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本市多家百貨商場、大型超市、家居賣場接連遭遇經營困難甚至關店,曾經引以為榮的「大賣場」模式不斷遭遇「寒流」。這也是國內商業轉型的一個縮影,成本上漲稀釋了利潤是「內憂」、電商衝擊則是「外患」。
進入「臘月」本應是百貨業的銷售旺季,但在上周末,一紙「閉店公告」卻讓很多忠實的顧客「一聲嘆息」,曾經的商業地標、近10歲的遠東百貨,以「即將停止營業」的悲情方式迎接春節。
記者梳理發現,一個月前進入天津近10年的易買得關店,近幾年本市多家百貨商場、大型超市、家居賣場接連遭遇經營困難甚至關店,曾經引以為榮的「大賣場」模式不斷遭遇「寒流」。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以上案例並非天津特有,而是國內商業轉型的一個縮影;成本上漲稀釋了利潤是「內憂」、電商衝擊則是「外患」;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顧客有時候「來不及說再見」;而對於未來,企業規劃發展戰略還需「順勢而為、謀定後動」。
閉店前夕現場冷清
上周六天氣晴好,但在東馬路商圈一則醒目的「敬告顧客」引來了不少人圍觀,進入天津近10年的遠東百貨發布公告稱將於今年3月1日正式停業。對於停業原因,公告表示,「我們一直面臨商場所屬銅鑼灣廣場其餘商業未能正常開業經營等種種困難,現與房東租約被提前終止。」
記者走進商場看到,顧客寥寥無幾,很多品牌已經撤櫃,貨架空空蕩蕩,只留下孤零零的櫃檯「回憶」著曾經的紅火;商場內不少品牌正在「甩貨」,部分商品低至1折,即便如此依然沒有人氣。
那麼,消費者最關心的是相關後續服務如何處理?對此,商場工作人員介紹說,遠東百貨將於3月1日至5月31日期間,為消費者提供退換貨及售後服務;並進行積分兌換,以及預付卡退卡等相關事宜。
傳統業態屢遇「滑鐵盧」
資料顯示,遠東百貨開業於2006年5月,隸屬臺灣遠東集團,營業面積達5.7萬平方米,給消費者的印象是定位高端、硬體高檔,曾經是天津高端消費的代表,一度風光無限。如今,遠東百貨淪落至此,讓不少消費者嘆惋。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遠東百貨的落幕在消費者看來只是驚嘆號,但是對行業而言,也許只是一個逗號,但絕不會是句號。記者梳理發現,天津商場、美美百貨、伊都錦商廈、大榮超市、卜蜂蓮花、樂購超市、易買得、家得寶……這些曾被消費者叫得響的商場或賣場,如今已經悄然退出歷史舞臺,甚至很多消費者連名字都記不清了。
「2015年,百貨業的冬天非常難熬!」大中華購物中心聯盟副秘書長張君表示,從大環境來說,百貨業在今年將面臨整體性的困境,主要是受到大型商業綜合體的強烈衝擊;遠東百貨的關店對行業而言是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個案,定位不準,競爭力不強,百貨業態已經落後於更新穎的購物中心模式。
記者的所見所聞也印證了上述觀點,與遠東百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路之隔的樂天百貨同樣定位高端,但客流可觀,地下停車場入口處,五六輛車排著隊等候駛入。
「新陳代謝」不可避免
張君認為,市場化的大潮,讓「大賣場」取代了各自為戰的「小零售」。如今,新賣場卻又取代了「老態龍鍾」的舊賣場,如此「新陳代謝」本屬於市場規律也就不可避免,遠東百貨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死掉」的商場或超市。但究其根源,受到擴張過快、電商快速發展、消費疲軟等因素疊加影響,傳統百貨商場和超市目前都在經受著嚴峻考驗。
「應該看到,以百貨和超市為代表的大賣場模式整合持續深化。」東方證券商貿行業資深分析師郭洋表示,傳統商貿的業態面對電商分流和費用壓力也難有明顯起色,增速早已放緩;再加上規定禁令等對中高端消費品的衝擊,租金人工等費用的快速上升,造成大賣場模式的背負的壓力更大;未來,在模式和業態上有創新、充分考慮顧客體驗的商業模式才能屹立不倒。
(來源:天津日報 作者:李家宇 馬曉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