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漢撿到一「寶劍」,被要求上交,他卻將其磨成菜刀,讓專家氣憤

2020-12-13 長歌愛說歷史

《鳳翔》:「精美貴重的文物,幾座珍寶館也陳列不了。」對於中國而言,文物的數量應該是世界上最多的國家。

中國文化上下綿延五千年,五千年中,隨著王朝的興亡更替,軍事、文化、經濟也在快速發展。時間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留下來的都是精華。原本,流傳至今的應該有數不清的奇珍異寶,然而由於一百多年被列強的欺辱史,鬥轉星移間,我國已經丟失了大量文物,有些流入其他國家,有些則是深埋黃土地的某一個角落。身為中國人,從未忘記對歷史的傳承,對古代文化的研究。

流傳至今的古籍文物相比幾千年的歷史存在的數量太少了,想要了解古代歷史,文物本就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對象,文物是架構起了現代和古代的橋梁。這也是為何文物部門總是在研究文物的重要原因,也是這個機構存在的意義。那麼,面對文物身為老百姓又應該怎麼做呢?

一、老漢撿到文物竟不知為何價值

在重慶的一個偏遠山區,易老漢如往常一樣,出門放牛。他是一個性格十分孤僻的老頭,與他人喜歡熱鬧的性子不同,他自來便喜歡安靜,更不善於和人打交道,就連放牛都要選擇四周無人的環境,典型的社交恐懼症。

這天,他和往常一樣,尋找了一個十分僻靜的地方,放牛後不久他的身體就有點吃不消了,恰好在這時他看到遠處就有一個空房子,他便牽著牛來到了空房子的前面,席地而坐。

雖說年級已經六十幾歲了,但他的眼神還是十分好使,草地上露出的一個「鐵片」引起了他的注意,反正閒著也是無聊,加之人的好奇心,他立馬刨開土地,將鐵片挖了出來。

這一看讓他震驚了,這是一把鏽跡斑斑的寶劍,不過劍鞘早已不見了。挖出寶劍後,仔細端詳了這個寶劍,寶劍雖然早已鏽蝕,但依然能夠辨別寶劍上面有幾個小字。

易老漢沒有將寶劍當一回事,他也沒有文物的概念,只是覺得這玩意比較稀奇,也就一直當做一個玩具在玩耍。

然而,隨著寶劍出現在易老漢手中的次數越來越多,且農村本就是一個藏不住事情的地方。因此,易老漢放牛撿到了寶劍的事情,傳遍了整個村子。一時之間,易老漢家中來客是絡繹不絕,紛紛想要目睹這把寶劍的光彩。

人都有炫耀的心思,雖然老祖宗教導我們財不露白,但人的驕傲自豪的炫耀之心,這是人性的一部分。每當有人前來觀看,易老漢總是毫不藏私的拿出來給大家看。

久而久之,也有不少鄰居勸易老漢可以拿去鑑定一下,看值多少錢。畢竟他們都認為寶劍很有可能是件價值不菲的文物。

那麼,易老漢會去鑑定嗎?鑑定之後他會怎麼處理寶劍呢?

二、清朝時期的老物件

在鄰居多次勸說下,易老漢終於動身前去鑑定機構了,不過他並沒有去鑑寶的節目,而是直接找到了當地文物局,讓對方幫忙鑑定。

專家在仔細查看後,得出結論,這件文物的時間存在比較久遠,至少已經處於清朝時期。不過,至於是什麼年限,屬於什麼類型的寶劍,因為上面刻的字太過於模糊了,因此無法輕易得到結論。

專家詢問了易老漢這件寶劍的來歷後,便勸誡對方上交國家,因為按照我國文物保護法來說,凡是出土的文物,都應上交國家。

這對於我國文物而言是一個最大的保護方式,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確保自己所獲得文物,不會因為交易買賣而流出中國。

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國因處於弱勢地位,根本談不上外交,也沒有與強國較量的資本,在此情況下,我國大量文物流失去了國外,尤其是八國聯軍侵華時,圓明園的寶貝更是丟失了不少。

文物對於國外的人而言,只能代表見證了這個文物本身,而對於中國而言,文物代表的古代工匠技藝的傳承,更代表歷史的見證,更是我國現代社會連結古代歷史的橋梁。

因此,文物背後所承載的歷史意義遠遠高於其本身的製造價值。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專家才會勸解讓易老漢上交。

然而,易老漢並沒有理會專家說的話,僅僅只是告訴對方,他再考慮下。那麼,考慮的結果會如專家所預期的那樣嗎?

