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一款好巖茶,有什麼標準?
換個問法:你認為什麼樣的巖茶,才算好茶?
當之無愧的熱點話題。
得到的答案,絕對五花八門。
萬變不離其宗,最後必定會歸結到品種、山場、工藝、保存等元素。誠然,這四個答案,是「萬金油」式的回答。
品種,這是本身基因決定的,不可改變。
山場,全靠運氣好,能「投好胎」,好山場,更容易形成好品質。
保存,稍加把控即可規避。
至於工藝,那是絕對的試金石。成敗與否,工藝不可忽視。落實到實處,看似簡單的焙火,足以撼動巖茶的整體品質。
焙火,離我們很遠。
但它的力量,我們卻能輕鬆感知。
焙火到位的茶,口感醇、厚、滋味圓潤而飽滿,且能長時間保存。
焙火不到位的巖茶,口感遜色,保存時間有限。
但,關於焙火,有些誤區卻不該有。
前不久就看到某位茶掌柜談好茶,發表了一個「驚為天人」的言論:「我這肉桂,焙火五次,絕對的好茶。」
掌柜的潛臺詞是:焙火次數多=好茶。
焙火次數越多,茶越好嗎?
不!
如果您有此類似的誤區,那得好好改正。
關於焙火和茶品質之間的聯繫,有必要重新梳理一番。
焙火,巖茶的鳳凰臺
說句老套的話,武夷焙法,實甲天下。
在眾多茶類中,巖茶的炭焙工藝,獨樹一幟,堪稱經典。
所謂的焙火,大傢伙兒也見過不少資料圖片。
是將巖茶置於一個竹製的容器中,再將這個容器覆蓋在炭火之上,調節好溫度,根據需求烘焙足夠時間。
這個過程,就稱之為焙火。
傳統工藝中,多用木炭為熱源進行烘焙。
炭焙的原理:利用炭火產生的溫度,使茶葉中的水分蒸發。同時茶葉中的內在物質受到紅外線的輻射,進一步發生物理、化學變化,從而提升茶葉品質。
如在炭火的溫度作用下,可祛除巖茶令人反感的青味,讓茶葉內在物質進一步醇化,以提高茶葉的醇厚度,讓茶香更加純淨。
巖茶之焙火,如鳳凰之涅槃。焙籠,就是巖茶的鳳凰臺。
經過炭火的錘鍊,方能形成獨特品質。
但,有一點要明確,焙火雖好,但也要有限度,並不是盲目焙火,反覆焙火。
中國人講究中庸思想,過猶不及,焙火亦是如此。
焙火次數越多,茶越好?
從一定程度來說,巖茶焙火次數和茶的品質並不能形成正比關係。
如開篇所說,一款茶的好與壞,與茶樹品種、山場、工藝等因素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並不能單以焙火次數來衡量。
舉個簡單的例子。
有一款巖茶,為洲茶,其生長環境較為惡劣,土壤狀態差,這樣的茶,本身內質不足,先天缺陷。製作時,多次焙火。
從焙火次數來看,也焙了四次,那這樣的茶,能稱為好茶嗎?
顯然是不能如此武斷!茶葉好與否,需要通過品鑑進一步感知。
經過沸水衝泡,這泡茶難以改變湯水薄、不耐泡、香氣淡等特點,渾身上下都是缺陷,如何稱為好茶?
更何況,焙火太多次,會破壞巖茶的纖維結構,使其碳化,反而不能再喝。
如煎牛排一般,如果你覺得七分熟比較不能接受,那可以換成八分熟。但如果這款牛排已經是全熟了,你還要求廚師繼續煎,牛肉纖維早已經被破壞,到最後,只能吃被燒焦的牛排,真的是味同嚼蠟,像啃木頭。
故而,焙火,講究一個「度」,並非越多次越好。
什麼樣的巖茶,需要焙火五次?
來說說這位茶掌柜引以為傲的五道火,是怎麼回事。
看了掌柜的介紹,他喝的是肉桂,據說是正巖山場,2017年的肉桂,距今為止已經焙火五道。
此處,可提煉出兩個重要信息。
第一,這款茶是2017年的茶
第二,這款茶距今焙火五次
這中間,暴露出若干個問題。
要麼是這款茶的保存方法存在缺陷,要麼是這款茶的焙火不到位。
在保存方面,能做茶掌柜的,也不會沒有常識。
遮光、密封、乾燥、無異味,這是基本要求,是個掌柜都能做到,除非他一點也不專業,賣茶根本不走心,隨便把巖茶扔在一個潮溼的地方,導致茶葉受潮,在售賣前,只好重新焙火。
如果保存到位,茶葉還是要焙火五次,則說明巖茶的製作工藝不到位。焙火根本沒有焙透,沒有焙足,像撓痒痒似的輕輕焙火。
這種焙火方法,真是太浪費炭火!這打一次焙,大幾千的成本,這位茶農,出手真是闊綽!
第一次聽茶掌柜介紹這款茶焙了五次火,還以為他喝的是陳年巖茶。
陳年巖茶能留存至今,能焙火五次也不是什麼稀奇事兒。
但一聽到「2017年的肉桂」,心裡咯噔了一聲,這茶到底遭受了什麼非人虐待,竟然需要焙火五次?
如果我遇到了這樣的茶,肯定搖頭就走,五次焙火,巖茶中的香氣物質早已變得稀薄,喝在嘴裡也乏味得很。
說不定到手沒喝兩個月,又要把它遣散給茶掌柜,重新焙火。
這樣的茶,喝著也心累。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