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第33屆電影金雞獎論壇活動時,50歲的女演員詠梅,談到中年女演員現狀的時候,她用戲謔的語氣,發表了心聲:
「我看著自己被修的閃閃發光的臉,我就跟他們商量,我的圖能不能儘量不修,如果非修的話能不能別把我的皺紋都給修平了,那可是我好不容易長出來的。」
這樣的言論,贏得了滿堂喝彩。演員在高清銀幕下,會放大步入中年後身體上的衰老,當每一條皺紋讓觀眾感慨歲月的無情,演員本身是最焦慮不安,無法接受年齡現狀的。
中年危機?中年油膩?人到中年,身不由己......中年伴隨的詞語,多半萎靡,似乎是一個衰落的開始,愛發言的年輕人避之不及,身處其中的中年人沉默不語,我們該如何理解中年的意義?
如果需要一本書系統的解釋一下,推薦《中年的意義》,它的作者大衛·班布裡基是英國的生殖生物學家,也是名動物獸醫,這本書的特別之處,是角度拋開情緒、雞湯、勵志,而是從人類演化和生育過程開始。
很多生物科學的專業知識,擊碎了我們頭腦中的中年怪叔叔、怪阿姨的刻板印象,其中三個觀點誤會最深。
01、中年還能回二十歲嗎?
隨著現代人抗爭中年意識崛起,人們心理上更傾向於《乘風破浪的姐姐》這樣的大齡勵志節目,年輕人可以緩解日後步入中年的焦慮,中年人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人覺得有了同齡人的奮鬥目標,一部分
大衛·班布裡基在書中的定義的中年為40-60歲,才能客觀地用生物學解釋人類生理和心理在中年的特殊性。就像《人類簡史》以演化生物學的角度介紹了人類的歷史,這個角度有身處宇宙萬物之中的豁達。
人類到中年,發育並沒有終止,只是生物學家常把焦點放在出生前的受精卵的形成以及嬰幼時期到青少年快速「長成」期。胚胎始終都在發育,誤解了「發育」時段,就意味著理解中年在「萎縮」,這也是焦慮癥結之一。
即便思想再積極,人到中年,身體「老化」的事實誰也逃不過,作者又該如何解釋這一事實呢?
他提了一個問題,從演化角度說,「老化」是被動還是主動的?
研究「老化」的科學家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是主動演化過程,生物衰老、死亡是為了給後代帶來益處,另一派認為,衰老、死亡是被迫的,有使命比修復身體更重要。
科學家研究老化是主動還是被動,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找到防止衰老的辦法。可惜至今,沒有進展,但已經確定了造成衰老的幾個外部因素。
真皮中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纖維衰減,造成了皮膚失去彈性,出現皺紋。而這個過程除了兩大物質退化,還有幾個因素加速老化,但是可控的:
1、吸菸2、紫外線3、睡覺姿勢4、壓力
吸菸對人類皮膚的傷害比陽光更嚴重,儘量避免日光浴,睡覺儘量仰著睡,減壓行動勢在必得。
這幾點已經被很多健康科學家普及過很多次,而引起的重視遠遠不夠,尤其是女性更願意花重金去購買護膚品,也不願意從這幾點入手改變。
皮膚鬆弛、出現白髮等這些外貌上的變化,是中年面對的最嚴重的生理問題,而女性更為強烈。
「老化」是人類特徵,最主要的目的正確認識「老化」,坦然接受慢慢衰老,而不是拒絕、抗爭。就像演員詠梅所說「年齡不是我的敵人,我的故事寫在我的臉上。而這張臉,就是對生命最真實的一種致敬。」
02、中年的大腦正在衰退?
中年人看著自己身體的變化,不免擔心大腦也在衰退,尤其發現記憶力大不如從前時。
測量大腦是否衰退,衡量標準很重要。
普通人認為,大腦所有信息來自感官,視覺、聽覺、嗅覺這些關鍵感官能力,確實比年輕時候弱。
思考速度、辨認物體的能力、迅速做出判斷的能力,以及在嚴格的時間限制下完成一些事情的能力,中年人的確也大不如從前。
但認知能力,除了思考速度,還有更重要的經驗和判斷能力在中年是在增加的。包括語言能力、空間知覺、數學能力、推理能力和計劃能力,中年人表現更為優異。
研究者發現認知能力,從20歲開始逐漸增加,在中年時達到頂峰且維持時間較長,之後在老年開始下滑。
所以,中年是認知能力的頂峰時刻,為什麼還是會讓很多中年人恐慌不安呢?
即使所有中年人都認識到這一點,但存在三種不同角度的心理趨勢:
第一種:享受當下
40-60歲能夠感知到自己思考方面更周到,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享受一下事實:中年人的大腦是目前宇宙最強大、最有可塑性的思考機器。
第二種:危機意識
站在巔峰,意味著很快就要走下坡路,時刻關注正在衰退速度,例如短期記憶力。
但實際上短期記憶50歲才會開始衰退,長期記憶會更牢固。看到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率,開始擔心自己的大腦正在力不從心。
第三種:一成不變
乍一看,中年大腦是一個不活躍的靜止階段,其實中年認知能力中最大的變化就是思考方式。
中年大腦在改變自我堅持和做決定的方式上,已經和年輕時完全不同,更多的轉向內在,如自我觀察和自我批評上面。譬如犯錯,經常會花時間認真思考自己的表現,哪裡出了問題,未來如何成功等。
無論是出於三種觀點的哪一種來看待中年大腦的情況,「生命時鐘」都在滴滴答答的繼續走,思考方式也在不停的重組,大腦正在繼續發展。
03、四十不惑,為何還如此焦慮?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文學家解讀孔老夫子說的「四十不惑」,並非指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就什麼也不迷惑了。而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高曉松又根據現代語境解釋為:「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才發現,四十不惑的意思是說,到了年紀你不明白的事,你就不想明白了。」
不管是哪種解讀,四十歲都是一個心智成熟的階段,為什麼不能夠接受自己變老的而事實?
中年人擔心未來,擔心自己無法控制生活。許多行為學家發現:對於中年人來說,「控制」周邊環境,是影響幸福指數很大的因素。
而中年人是否認為自己可控外在世界的心態,又取決於年輕時的經驗總結。所以人到中年,會形成兩種極端心態。
一種更積極,更樂觀,相信掌控力;一種是筋疲力盡,毫無規劃感,無法預測未來。
所以,這兩種情況即使在年輕或者老年也都會存在,所以不存在一概而論的中年危機,中年惑與不惑。
寫在最後
元孟漢卿《魔合羅》楔子這些寫:「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古代時就有中年遲暮的慨嘆,今天的「中年危機」是事業、婚姻、愛情、身體走到了瓶頸,無論如何都有積極的那一些人。
中年似乎是人一生中所有壓力的中心階段,但也沒人敢否定,也是人生中擁有最多的黃金豐厚期。
美國作家戴維·布魯克斯曾說:「你會覺得自己就像一隻螞蟻,在一個沒有意義的宇宙中過著毫無意義的生活。」而這,才是中年危機的重點,忙活了四五十年,人生的意義在哪?
如果說想尋一種心靈慰藉的中年雞湯,其實不難。但始終無法撫慰中年人焦慮不安的內心,是因為從未接受,卻要原諒的艱辛。
作者介紹:榮榮
每本書都認真讀過,寫書評,推薦好書!歡迎關注~@榮榮家庭關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