三、文物磨成菜刀,令專家氣憤

對於易老漢而言,這件文物其實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大用處,加之這件文物本身也值不了多少錢,鑑於這樣的情況,易老漢決定不上交文物。

其實,背後的原因還是因為易老漢認為這是自己撿到的的東西就應該是自己,和他人無關,更不應該成為無償繳納給國家的物品。

更讓人氣憤的還是,易老漢認為既然專家讓他上交,他就偏偏不上交,但是他又怕專家會堅持不懈的騷擾他。於是,他就想著讓寶劍變形,失去原本的價值就行了。就這樣,他左思右想,終於決定將其磨成菜刀。

然而,在磨刀的過程中,他發現劍身上面隱隱有幾個字,不過由於易老漢並沒有多少文化,不識字,他還請來了當地識字的小夥幫他看一下。最終,得到劍身上面的字是「青龍劍」,也就是這把劍的名字。

易老漢覺得這個名字特別霸氣,認為拿它來切菜十分豪氣,他就繼續將寶劍進行改造,他不止把寶劍上面的花紋磨平了,更把這把劍的劍柄和劍尖都去掉了。

原本,易老漢家中有寶劍的事情,就得到了周邊鄰居的關注,這下易老漢打造青龍劍的事情又傳揚開了。對此還議論紛紛,說易老漢如《臨川夢隱奸》中所說的:「嚇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時文朋友,拜倒轅門,盲稱瞎贊。」沒有遠大的見識,鼠目寸光,竟然拿寶劍來切菜。

這件事情一晃就是幾年,而易老漢手中的菜刀也越來越好用了。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國家的政策也開始逐漸的完善起來,對於文物的保護也越來越重視了。2015年,當地文物局就派出人來找到易老漢,想要說服他拿出青龍劍上交國家。

易老漢在聽說了對方的來意後,直接拿出自己的御用菜刀,告知專家寶劍早就被自己磨成了菜刀了。專家發現,菜刀上的所有紋路早就被磨平了,也早已失去了文物價值了。

專家十分氣憤,但也無可奈何。真是讓旁人也很心痛,一件好好的文物竟然被磨成了菜刀,專家更是悔恨自己當初沒有極力勸阻易老漢將寶劍帶回家,應該盡力的說服對方將寶劍留下做研究。

小結

綜上所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物件,這是千年歷史精華的存在,更是工匠技藝的傳承。而這把寶劍本就出土於中國這片土地,因此本就屬於國家所有,而易老漢僅僅只是因為專家讓自己上交本不屬於自己的物件,便賭氣不願意上交,從而將其變成一把毫無任何用處的菜刀,不得不說這樣的做法著實讓人氣憤。

同時,也強烈的意識到,人們對於文物所承載的價值的無知,也對於文物保護法法律的意識缺失,還一心存著撿到的物品就是自己所屬這種心思,本就不應該。而正是因為易老漢對文物的無知,導致了這件文物早已失去了其研究價值,著實讓人氣憤和無奈。

參考文獻:

