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雖然喜歡喝酒,但不怎麼玩收藏,所以對茅臺酒瓶的了解並沒有那麼深。今天,我們就聊聊普通茅臺酒瓶那些冷知識,看看有沒有觸及到你的知識盲區?
1.材質:乳白色玻璃瓶
酒瓶不僅僅是盛酒的容器,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工業發展信息。茅臺酒瓶發展革新的過程,也間接反映了中國製造業技術升級迭代的過程。
中國是陶瓷文明古國,茅臺一開始使用的也是土陶瓶。建國初期,中國的製造業基礎仍然十分薄弱,在世界製造業中所佔的比例僅為2.3%,現代化工業則近乎於無,茅臺鎮的酒瓶製造工藝更是相當落後。
20世紀50年代初期,茅臺酒廠剛成立時,使用的土陶瓶大致有兩種,一種為葫蘆形,形似酒罈;另一種為兩節或三節的圓柱形。
土陶瓶制坯時無法一次成型,而是分成上段、中段、下段分別制坯,互相連接到一起的。這種酒瓶雖然透氣好,有利於酒液的「陳化」,但是表面粗礪,能看出銜接痕跡,而且容易發生酒液滲漏的情況。
很長一段時間裡,茅臺酒廠都在不斷探索、改進酒瓶。50年代末,外銷茅臺酒開始使用外觀精美的白瓷瓶。它是用1300度高溫燒成的,穩定性強、抗氧化、耐腐蝕,適宜長期存放酒液。不過,白瓷瓶製造成本高,所以當時的內銷茅臺酒仍然使用土陶瓶。
60年代初期,是中國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時期,工業現代化的觀念深入人心,機械生產的水平和效率也都較50年代突飛猛進。1966年,經過技術攻關,乳白色玻璃酒瓶誕生了。
乳白色玻璃酒瓶擁有白瓷酒瓶的所有優點:透氣、避光、不易滲漏、造型美觀,而且造價低,適合推廣使用。
最早為茅臺酒廠生產乳白色玻璃酒瓶的是貴州清鎮玻璃廠,後來又有很多廠家成為供應商。至此,普通茅臺酒的瓶型基本穩定下來了。現在,很多其他品牌的醬香酒也都在使用這種瓶型。
茅臺酒酒瓶從土陶瓶、白瓷瓶到玻璃瓶,使用脈絡清晰,傳承有序,與中國工業文明的發展歷史相伴相隨。它像一面鏡子,在照亮茅臺文化的同時,也折射出時代的滄桑。
2.瓶底:工藝、符號有講究
作為茅臺酒瓶的一部分,瓶底承載著豐富而重要的歷史信息,但它又很容易被忽視。結合不同年代瓶底的特徵,能為鑑定茅臺酒真偽提供有益的幫助。
我們今天主要講的是乳白色玻璃瓶。60年代乳玻瓶的瓶底光潔度高,表面如鏡。瓶底足圈中間有鑄瓶時模具留下的鑄瓶線,此線將足圈劃分為內外二個圓,內圈窄,外圈寬。此時期多數瓶底有數字或記號。
70年代的茅臺酒沿用了白色玻璃瓶包裝,瓶體敦實厚重,線條粗獷,比例協調。瓶底足圈的外圈能看到兩道對稱的短線,這是造假者難以仿製的工藝之一。70年代乳玻瓶的瓶底有帶數字和不帶數字兩種。
80年代初,在改革春風的影響下,玻璃瓶製造者的藝術激情開始復甦,酒瓶的美觀度和品質有了明顯提高。此時的乳玻瓶瓶體光潔度明顯提高,胎質溫潤,若玻若瓷。瓶底細膩光滑,鑄瓶線內側的圈在80年代初變寬。到了80年代末,鑄瓶線內側的圈又變窄,而且鑄瓶線很細,微不可見。
進入90年代,中國飲料行業出現了強勁發展勢頭,生產玻璃酒瓶的廠家也多了起來。廠家在自己生產的瓶底作了記號,於是出現了「清玻」「美工」「景玻」「MB」「HB」等字樣。
1995年以後,茅臺酒瓶底統一變為「五星式」,即瓶底中間為相似茅臺五星商標,外圈配以「中國貴州茅臺酒廠製造」的英文字母,圈的最外側保留了「MB」「HB」以及「口」型和三角符號等廠家代號。
2000年以後的茅臺酒瓶在製作工藝和瓶體美觀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反映在瓶底上,從2001年起,瓶底圖案有所改變及外圈英文字母都有所改變。
3.瓶口:玻璃珠,作用大
喝過茅臺酒的人都知道,茅臺酒瓶口有兩顆玻璃珠,看起來跟我們小時候玩的彈珠沒什麼區別。
「玻璃珠」其實是茅臺酒「防造假」技術之一。當酒瓶豎放或傾斜時,玻璃珠都會緊緊地堵住瓶口,很難直接灌進去任何液體;而把玻璃珠連著瓶口一起取下來,就無法恢復原樣了。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真瓶假酒」的概率。
瓶口的玻璃珠還有別的作用嗎?各位酒友應該都經歷過這樣的尷尬:直接用瓶倒酒,一下子倒出來很多,但是酒杯又太小,酒就灑了出來。
玻璃珠使茅臺酒瓶口的口徑變小了很多,能夠間接地控制酒液倒出量。提醒各位酒友,開瓶後千萬不要為了倒酒痛快而取出玻璃球,一來可能會破壞瓶口,使酒瓶失去收藏價值,二來倒酒時反而容易灑漏。
瓶口的玻璃珠還能鎖住酒香。醬香型白酒「醒」一下能減緩衝鼻感,口感更加綿柔,醬香味也更加突出。但是控制不好時間的話,醒酒時間太長會讓酒香散發掉,影響酒的口感和風味。
茅臺酒瓶口的玻璃珠雖然堵住了瓶口,但也有一定的縫隙,能起到醒酒的效果。
大家可能都在街邊見過回收茅臺酒瓶的場景。不過,我們在這裡提醒大家,茅臺酒廠並沒有回收過酒瓶。
每一個被回收的酒瓶可能一轉身就被不法商販裝滿假酒,又回到了市場上。所以,喝完的茅臺酒瓶要麼自己收藏起來,要麼銷毀,千萬不要賣給街邊回收酒瓶的人,成為造假者的「幫手」。
文:北京茅臺文化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