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哈利波特》教會了我人生哲學

2020-12-18 我是珠選手

從到已經有了。

在這期間,《哈利波特》陪伴著我度過了這些年。從爸爸媽媽一開始讀的故事,我用自己的書津津有味地讀到他,然後接觸到他的一系列電影。可以說《哈利波特》是我最長的朋友。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哈利波特》我的老朋友告訴我的人生哲學。

如果喜歡一個人,你必須告訴Ta

在《哈利波特》中,我們都知道赫敏最終與羅恩走到了一起,就電影而言,他們其實很早就愛上了對方,但兩人都不認罪,反而互相折磨。

當一個女孩追羅恩時,赫敏憤怒地抱怨,當她看到羅恩和那個女孩親密相處時,她就坐在地上哭泣;正如那時候和好朋友,哈利已經在他們的腦海中明白,只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羅恩也是一樣,當霍格瓦茨舉行舞會,當赫敏光鮮亮麗出現在人們面前時,他似乎認為她很漂亮;當赫敏和其他男孩跳舞時,他吃醋了,悶悶不樂地坐著,甚至誹謗這個男孩。

表面上看,他們似乎在互相傷害,但一天比一天,他們的心越來越近;在霍格瓦茨大戰到來之後,他們終於明白彼此的心靈。

有人說一個人的另一半是出生時被迫分開的另一半的靈魂,他們將畢生致力於尋找彼此。有時候你遇到一個人,你的心會告訴你「就是這個人了」,此時,你必須跑向他,告訴他。

有時一個人的家,不一定就是他住的地方

在《哈利波特》,哈利小時候失去了父母,長大在他姑媽家。姨媽對他的魔法總是不屑一顧。

霍格瓦茨對哈利有不同的存在,在這裡,他結交了朋友,他接近赫敏和羅恩,在這裡,他遇到了盧平,斯內普,鄧布利……他們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哈利,他們教他技巧,教他如何做人,保護他,愛他。

瓦茨是他真正的家。

對於一個人來說,不是他出生的地方是家,也不是長大哪裡是家。家是我們感到幸福和被愛的地方,這個地方給我們一種歸屬感,讓我們好好生活無論如何。

做一個好的普通人是非常了不起的

說到最喜歡在《哈利波特》中的角色,我將從羅恩開始。

小時候,我崇拜哈利,認為他只是救世主;後來長大,卻越來越嚮往羅恩。

在世界中,羅恩看起來像個普通人,與他自己的好朋友相比,他似乎是印象最差的一個,他沒有哈利那麼有才華,沒有赫敏;他在家裡也是個謙遜的人,他沒有姐姐金妮那麼受歡迎,沒有他哥哥那麼成功,也沒有雙胞胎哥哥那麼聰明和古老。

我還是最喜歡,最羨慕他。

我喜歡他的善良、勇敢和正直;別人好的時候他不嫉妒,別人不壞的時候他也不被貶低,他真的要面對自己的一切,我羨慕他長久而溫暖的友誼和他的家庭

他是這樣的普通,但是這個普通太神奇了。

哈利波特:為什麼赫敏最終嫁給了羅恩

《哈利波特》-斯內普,深愛莉莉的人

《哈利波特》有什麼驚人的設置?

