜,是我國蔬菜生產上的重要害蟲。

  寄主植物很廣泛,其中多為木本植物。成、若蟲主要寄生在寄主植物葉的背面。

  粉蝨的為害包括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直接為害即是吸取寄主植物葉內汁液,造成寄主營養缺乏,影響寄主的正常生理活動;間接為害是指,一方面其排出的大量蜜露招致灰塵汙染葉面和黴菌寄生,影響寄主的光合作用和外觀品質,另一方面是作為植物病毒的傳播媒介,引起寄主植物的病毒病發生。

  成蟲、若蟲在植株葉片和嫩莖上刺吸汁液,並分泌蜜露汙染葉片,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蜜露會誘發煤汙病,如受害棉花的棉絮布滿蜜露,纖維受到嚴重汙染。若蟲吸食時所分泌的唾液會破壞葉綠素和澱粉,有時使細胞的質壁分離,所以受害葉常出現褪綠斑,氣溫低時出現黑紅斑。不同寄主植物受害後的症狀不盡相同:葉菜類植物表現為葉片萎縮、黃化、枯萎;根莖類植物表現為白化、無味、重量減輕;果菜類植物表現為果實成熟不均勻(如番茄)或葉片表現為銀葉(如西葫蘆);花卉植物表現為白莖、葉片黃化落葉;棉花葉正面出現褪色斑,蟲口密度高時有成片黃斑出現,嚴重時導致蕾齡脫落,影響棉花產量和纖維品質。這是煙粉蝨的直接為害。


溫室白粉蝨
(蔣金煒攝)

 

  傳播植物病毒病是煙粉蝨的間接為害。煙粉蝨可在30種作物上傳播70種病毒病,傳播病毒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甚至比直接為害還要嚴重。煙粉蝨在北京的蔬菜上嚴重為害,黃瓜、番茄、茄子、甜瓜和西葫蘆等受害較重,有時損失可達七成以上。

  煙粉蝨不同的生物型所傳播的病毒類型也不同,如A和B型傳播新舊大陸聯體病毒和萵苣黃葉病毒(LIYV),E型傳播十萬錯(Asystasia)金色花葉病毒(AGMV),J型傳播番茄黃卷葉病毒(葉門品系)(TYLCV-Ye),N型傳播麻風樹屬(Jatropha)花葉病毒(JMV),非木薯型傳播新大陸聯體病毒,木薯型傳播非洲木薯花葉病毒(ACMV),秋葵型傳播舊大陸聯體病毒,Sida型傳播新大陸聯體病毒。 在我國,煙粉蝨可傳播的病毒包括番茄黃曲葉病毒(tomato yellow curl virus,TYLCV),番茄曲葉病毒(tomato leaf curl virus,TomLCV),菸草曲葉病毒(Tobacco leaf curl virus,TLCV),南瓜曲葉病毒(squash leaf curl virus,SqLCV)。傳播菸草病毒病時,病毒需在煙粉蝨體內經歷一定的潛育期,但不在其體內增殖。


煙粉蝨蛹
(蔣金煒攝)

  形態識別

  煙粉蝨又稱棉粉蝨(cotton whitefly),甘薯粉蝨(sweet-potato whitefly),1889年首先在希臘的菸草上發現並被定名為Aleyrodes tabaci。由於其形態的變異性,而有22個同物異名(synonymy)。

  蟲體白色,體表無蠟質分泌物。若蟲共4齡,各齡蟲的形態變異較大(見表6-9),每一種形態均與寄主植物的葉面性質有關:在光滑無毛的葉上,體型較大,邊緣整齊,背剛毛短,而具毛葉上的體型較小,邊緣深陷,背剛毛長。這種形態隨寄主不同而變異的現象謂之寄主相關變異(host-correlation variation)。

  我國常見粉蝨的檢索見表6-9~10(以蛹殼即第四齡若蟲的形態識別為據):

表6-12 實體鏡下粉蝨自然狀態檢索表

1.

