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百度地圖,還是高德地圖,在新廠東路的南面和昌河南路的西側,夾著一大片幾乎沒有任何標誌的空地,那就是當年的景德鎮陶瓷廠,簡稱景陶瓷廠。當我在地圖上一寸一寸地瀏覽和撫摸著這片空地時,心中充滿了感傷。
其實,也不一定非得是景陶瓷廠,換成其他任何一個諸如建國、人民、紅光、東風的瓷廠都可以。只不過,因為我家母親在景陶瓷廠上班,所以,我會更熟悉以及更有感情一些罷了。
當然,也實地去走過。大門封死了,從旁邊一截斷牆裡繞進去。當年窗明几淨的車間,如今堆滿了垃圾,落滿了灰塵,不時竄出一隻碩大的老鼠來。車間外面,則雜木叢生,青苔橫地,麻雀嘰嘰喳喳地飛起,才飛了幾步,復又停下來,若無其事地繼續覓食。
故地重遊,觸目驚心。那一日,站在景陶瓷廠高大的紅磚廠房中間,我深深地理解了老杜所說的:城春草木深。原來那並不是描繪草長鶯飛的春日之美,而是抒發荒無人煙的無限悲涼啊。
當年的景德鎮,有十大瓷廠之說,後來還建有十大瓷廠博物館。然而,到底是哪十家,卻說法紛紜。所以,所謂十大瓷廠就是個籠統的說法,或者說它還可作更寬泛的理解,它們就是景德鎮大大小小瓷廠的代表啊。就好比蜚名盛聲的珠山八友,其實也並非八人。
景德鎮陶瓷廠不在十大瓷廠之列,因為景陶瓷廠主打的是建築陶瓷。當年,他們生產的「三角」牌釉面磚享譽國內外,出口免檢。據說景陶瓷廠的經典作品是為景德鎮飯店繪製的3平方米的《桂林山水》和為景德鎮市二院繪製的6平方米的《百鳥朝鳳》陶瓷壁畫,不過,我只看過圖片,無緣得見實物。
從前,我並不知道瓷器還有日用瓷、藝術瓷和建築瓷的區別,只知道都是瓷器,都是瓷廠,而且我發現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在瓷廠上班的人。那時候的瓷業工人是非常自豪的,尤其是國營大廠。景陶瓷廠也是國營大廠,不過,它的形成和十大瓷廠好像有些不同。
當年,我曾經很奇怪,從我的家龍缸弄到我的學校鄧家嶺這一段,怎麼到處都是人民瓷廠呢?後來,看到相關的史料,我才明白了:十大瓷廠都是由私營小作坊改造而成的。人民瓷廠則是由兩百多家坯房和16座窯場組合、發展而來。景德鎮沿河設窯,依窯成市,居民裡弄本也是依著坯房、窯房而成的。這也就是我所看到的每個弄堂裡都有人民瓷廠的緣故了。
至於我會有那樣的疑惑,則是因為我所看到的景陶瓷廠不同。景陶瓷廠的正門是工業風格的辦公樓,只要進了那道有三角牌標誌的大鐵門便是廠區了,大路橫平豎直,廠房規格統一,一排一排,整整齊齊,儼然待檢的士兵。
小時候的仰視和平視已見出規整,後來在地圖上看到廠區的全景平面圖時,才更是嚇了一跳,景陶瓷廠居然如此的方方正正啊。方方正正,很顯然,那是從建設之初便有規劃的。同樣被規劃的還有與景陶瓷廠毗鄰的全國唯一的一所陶瓷學校:當年的景德鎮陶瓷學院,如今的景德鎮陶瓷大學。
這裡叫陶陽路,這裡是南河岸邊,這裡有可以上溯到五代時候的民窯遺址群。這裡的特殊意義,不必多言啊。
只是,俱往矣,俱往矣,多少風流,煙消雲散。
創造了當年十大名牌商標之一的景陶瓷廠,於1997年徹底停產。然而,在此之前,還有更慘烈的,那就是十大瓷廠一夜之間集體下崗。窯爐裡的溫度還沒有冷卻,素淨的白坯還曬在架上,設計室的花紙才畫了一半,說說笑笑來上班的工人們,在廠區門口被告知「改制了」。
改制了,對工人們而言,其實就是失業了,集體失業了。這場猝變,對於很多家庭來說,無異於一場滅頂之災。我覺得,正好可以用瓷業生產中的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倒窯」了。
「倒窯」是術語,指出大事故了。倒窯,有時是幾根匣缽倒塌,有時是整窯瓷器全部粘在一起。造成事故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外在的氣候條件,也可能是滿窯時候用了破損的匣缽,還可能窯爐本身的質量以及老化變形等。
我沒有看過倒窯場面,聽人家敘述,那叫一個慘不忍睹。但是,我似乎看過比倒窯更慘烈的,我看過像森林似的面磚柱子整體倒塌。
那是在景陶瓷廠的包裝車間裡,原本碼得像柱子似的面磚,也不知什麼緣故,傾斜、掉落,然後坍塌。有人試圖上前去扶,卻完全失控,根本就扶不了。瓷的柱子一根波及一根,又波及到下一根……瓷器破裂的聲音尖銳而刺耳,夾雜著女人們的各種尖叫聲。驚天動地後,瓷柱的森林變成了碎瓷片的小山,白花花的刺眼。周圍還有人被飛濺的碎瓷片劃傷了手或臉,鮮血淋漓。
空氣中和鼻腔中瀰漫著飛揚的塵土,喧囂,嘈雜,混亂,突然間全無,陷入到一片死寂之中,大人們呆若木雞。我,一個十歲的小孩,夾雜在大人們中間,仿佛一隻小木雞。那個場面太可怕,至今回不了神。
碰碰or呯呯
●謝謝您對本文的閱讀。對於景德鎮的老瓷廠,你可還有記憶?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把你的了解和懷念告訴我呀。
●本文系百家號獨家首發,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謝謝。否則一經發現,將追究抄襲責任。
●文中所用圖片為作者原創,如若使用,請註明作者及出處。謝謝。否則一經發現,將追究抄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