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習慣用Geekbench、Cinebench、PCMark、3DMark等等測試軟體,去衡量PC處理器等核心硬體的性能。一時間,跑分高低成為了評判硬體性能的唯一標準。這種風氣不僅深深影響了PC圈,甚至還波及到了智慧型手機行業。其中最為經典的,莫過於那一句「不服跑個分」。
·評測為什麼要用跑分軟體?
事實上,從媒體角度來說,使用測試軟體去衡量硬體性能是一種傳統而便捷的做法。因為測試一遍,生成一個確定的分數,對於產品評測者來說,能夠比較具象的、且有對比性的描述出不同硬體、不同配置之間的差異。
但實際上,這些測試結果多數時候只是一個參考,而不能作為評判某一硬體的唯一標準。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是,測試軟體跑分與實際應用之間有著比較大的差異,而且不同測試軟體的測試項目各有不同,無法全面反映出硬體在實際應用中的真實表現。
·跑分軟體的分數能衡量硬體的整體性能嗎?
就拿大家熟知的處理器評測中常用的Geekbench這款軟體為例。它是由德國Maxon Computer開發的CINEMA 4D渲染軟體的一個Benchmark程序,類似的還有V-Ray、Blender、OCtane等渲染器的Benchmark程序。
Cinebench主要用來判斷處理器在CINEMA 4D環境下的單核、多核、OpenCL渲染效率,它主要是給CINEMA 4D開發者使用的輔助參考工具,因此有著較為明顯的局限性。比如正在觀看這篇文章的您,平時會用到CINEMA 4D嗎?
我們都知道,一款軟體針對不同硬體會有相應的優化,且所使用的編譯器不同,調用的指令集不同,依賴的加速器不同等等因素,都會對最終的渲染效率產生影響。當然這無可厚非,因為我們不可能要求軟體公司們去適配每一個硬體,這樣會付出難以想像的成本。因此,類似Cinebench這樣的Benchmark程序,只適合評判處理器在CINEMA 4D渲染中的表現,不能代表其在CAD、Maya等軟體中的表現。更不能依據此來評判硬體在遊戲、Office辦公等實際應用中的表現。
·軟體跑分與實際應用有多大差異?
有的朋友看到這裡或許會問了,那為什麼大家都在用Cinebench這樣的軟體去評判處理器性能高低呢?
其實說白了也沒什麼難以理解的,一是Cinebench是一款免費軟體,且測試時間短、易於操作,專業媒體用著省時省力,數碼KOL想要用也沒什麼門檻;再者就是業界從Cinebench R10、R11.5、R15到現在的R20一直沿用下來,已經形成了習慣。但其實這兩個原因,都與Cinebench是否能全面衡量處理器性能無關。所以有的時候大家如果仔細看評測的話會發現這樣一句話——測試結果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判性能的唯一標準。不過我相信大多數人看到這句話都自然而然的給忽略掉了。
那麼跑分和實際應用到底有怎樣的差異呢?我們簡單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近期我們使用英特爾十代酷睿i7-10750H平臺和AMD Ryzen 7 4800H平臺進行了遊戲實測,具體配置如下:
先來看下面幾張遊戲測試截圖:
沙漠二地圖,採樣場景幀數:170(英特爾十代酷睿)
沙漠二地圖,採樣場景幀數:149(AMD三代銳龍)
大家都知道,英特爾十代酷睿i7-10750H是一顆6核12線程處理器,而AMD Ryzen 7 4800H則是一顆8核16線程處理器。單看核心數,且用渲染類的Bencmark做測試的話,比如Cinebench、V-Ray、Blender等等,會發現i7-10750H獲得的分數要低於後者。這是這類應用本身依賴的就是核心、線程數的多少。那麼如果要做這種對比的話,其實不應該是i7-10750H上陣,而是需要同為8核16線程的i7-10875H上陣才更為合適。
要知道,處理器的性能表現不僅僅只在多核心多線程這一方面。像遊戲這類主流應用,其實更多依賴的是主頻和睿頻加速能力的強弱。所以我們就看到了上面這兩張圖片上的結果,英特爾十代酷睿i7-10750H平臺在《CS:GO》遊戲過程中,幀數會大幅領先於AMD Ryzen 7 4800H平臺。此時如果大家只是參照了Cinebench、V-Ray等等這樣的渲染類Benchmark程序的測試結果,那麼實際遊戲中的表現又怎麼會預料到呢?