蛹殼漆黑色,中部隆起。橢圓形,前端稍窄。邊緣有柵狀蠟質分泌物………黑刺粉蝨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蛹殼為白色或淡黃色………………………………………………………………………………………………2

2.

蛹殼淡黃色或淺褐色,闊橢圓形,在胸氣管孔處稍變窄;胸氣管褶、皿狀孔顏色淺,稍凸起;尾溝清晰,稍突起……………………………………………………………………………橘綠粉蝨Dialeurodes citri


蛹殼白色,長橢圓形………………………………………………………………………………………………3

3.

蛹殼較厚,為蠟層和蠟緣包圍………………………………………………溫室粉蝨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蛹殼平坦,沒有或極少蠟質分泌物………………………………………………………………………………4

4.

蛹殼稍大,邊緣規則,胸、尾氣門處稍凹入……………………………………………非洲小粉蝨Bemisia afer


蛹殼較小,在有毛的葉片上邊緣陷入,呈不對稱形態……………………………………煙粉蝨 Bemisia tabaci

表6-13 顯微鏡下粉蝨蛹殼檢索表

1.

鹼液處理後,蛹殼呈棕色,邊緣有20~22根長剛毛……………………黑刺粉蝨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蛹殼染色後,呈淡紅或粉紅色,剛毛不如上述…………………………………………………………………2

2.

皿狀孔近圓形,蓋片心形,幾蓋住孔。舌狀突不暴露………………………………橘綠粉蝨Dialeurodes citri


皿狀孔心形或長橢圓形,舌狀突暴露……………………………………………………………………………3

3.

蛹殼背面有許多乳突,皿狀孔心形,舌狀突三葉草狀……………………溫室粉蝨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蛹殼背面沒有乳突,皿狀孔長橢圓形,舌狀突長匙狀…………………………………………………………4

4.

蛹殼稍大,規則的長橢圓形;胸、尾氣門處稍凹入,氣門冠齒硬化程度高;皿狀孔後緣有橫脊紋……………………………………………………………………………………非洲小粉蝨Bemisia afer i


蛹殼較小,邊緣常凹入;胸、尾氣門特徵不如上述;皿狀孔後緣沒有橫脊紋…………煙粉蝨 Bemisia tabac

  寄主相關變異的一般情況是:在具毛葉上發育的「蛹殼」,體型較小,邊緣深陷,背面乳突或剛毛較長。而無毛葉上的體型較大,邊緣整齊,背面乳突和剛毛短。這種現象的出現可能是葉上毛的存在使蛹殼周圍微環境改變所致,是粉蝨對微環境的一種適應。多食性、分布廣的類群的形態易產生變異,表明它們對於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煙粉蝨易變異的特徵主要是邊緣凹陷程度,剛毛長短,蛹殼大小,皿狀孔特徵等。

  煙粉蝨與同為小粉蝨屬(Bemisia)的非洲小粉蝨(B. after)是兩近緣種,不易區分。二者的區別是:煙粉蝨的個體形狀不規則,邊緣有時強烈凹入,皿狀孔末端有小瘤狀突起而無橫脊紋;非洲小粉蝨形狀規則,邊緣整齊,胸、尾氣門褶稍凹入,皿狀孔末端有橫脊紋。2種粉蝨各齡若蟲的特徵見表6-11。

表6-14 兩種寄主上的煙粉蝨各齡若蟲體長、體寬及尾毛長的變化情況(引自羅志義)

齡次

體長(μ)

體寬(μ)

尾毛長(μ)

甘薯上

棉花上

甘薯上

棉花上

甘薯上

棉花上

267±3

518.3±22.9

126±4

285.0±20.9

133.6±24.8

351±14

705.5±28.8

217±13

419.1±37.0

132.6±5.9

434±5

896.6±36.1

(小型個體)

1043.1±67.3

(大型個體)

286±9

566.4±49.9

(小型個體)

710.1±75.4

(大型個體)

139.1±8.6

(小型個體)

170.0±17.1

(大型個體)

733±24

1372.5±35.8

(小型個體)

