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主流文化中,裸體通常被認為與性相關。但在德國,在某些日常場合脫衣服並不罕見。
裸體主義通常被簡稱為FKK,它與東德的生活密切相關。在德國,裸體主義作為一種公共行為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
裸體包含了一種更廣泛、具有獨特精神的德式運動,在德國歷史上,在自然世界中脫去你的偽裝是一種抵抗和解脫的行為。
「裸體主義在德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柏林自由大學近代史副教授阿諾德·博格坎普爾說。
在19世紀末流行的「生活改革」哲學,內容包括提倡有機食品、性解放、替代醫學和更簡單地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據波茨坦萊布尼茨當代歷史研究中心的歷史學家漢諾·霍赫穆斯稱,這場改革運動在包括柏林在內的一些大城市尤其盛行,儘管這些城市將鄉村生活浪漫化了。
在魏瑪時期(1918-1933),裸體海灘上出現了享受日光浴的資產階級,但只是「非常、非常少的少數人」。根據博格坎普爾的說法,「在專制社會和帝國 年代(1871年至1918年),保守價值觀令人窒息。這催生出了一種新的自由觀。」
1926年,艾爾弗雷德·科赫創立了柏林裸體主義學校,鼓勵男女混合的裸體運動,繼續相信戶外裸體可以促進與自然的和諧和健康。雖然納粹意識形態最初禁止,視其為不道德之源,但到1942年第三帝國已經軟化了對公眾裸體的限制。當然,這種寬容並沒有擴展到被納粹迫害的群體,比如猶太人和共產主義者。
但直到德國戰後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後的幾十年,裸體運動才真正繁榮起來,尤其是在東德——裸體不再局限於資產階級。據博格坎普爾說,對於生活在社會主義民主共和國的德國人來說,旅行、個人自由和消費品銷售都受到限制,裸體主義在某種程度上就起到了「安全閥」的作用;通過提供一點「自由的活動」,在非常嚴格的狀態下釋放緊張壓力。
在民主德國建國初期,一些放蕩的東德人繼續裸體洗澡,同時密切防範巡邏的警察。直到1971年埃裡希·昂納克上臺後,裸體運動才再次被正式允許。據博格坎普爾說,在昂納克的領導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開始了對外和對內開放的進程,這一策略意在改變對外形象。
他說:「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來說,主張『好吧,我們允許甚至鼓勵裸體主義,我們是一個自由的社會』,這是是很有用的。」
事實上,德國長期以來的裸體主義傳統,使德國人對在公共場所不穿衣服有相當的寬容,認為這是一種健康的表現。正如我所發現的,允許裸體的空間仍然隨處可以找到,而且通常與健康追求聯繫在一起。
Nacktbaden.de網站上有一份整理得井井有條的德國海灘和公園名單,你可以在那裡進行裸體日光浴;你也可以在桑拿和水療中心脫下衣服;或者去哈爾茨山、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或薩克森-安哈特的森林裡遠足。或者,如果你想更正式一點,可以去柏林的體育俱樂部FSV Adolf Koch,那裡有裸體瑜伽、排球、羽毛球和桌球。
同時在許多方面,裸體運動的遺產讓旅行者可以理解許多對東德人仍有凝聚力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