《鳳翔》

《臨川夢隱奸》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老漢撿到「絕世寶劍」,被要求上交,他卻將其磨成菜刀,專家嘆息
    如果文物是個人正當手段所獲得,那麼是不能強令上交的。在重慶一位老農便撿到了一口寶劍被專家要求上交,結果卻被老農磨成了菜刀。 這位重慶老農姓易,家住在重慶市城口縣高觀鎮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中,2010年易老漢已經60歲高齡了。出生在戰爭年代的易老漢,見過很多的風風雨雨,生活過得簡簡單單,一直到晚年生活也沒有起過什麼波瀾,直到撿到這口寶劍。
  • 他撿一寶劍,鑑定後被要求上交,他卻將其磨成菜刀,讓專家氣憤
    易老漢也不太在意,只當自己撿了個稀罕東西,拿去玩玩。二、 鑑定「寶劍」當年易老漢撿到寶劍之後,雖然沒有怎麼大肆宣揚,但是左鄰右舍還是看見了易老漢手裡的寶劍。他們見到寶劍,紛紛勸說易老漢,這一看就不是現代的東西,你撿到了寶劍怎麼不拿去鑑定一下呢?說不定就是什麼寶貝,能夠賣出好價錢。
  • 老人山上撿到把青龍寶劍,專家勸其無償上交,他卻直接磨成菜刀
    可能在生活中無意之間撿到了珍貴的歷史文物,卻不知道這一文物背後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很有可能就會千裡馬犁田大材小用給損壞了。2006年,在重慶有一位姓張的老爺爺,每一天都會按時到山上去踩些野菜。某一天,張老漢突然想找一塊陰涼之處休息一會兒,就來到了一處廢棄的木屋。張老漢就想著先在木屋旁邊休息一下,但沒想到坐定之後卻發現木屋裡面有很多堅固的物體。
  • 當初撿到古代寶劍的重慶老人,不識貨把劍拿去打磨,結果如何?
    不過有些古董,是需要上交到國家的,不能通過交易手段隨意購買。而在十年前,有位老人在上山時不經意撿到一把古董寶劍。當初撿到古代寶劍的重慶老人,不識貨把劍拿去打磨,結果如何?2010年,在重慶某個村子裡,易伯伯像往常一樣上山,那天特殊的是,他在山上發現了一把生鏽的古劍,出於好奇,易伯伯將這把寶劍帶回家了。
  • 內蒙古小夥河邊撿到金牌,拒絕上交將其熔成金手鐲,專家氣憤不已
    一些珍貴的文物,除了是在古墓中所發現的之外,還會有一些文物是在人們無意間所撿到的。比如說內蒙古的一位小夥子在河邊釣魚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一塊金牌,隨後經過專家鑑定之後,是一件珍貴的文物,但是小夥子卻將其融成了金手鐲,這一行為不僅讓專家感到非常的生氣,而且直接將文物給徹底的損壞。
  • 農民撿到三塊石頭,被鑑定為鑽石,專家要求上交,老農:10萬拿走
    為了驗證猜想,劉老漢將最大的一塊石頭郵寄到市裡的地質勘探公司,請專家幫忙鑑定。一個星期後,專家回信告訴劉老漢這顆石頭的確是鑽石,而且是極少見的高純度淨水鑽。目前在省內還沒有發現過這種鑽石,建議劉老漢將鑽石上交進行研究。
  • 老漢500萬賣掉祖傳寶刀,專家很失望,老漢:你們沒有資格管我
    在這樣的需求背景之下,寶刀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其款式更是五花八門,材質也讓人們挑花了眼,不過這畢竟是用來防身的武器,古人自然要挑選一個質量上乘的劍。但與質量匹配的自然就是這把劍的價格,所以很多寶劍雖然質量很好,卻因為它的價格而使人望而卻步。
  • 農民撿到遼國金牌,專家上門勸其上交,他卻熔成金手鐲,令人嘆息
    1998年,在內蒙古赤峰便有個姓陳的農民,在村裡的小河摸魚的的時候,被淤泥裡的東西硌了一下,覺得好奇便取了出來,原來是撿到了一個牌子,洗乾淨後一看,竟是塊金子做的方牌,陳某相當的開心。在這個方牌上,還有很多看不懂的文字,但是陳某並不在意,他只在乎那是不是金子。
  • 1977年,那個撿到價值10億鑽石無償上交國家的女孩,得了什麼獎勵?
    拾金不昧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撿到幾十、幾百塊錢,上交了倒是無所謂,但若是撿到了幾十萬或者幾百萬呢?有幾個人能內心毫無波瀾的做到拾金不昧?但是上世紀70年代,中國就有個叫做魏振芳的姑娘,她撿到價值10億的鑽石後,轉身就將其上交國家了,讓人佩服不已。
  • 乾隆七世孫戴上億玉扳指,專家讓其上交,他回6字讓專家無話可說
    曾經,專家在一位乾隆後裔的手中發現了一枚扳指,並且勸其上交,乾隆後裔說了六個字讓專家說不出話了。這位乾隆後裔名叫愛新覺羅·恆紹,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末,是乾隆的七世孫。雖然是古代皇帝身份高貴,但是隨著清朝滅亡後,乾隆的後裔也成為了普通人。
  • 重慶老農曾挖出清朝寶劍,卻改成家用菜刀,被專家帶走收藏