1717.0±43.8

(大型個體)

533±22

945.7±32.5

(小型個體)

1251.7±35.2

(大型個體)

129.3±7.2

(小型個體)

186.5±26.5

(大型個體)

 

  通常的煙粉蝨被稱為「棉品系(cotton strain)」或A型(type A),1894年美國佛羅裡達首次記載。1986年,在美國的溫室觀賞植物特別是大戟科植物上發現了與A型極其類似的B型。二者在外部形態上難於區分,但A、B型在為害、取食和寄主範圍和產卵習性等方面有許多不同點:① B型與A型有不同的寄主範圍,②在南瓜上的B型能引起南瓜銀葉病(squash silverleaf disease),而A型則不能引起此病,③B型取食植物汁液較A型多,因此分泌的蜜露也多,④ B型產卵數量比A型多。

  近來,根據成蟲的雜交成功率、性行為差異、等電點聚焦電泳(isoelectric focusing electrophoresis,IEF)圖譜所反映的同工酶的差別、20個RAPD-PCR引物所顯示的DNA差異(Gawel,N.J. and Bartlett, A.C. ,1993)等,認為A型和B型是二個完全不同的種,Perring,T.M.等將B型命名為銀葉粉蝨(silverleaf whitefly)(Bemisia argentifolii Bellows and Perring)。

  在歐洲和亞洲,還未見銀葉粉蝨或煙粉蝨B型發生、為害的報導。我國發生的是普通的煙粉蝨(A型)還是銀葉粉蝨(或煙粉蝨B型)有待研究。

  成蟲:體長約1 mm,體及翅覆有細微的白色蠟質粉狀物,體淡黃色;複眼腎臟形,黑紅色,單眼2個,靠近複眼;觸角發達,7節,白色。翅2對,休息時呈屋脊狀。翅脈簡單,前翅有縱脈2條,後翅 1條;跗節2節,約等長,端部具2爪,並有爪間鬃。雌蟲尾端尖形,雄蟲呈鉗狀;

  卵:長約0.2 mm,彎月狀,以短柄粘附於葉背。初產時黃白色,近孵化時黑色;

  若蟲:共4齡,初孵若蟲橢圓形,扁平,灰白色,稍透明,有3對胸足,體周圍有蠟質短毛,尾部有2根長毛,能活動。2齡以後觸角與足等附肢消失,僅有口器,若蟲固定在葉片背面取食,很象介殼蟲,體色灰黃色。末齡若蟲稱為偽蛹,長約0.7 mm,橢圓形,後方稍收縮,淡黃色,稍透明,背面顯著隆起,並可見黑紅色複眼。蛹殼卵圓形,長0.8~1 mm,全體淡黃色,中胸部分最寬,中胸縫及橫縫不及亞緣部,中、後胸及腹部各節在背面清晰可辨。

  溫室白粉蝨

  成蟲:體小,全身及翅覆有白色蠟粉。雌蟲體長約1.1 mm,雄蟲約1.0 mm,喜聚集於葉背。卵多散產,偶或數卵成月牙形排列。剛羽化的成蟲翅在背面褶疊,約10分鐘後展開,半透明,後全身布滿蠟粉。

  卵:橢圓,長約0.21 mm,寬約0.09 mm。卵柄長約0.12 mm,埋在植物組織中。初產卵淺綠,孵化前漸呈深褐色。

  若蟲:共3齡,1齡若蟲長約0.27 mm,淺黃綠,胸足和觸角發達;2、3齡若蟲各長約0.38和0.55 mm,足和觸角萎縮,營固著生活。

  蛹殼:蟲體漸伸長並加厚,體色黃褐,背面長出許多蠟突,晚期橢圓形,長可達0.76 mm。

  其他粉蝨的鑑別見表6-12~13。

  生活史及習性

  煙粉蝨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一年可發生11~15代,且世代重疊。在溫暖地區在雜草和花卉上越冬;在寒冷地區在溫室作物和雜草上過冬。白粉蝨在溫室內1年可發生多代。以各蟲態在溫室蔬菜上越冬並繼續危害。