再比如《英雄聯盟》這款遊戲的測試結果,具體如下:
可以看到英特爾十代酷睿i7-10750H平臺平均幀數可以達到135fps,而AMD Ryzen 7 4800H平臺平均只有117fps。這樣的結果同樣無法從Cinebench、V-Ray、Geekbench這樣的跑分軟體中獲知。
此外,在高畫質的3A大作中同樣如此,比如《刺客信條:奧德賽》這種對硬體性能要求較高的遊戲,英特爾十代酷睿i7-10750H平臺在最高幀、平均幀表現上都要優於AMD Ryzen 7 4800H平臺。
英特爾十代酷睿,最高畫質平均:51fps、最高:95fps、最低:15fps
AMD三代銳龍,最高畫質平均:49fps、最高:75fps、最低:26fps
此外,一些同時對多核心和高頻率有要求的遊戲,比如最典型的《騎馬與砍殺2:領主》,同樣是英特爾十代酷睿i7-10750H平臺要佔據明顯優勢,同樣場景下,十代酷睿平臺平均比AMD銳龍7 4800H平臺高20fps左右。
英特爾十代酷睿平臺測試,採樣場景幀數:114fps
AMD三代銳龍平臺測試,採樣場景幀數:95fps
最後我們可以看看遊戲測試結果對比的匯總,具體如下:
其實我們在此之前測試了更多不同的遊戲,英特爾十代酷睿i7-10750H平臺得益於更好的睿頻能力,絕大多數遊戲的畫面幀數都要明顯高於AMD Ryzen 7 4800H平臺。具體可以參考《十代酷睿VS三代銳龍實測看誰更適合玩遊戲?》
此外,英特爾內部也做了十代酷睿在主流遊戲中的表現測試,測試平臺為聯想拯救者Y7000和R7000,具體配置為:
處理器:英特爾十代酷睿i7-10750H/AMD Ryzen 7 4800H
內存:16GB
硬碟:512GB SSD
顯卡:NVIDIA GeForce GTX 1650Ti
結合英特爾的測試結果(36款測試遊戲中,14款遊戲的幀數領先超過10%,21款遊戲的平均幀數領先3%~10%,僅1款遊戲的幀數表現持平),以及我們的橫評測試數據就能夠明白,跑分軟體在產品評測中其實只是一個參考性的因素,它並不能完全反映一款硬體在各類實際應用中的表現。
·普通用戶如何判斷硬體性能?
媒體和KOL經常能夠獲得廠商提供的送測產品,因此有條件在同一時間做多個配置機型的性能對比。而且方式不僅僅限於跑分軟體,同時還可以做實際應用的體驗,如Office辦公、Photoshop製圖、遊戲等等。但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很難有機會同時去對比不同配置的機器在實際應用中的體驗到底如何,所以只能通過直觀易懂的跑分來評判硬體性能的強弱,這就造成了大家無法區隔PC硬體在跑分和實際應用中的差別。
那麼普通用戶該如何判斷硬體性能呢?
對於處理器來說其實主要關注兩個點即可,其一是核心數量,其二是主頻和睿頻能力。前者主要負責各類多線程任務,後者主要決定完成任務的效率。前者主要在日常辦公應用中起主導作用,後者主要在遊戲等不太依賴多核心的應用中發揮實力。
因此,同時具備多核心和高主頻/高睿頻能力的處理器,雖然有可能在軟體跑分上不佔優勢,但在實際應用中多半差不了,因為這樣的處理器沒有短板。這就是為什麼6核12線程的英特爾十代酷睿i7-10750H,在遊戲中能夠擊敗8核16線程的AMD Ryzen 7 4800H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