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蓋火山位於坦尚尼亞北部、納特龍湖南端,為東非大裂谷的火山之一,海拔2878米,在馬賽語中,意為「神山」。
倫蓋火山是世界上唯一噴發碳酸鹽巖的活火山,有時看到山頂好像白雪皚皚的樣子,其實只是火山噴發留下的白色火山灰。在月光下,倫蓋火山的火山口透著陰森可怖的光芒,黑乎乎的熔巖湧出,將灰白色的火山灰襯託得更加突出。
倫蓋火山屬玄武巖結構,有豐富的鈉、鉀礦藏。它噴出的熔巖與眾不同,是由火山灰和碳酸鹽巖構成的。其火山熔巖的中心部分為黑色,噴出時的熱度只及一般熔巖熱度的一半,甚至從火山口噴出時也不大發光。熔巖一噴射到空中,就改變了顏色,經過化學作用而成為鹼這種鹼可用來洗滌和漂白,灼傷力很強。
倫蓋火山在1880年-1967年間有過噴發記錄,且活動中心不止一處。近期噴發多在北部火山口。如今,這座火山仍然隆隆作響,熔巖就像沸騰的焦油一樣,在火山口裡撲哧撲哧冒著泡。
倫蓋火山的山麓地區,土壤肥沃,出產葡萄和柑橘。在較高的山坡上,長滿了櫟樹、樺樹和山毛櫸。但在海拔2000米以上,則只有極少的植被了。
在倫蓋火山西面,是廣闊的塞倫蓋蒂平原。11月雨季的來臨,會為這裡帶來勃勃的生機,小草得以茁壯生長,引來許多草食動物,如瞪羚、斑馬,以及伺機獵食它們的動物,如獅子和野狗。
在倫蓋火山北坡之下的納特龍湖,湖水溫暖,是大裂谷火烈鳥理想的繁殖場所。
納特龍湖中滋生有一種藍綠色的海藻,在汙泥中還生存著大量微生物。紅鸛很喜歡這種環境,這些羽毛閃爍的粉紅色鳥經常上百萬隻地飛來,密密麻麻覆蓋著整個湖面,啄食海藻和微生物。因為日間的風會把湖水吹起波浪,所以紅鸛大多在晚間風平浪靜後覓食。有時它們會緊緊圍成一圈,圈內平靜無波,盡情地享用「美食」
在納特龍湖正西面的佩寧伊,考古學家們還發現了佩寧伊下頜骨,也叫納特龍下頜骨,這是一副幾乎保存完整的人顎化石,包括一副完整的成年人牙齒。據考證,此標本屬於鮑氏南方古猿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