  羽化通常在8~12時,羽化時成蟲從蛹殼背裂縫口中爬出。羽化後12~48 h開始交配。一生可交配數次,交配後1~3d即可產卵,平均每頭雌蟲產150粒。也可進行孤雌生殖,後代都是雄性。成蟲比較活潑,白天活動,溫暖無風的天氣活動頻繁,多在植物間作短距離飛翔。有趨向黃綠和黃色的習性,喜在植株頂端嫩葉上為害。卵多產於植株上、中部的葉片背面。最上部的嫩葉以成蟲和初產的綠卵為最多,梢下部的葉片多為變黑的即將孵化的卵,再下部多為初齡若蟲、老齡若蟲,最下部則以偽蛹及新羽化得成蟲為多。在寄主植物打頂以前,白粉蝨的分布一般情況是如此。因此,不同的葉位可以看到不同的蟲態,就是在同一片葉上也仍可見到白粉蝨的不同蟲態。

  卵由於有卵柄與寄主聯繫,可以保持水分平衡,不易脫落。若蟲孵化後在葉背可作短距離遊走,數小時至3 d找到適當的取食場所後,口器即插入葉片組織內吸食,一齡若蟲多在其孵化處活動取食。二齡後各齡若蟲以口器刺入寄主植物葉背組織內,吸食汁液,且固定不動,直至成蟲羽化。在卵量密度高的葉片上,常可看到若蟲分布比較均勻的現象。白粉蝨的成蟲對黃色有很強的趨性,飛翔能力很弱,向外遷移擴散緩慢。

  發育時間隨所取食的寄主植物而異,在25 ℃條件下,從卵發育到成蟲需要18~30 d,成蟲壽命為10~22 d。每頭雌蟲可產卵30~300粒,在適合的植物上平均產卵200粒以上。

  發生與環境的關係

  (一)氣候條件。白粉蝨屬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主要害蟲。因此,喜歡較高的溫度。在26~28 ℃為最佳發育溫度。煙粉蝨在幹、熱的氣候條件下易爆發,適宜的溫度範圍寬,耐高溫和低溫的能力均較強,發育的適宜溫度範圍在23~32 ℃,完成一代所需要的時間隨溫度、溼度和寄主有所變化。

  (二)天敵。煙粉蝨的天敵資源豐富,主要有膜翅目、鞘翅目、脈翅目、半翅目和捕食性蟎類,以及一些寄生真菌等。在世界範圍內,煙粉蝨有45種寄生性天敵(恩蚜小蜂屬和漿角蚜小蜂屬等),62種捕食性天敵(瓢蟲、草蛉和花蝽等)和7種蟲生真菌(擬青黴、輪枝菌和座殼孢菌等)。對粉蝨影響比較大的是麗蚜小蜂。

  在我國,有19種寄生性天敵〔主要是勻鞭蚜小蜂屬(Encarsia)和漿角蚜小蜂屬 (Eretmocerus)的種類,18種捕食性天敵(瓢蟲、草蛉、花蝽等)和4種蟲生真菌〔玫煙色擬青黴(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蠟蚧輪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粉蝨座殼孢(Aschersonia aleyrodis)和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臺灣東方蚜小蜂(Eretmocerus orientalis Sivestri)對煙粉蝨的抑制作用相當大。

  防治技術

  (一)調整播種期,避開敏感作物在煙粉蝨危害高峰期受害;及時清潔田園,在受煙粉蝨危害的作物收穫後清除殘枝落葉等,並儘可能清除田間路邊雜草等措施,均可減輕作物受害。

  (二)針對煙粉蝨在我國北方保護地越冬的特點,在保護地秋冬茬栽培煙粉蝨不喜好的半耐寒性葉菜,如芹菜、生菜、韭菜等,從越冬環節上切斷煙粉蝨的自然生活史。

  (三)冬春季加溫苗床避免混栽,清除殘株、雜草和燻殺殘存成蟲,培育無蟲苗。

  (四)在果菜生長前期,當煙粉蝨密度低時,施用愛福丁、吡蟲啉、撲蝨靈等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控制其危害。