    上世紀90年代,重慶高觀鎮有一位樸實的老農,在有一日裡他正如同往常一樣去到自家的農田勞作,不曾想卻有意外的狀況發生,當時他正揮起鋤頭翻土,而一砸下去卻好像是碰在硬物上,震得他虎口生疼,起初只以為是砸到地裡的大石頭上,但就在它想要把這塊石頭挖出來扔掉時,卻突然發現自己挖出來的竟是一把全身裹滿汙泥的長劍
  • 農民撿到金牌,鑑定時拒絕上交,後熔成手鐲讓專家氣急敗壞!
    農民撿到金牌,鑑定時拒絕上交,後熔成手鐲讓專家氣急敗壞!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古至今歷經了五千年的風雨洗禮,再加上先祖們聰明的才智和勤勞的雙手,才打造了現今如此璀璨的文明。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將這塊金屬物品掏了出來,瞬間張某的眼睛就被這塊金牌給晃瞎了。之後,張某仔細地看了看手中的金牌,發現上面還刻著幾行自己完全看不懂的古文字。雖說自己學歷不高,但見過一點市面的自己認為這就是古代的文物。於是張某顧不上摸魚蝦,直接揣著撿到的金牌跑回了家。
  • 男子撿到遼國金牌,專家鑑定後建議上交,他卻融成金手鐲氣壞專家
    然而在內蒙的一個男子卻在意外得到珍貴文物後,將其鍛造為了金鐲子,實在讓人扼腕嘆息。這個內蒙男子名叫高峰,他手中的文物是一塊遼國的金牌,但這並不是他家中祖傳或是買來的,而是他在某日釣魚時無意間在河中釣上來的。想來這塊金牌在千年前意外遺失後,不知沉寂了多少春秋,才在如今漂流到河道中被人撿到,如果古物有靈,大概也會感嘆一句與之有緣。
  • 奇葩老漢把菜刀綁腿上 扮「瘸子」逃避安檢
    奇葩老漢把菜刀綁腿上 扮「瘸子」逃避安檢 2014-11-04來源:瀟湘晨報 11月3日,湖南懷化靖州就有一老漢將菜刀綁在腿上,還扮「瘸子」逃避安檢。   安檢從嚴,管制刀具等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是禁止帶上火車的。但總有人捨不得落下自己的愛刀,非要帶上火車,用盡各種奇葩手段。
  • 老漢用酒換來一塊布,放灶臺擋灰十餘年,專家:這是稀世珍寶
    他們正式面向社會,徵集具有歷史價值的古文物,一時間不少人都踴躍地拿出了自己家中的寶物,期望能夠被鑑定為奇珍異寶。當然,這項活動的開展,也是為了讓那些流失的古文物再次回到國家的手中。得知國家在徵集古文物,李老漢第一個聯絡了工作人員,三位研究珍寶的專家被李老漢帶來了自己的家中。
  • 老漢無意中撿到一堆破布,被兒子20元賣掉買酒喝,如今估值4個億
    在故宮院內的重華宮東側,有一漱芳齋,為明成祖朱棣所建,在乾隆皇帝在位時,曾將漱芳齋設為讀書之地,後來乾隆又將其設為休息和娛樂之所。到了1950年9月,漱芳齋中的古戲臺已經年久失修,裡面雜草叢生,破爛不堪,成為了故宮被忽視的一個角落。
  • 保潔撿到一克拉鑽戒上交反被罰款
    近日,高鐵保潔員甘女士,在打掃車廂時撿到一克拉鑽戒,上交後,卻被罰款500元,理由是:上交不及時。但是甘女士撿到鑽戒到上交才16分鐘。連警察都認定為及時上交,為甘女士求情,公司依舊要罰。不要說16分鐘,哪怕第二天上交都是拾金不昧。2、公司和甘女士之間應當屬於勞動法律關係,雙方的關係應當受到勞動合同的約束。公司能否對勞動者進行罰款?根據《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 安律說法|保潔撿到一克拉鑽戒上交反被罰款
    湖南長沙,剛入職2個月的高鐵保潔員甘女士,在打掃車廂時撿到一枚一克拉的鑽戒,上交後,卻被公司罰了500元,理由是:上交不及時!甘女士納悶,從撿到鑽戒到上交一共才用了16分鐘,連警察都認為是及時上交,怎麼就被處罰了呢?
  • 陝西男孩撿到皇后玉璽,上交後獲獎20元,45年後專家為何找上門
    57年前,一首名叫《一分錢》的兒歌傳遍了全國,裡面高唱道:「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這句看似簡單的歌詞,實則在潛移默化告訴孩子們,做人要拾金不昧,撿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要上交國家,時至今日,《一分錢》都還在被傳唱
  • 福建老農耕地時挖出把「勺子」,專家看後讓其上交,老農:憑啥?
    由於老農沒有讀過什麼書,沒有文化,所以他根本不知道這件勺子狀的物品到底是什麼。當時的人們都有一個習慣,他們認為,自己撿到的東西就應該歸自己所有,對此老農也不例外。搞不清勺子狀物品究竟是什麼的老農,就把勺子帶回了家,當作家中的水舀子來使用。沒過多久當地文物局派遣文物專家,下鄉做文物調研徵集工作,專家們來到的村子,正好是老農生活的周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