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曾說:「人生有如三道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愛情,第三道淡若微風。」
三道人生茶,道道有真味。
由最初的濃烈到最終的平淡,無不浸透著禪意的美。有柳暗花明,有時前路迷茫;有時峰迴路轉,有時無處安放。一杯茶,端起時需要緊緊地握住,放下時就輕輕地鬆開,才是參透了茶道之法,也是悟透了人生真諦。雲南人愛喝茶,聚集著二十幾個民族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酷愛、品飲著雲南的茶。雲南與茶有著太深的淵源,不僅是茶樹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最令人驚心動魄的道路之一——茶馬古道的發源地。
白族的「三道茶」,是雲南大理白族招待嘉賓的一種獨特的飲茶方式,相傳原為古代南詔王招待貴賓的一種飲茶禮,後來流傳到民間,經保留和發展延續至今。大理白族三道茶,借茶喻世的獨有茶道,一苦、二甜、三回味,是三道茶的特點。
2014年11月,白族三道茶榮列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白族三道茶,白族稱它為「紹道兆」。這是一種賓主抒發感情,祝願美好,並富於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喝三道茶,當初只是白族用來作為求學、學藝、經商、婚嫁時,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祝願,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長輩親自司茶。現今,也有小輩向長輩敬茶的。應用範圍已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賓時的飲茶習俗。
第一道茶, 謂之頭道"苦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先要吃苦」。此喻人生應當吃苦耐勞方能有所作為。
吃苦是青年的必修課。「茶,是以自身的一脈苦澀,釀就了遍地清芬。」耐得住茶之苦寂的人,一定享得到茶之清芬。願身心俱得茶之洗滌,願唇齒常留茶之芳澤。苦,是上蒼饋贈給青年的最好禮物。
「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面對苦境,我們唯有學會忍耐並讓歲月浸透在苦澀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體味一份生活的原汁原味,從而對人生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並奠定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信念。
具體做法:先將優質綠茶放入砂罐用火焙烤,待茶葉烤黃髮出香味後,衝入少量沸水,等泡沫消失後,用火煨片刻,當茶水呈琥珀色時,倒入茶壺。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寓苦去甜來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經過困苦的煎熬,經過歲月的浸泡,奮鬥時埋下的種子終於發芽、成長,最後碩果纍纍。這是對勤勞的肯定,這是給付出的回報。
收穫,是中年的關鍵詞。愛情完美,家庭幸福,母慈兒孝,心寬體胖,事業如日中天,實力如鼎矗立。中年是人生的甜筒,品味中年,進口冷滋滋,甜津津,入肚卻暖哄哄,甜絲絲,是難得一品的如飴甘味。人到中年有好福,酣享甘甜,好似在人生甜海裡來回暢遊。
具體做法: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內放入燒乳扇和紅糖,是甜的,茶麵還有些甜花生、核桃片。待煮好的茶湯傾入八分滿為止。第三道茶,稱之不「回味茶」。茶裡百味交集,需要再三回味。老年時,似喝透的茶。安穩和煦,無波無瀾。塵埃落定後,一顆心守住了杯盞之地,無念無爭,無是無非,人就在簡單中。莫道老來萬事休,此時風景最迷人。
俗話說:家有一老,勝過一寶。老的好處在於回首漫漫人生路,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人生哲理、生命追問和終極關懷,統統匯成一個深不見底的碧潭,濃縮世間所有的好或者不好,供人資鑑,是人生的至寶。
相關做法: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
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飲時感覺口頰香甜而又略帶辛辣,使人精神爽然,此即寓意事業開拓成功令人回味無窮的第三道茶———回味茶。
三道茶的泡製和飲用過程充滿了喜迎嘉賓的興致和親熱的感情,寄寓了豐富的人生哲理,主賓相敬,細細品味,令人心曠神怡。
-the end-
這個世界正在悄悄獎勵愛茶的人
恭喜您~
愛茶從問茶開始
| 鬧中取靜的小院 |竹影婆娑的玻璃房|
安靜的包廂|好茶標準樣|愛茶從問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