  (五)人工釋放引進天敵 有條件的地方可人工引進釋放麗蚜小蜂、東方蚜小蜂等寄生性天敵,控制煙粉蝨的危害。

相關焦點

  • 溫室蔬菜種植巧用綠色防控技術,向病蟲害和農藥殘留說拜拜
    溫室大棚蔬菜種植常見病蟲害溫室大棚蔬菜種植常見的病蟲害種類很多,分地下部和地上部:地上部病害:真菌病害有白粉病、霜黴病、灰黴病、葉黴病等;細菌性病害有細菌性角斑病等以及病毒病等。溫室大棚蔬菜種植常見的害蟲有粉蝨、蚜蟲、葉蟎、薊馬以及地下害蟲蠐螬、金針蟲等。溫室大棚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溫室大棚蔬菜種植如何綠色防控病蟲害呢?首先,要選用抗病蟲品種或耐病蟲品種,這是一種最經濟有效也是最綠色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其次要選用無病、無蟲的壯苗。
  • 黑刺粉蝨已大量爆發,防治要點全在這裡,速看!
    黑刺粉蝨屬同翅目粉蝨科害蟲,又名柑橘黑刺粉蝨、黑蛹有刺粉蝨、刺粉蝨等。在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除了危害茶、柑桔、梨、柿、葡萄等常見果樹。
  • 5步掌握葉菜打藥技巧,6招消滅夏季盛發害蟲!
    粉蝨常見的粉蝨主要有煙粉蝨和溫室白粉蝨。粉蝨寄主範圍非常廣泛,其中瓜果、茄果、豆類蔬菜發生最為嚴重。該蟲3月上旬開始發生,成蟲喜無風溫暖天氣,26-28℃為最佳發育溫度,可在棚室中終年為害。該蟲是一類體型微小的植食性刺吸式昆蟲;粉蝨的生殖方式主要為兩性生殖為主,有時也可以孤雌生殖。粉蝨直接為害:成蟲、若蟲均能刺吸植物韌皮部的汁液,導致植物衰弱。間接為害:成蟲、若蟲分泌蜜露及蠟質物汙染植物器官和果實,誘發煤煙病,導致葉片枯萎。此外,部分粉蝨是許多病毒病的重要傳毒介體。
  • 省農科院茶葉所研製的植物精油製劑對茶樹黑刺粉蝨防效達92.24%
    為貫徹落實貴州省脫貧攻堅「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動員大會精神,促進全省茶產業提質增效,接普定縣植保站反映普定亮峰茶業茶園黑刺粉蝨發生嚴重的問題,2020年4月27日,省特色作物茶葉技術專班成員、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病害防控崗位團隊成員、省茶葉產業技術體系茶樹綠色防控與質量安全功能室副主任楊文副研究員率團隊成員張金峰
  • 跳甲、粉蝨、鑽心蟲、粉蚧這些頑固害蟲怎麼治?
    跳甲、粉蝨、鑽心蟲、粉蚧這些頑固害蟲怎麼治?
  • 秋季粉蝨防治三要點!潛葉蛾秋季重防治
    秋季柑橘粉蝨防治措施柑橘粉蝨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發生多,通風透光不良的橘園受害較嚴重。
  • 常見害蟲化學防治方法
    01—地下害蟲螻蛄:多食性,為害各種蔬菜。
  • 常見的害蟲類群有哪些?植食性昆蟲是什麼?速看農業害蟲知識
    粉蝨、介殼蟲等昆蟲的體表蠟層較厚,以噴霧法防治這類害蟲時,如在藥液中添加適宜的噴霧助劑,使藥液能更好地在蟲體上展布開來,增加藥液與蟲體的接觸面積,可以提高防治效果。1.2昆蟲的口器昆蟲的取食器官稱為口器,常見的類型有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
  • 家養花卉這幾種害蟲常常要命,注意防治方法!
    在家庭花卉的養護過程中,常常見到如蚜蟲、紅蜘蛛、薊馬、介殼蟲、粉蝨等害蟲危害,致使花卉葉片殘缺不全、捲曲萎縮甚至死亡,這些小小害蟲危害起來不簡單,本期就來說說家養花卉中常見的幾類害蟲及防治!【3】介殼蟲:1、危害性狀:它是室內觀葉植物中常見的蟲害之一,主要有粉介蟲、紅蠟介殼蟲、吹綿介殼蟲、褐圓介殼蟲等。尤其在木本觀葉植物、針葉植物中更易發生。它主要群集寄生於植物的幼嫩莖葉上,用刺吸式口器插入植物組織吸取汁液。其傷口極易感染病害,並能誘發煤煙病。
  • 呋蟲胺,刺吸式口器害蟲的天敵!
    對於刺吸式口器害蟲蚜蟲、白粉蝨、綠葉蟬等害蟲,以及銼吸式害蟲薊馬我們常規使用菸鹼類殺蟲劑,從第一代菸鹼類殺蟲劑代表吡蟲啉,到第二代菸鹼類殺蟲劑代表噻蟲嗪,再到第三類菸鹼類殺蟲劑呋蟲胺,與第一代、第二代相比,呋蟲胺殺蟲譜更廣、持效期更長、市場性價比更高!
  • 洗衣粉當農藥用,能殺滅4大害蟲!具體怎麼用?
    對害蟲主要是觸殺作用,並能抑制蟎卵的孵化。將洗衣粉水噴布在蟲體上能溶解蟲體上的蠟質而附著在蟲體上,形成一層薄膜閉塞氣孔,使害蟲窒息而死。 使用洗衣粉時應注意選用中性洗衣粉,以防洗衣粉含鹼性過大而造成嫩葉灼傷。噴霧後如發現嫩葉有灼傷現象,要立即噴灑清水將殘留的洗衣粉衝洗掉。不同花卉使用的濃度有所不同,應先作濃度試驗,然後再噴灑。
  • 盤點農村常見的小動物,活農藥「花大姐」,七星瓢蟲
    「花大姐」是我國北方的方言詞彙,常見於河南話、山東話、東北話等,它是瓢蟲的形象叫法。這其中十一星瓢蟲和二十八星瓢蟲,是害蟲;但二星瓢蟲、六星瓢蟲、七星瓢蟲、十二星瓢蟲、十三星瓢蟲、赤星瓢蟲和大紅瓢蟲等都是益蟲。七星瓢蟲特點是身體像半個圓球,頭黑黑的翅膀是橘色的,觸角很短;且因鞘翅上的7個黑色斑點、體型象葫蘆瓢而得名。
  • 辣椒常見病蟲害圖片,高清
    辣椒粉蝨:粉蝨俗稱小白蛾,對茄子和甜瓜有害,如熱(甜)椒,豆類蔬菜。成蟲聚集在葉背上吮吸汁液,分泌蜜露,誘發黴變和汙垢病,受損葉片變綠變黃,導致植物生長衰弱甚至枯萎死亡,還可傳播一些病毒性病害。對粉蝨的防治應提前規劃實施,以預防為主,並採取綜合措施,儘量減少粉蝨的發生。
  • 噻蟲嗪巧配這個藥,蚜蟲薊馬都可以,地下害蟲也可以防治
    高效氯氟氰菊酯是一種聚酯類的殺蟲劑,是菊酯類殺蟲劑裡活性最高的低毒殺蟲劑,防治害蟲的範圍廣泛,用量也大大降低。都可以防治哪些害蟲?這個配方可以有效的防治蚜蟲、薊馬、飛蝨、粉蝨、木蝨、蒼蠅、葉蟬、茶尺蠖、棉鈴蟲、造橋蟲、白粉蝨、煙青蟲等10多種地上害蟲,還可用於灌根,防治蒜蛆、韭蛆、根蛆等地下害蟲。怎麼使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