相關焦點

  • 挖挖《哈利波特》這份人生寶藏
    除了當年吸引你愛上魔法世界的難忘記憶,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羅琳想要在故事中講述的那些人生中十分重要的做人道理。韋斯萊一家的快樂生活便是最有說服力的,試問誰看了《哈利波特》不會選擇去韋斯萊家的陋居生活呢?NO.2死亡並不是終點《哈利波特》的故事從開始到結束處處充斥著死亡,且從來就是大大方方,絕不迴避。
  • 這些年,《哈利波特》告訴我的人生哲理
    這期間,是《哈利波特》陪伴我走過的歲月。從最初爸爸媽媽口中念出的故事,到我自己拿著書籍津津有味地閱讀,再到接觸其系列電影。可以說,《哈利波特》是我最最長久的朋友。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那些《哈利波特》這位老朋友告訴我的人生哲理。
  • 胡適:哲學與人生
    前次承貴會邀我演講關於佛學的問題,我因為對於佛學沒有充分的研究,拿淺薄的學識來演講這一類的問題,未免不配;所以現在講「哲學與人生」,希望對於佛學也許可以貢獻點參考。不過我所講的有許多地方和佛家意見不合,佛學會的諸君態度很公開,大約能夠容納我的意見的!
  • 人生的50個關鍵詞,我的哲學聖經
    它,世紀文睿出品的《周國平語錄——人生50個關鍵詞》,不探索任何深奧的話題,沒有晦澀難懂的理論,只是對人生中最普通的50個關鍵詞,承載一種感悟。我看這本《周國平語錄》時,並沒有一口氣讀完它,因為其中包含了太多對人生最真實的觀察和理解。這就如同你與一位智者的交談,即便他滿腹經綸,你也不會希望他一口氣說得太多。
  • 《哲學與人生》:在哲學沉思中安頓我們的人生
    人生在世,總要思考生命的意義,確認生活的價值。人生的根本問題只能訴諸哲學解答,愛智慧的哲學觀念也只能在成己成物、仰望星空的人生探索中凝結。因而,對哲學與人生的思考一直為哲學家所心儀,而如何以哲學的現實性把握從理想走向現實的人生之路,使之越來越通暢、寬廣,成為確認哲學在現代社會能否啟智益世的關鍵。
  • 哲學與人生:一種哲學學說就如一個地方的特色美食
    在父親逝世後不久,尼採年僅2歲的弟弟又夭折了,這使尼採同年就陷於死亡的陰影,並養成了憂鬱、孤獨的個性,他曾說:「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尼採:《強力意志》)在尼採所處的時代,西方以傳統基督教思想為基礎的倫理價值開始崩潰,因而敏感的尼採才發出「上帝死了」的呼聲。
  • 人生的八分哲學
    所謂人生的八分哲學,指的是為人處事行止有度,屈伸合拍。  曾經拜訪過一個「高人」——我眼中的高人,他展示給我的就是「八分哲學」。他說:「如果用十分的力氣算是竭盡全力的話,我只用八分。如果別人竭盡全力能當上處長,那我只當到科長;如果別人竭盡全力能賺到十元錢,那我賺到八元就停止,我永遠要留兩分給自己。
  • 中國人生哲學:日常的生活哲學!
    中國傳統文化各思想體系,基本上都是關於生存和生活的人生哲學。比如:講究陰陽平衡的周易思想,追求人生積極進取的儒學,有追求個性自由的道學,追求心靈慰藉的佛學,追求知行合一的心學。2.儒釋道的人生哲學:儒講仁義「仁」作為儒家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儒家以「仁」為核心,義為準則,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
  • 經典電影《哈利波特》:再次重溫,帶給我的三點思考
    一,讓人嚮往的魔法世界記錄著我們美好的童年對我來說《哈利波特》是最令我嚮往的魔法世界,不僅僅是因為裡面有著神奇的魔法,更是因為它記錄了我們的童年,每次重溫《哈利波特》我們都能感受到童年的快樂。記得第一次看《哈利波特》還是上小學時,那時父親帶著我去逛街,我們走進一家錄像店,我一眼看到《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當時就想讓父親買了下來,但需要2元大洋,對當時來說還是非常貴的,父親禁不住我的哭鬧,最終還是買了下來,不過非常可惜,光碟是壞的,中間被劃了一道,只能看到哈利披著隱形鬥篷在圖書館尋找東西,之後的故事就沒法看了 ,完整看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還是兩年後。
  • Je ne sais quoi:法國人教會我的穿衣哲學
    周末,重溫了我喜歡的法國導演候麥的很多老片。候麥的電影總是很能讓人產生共鳴,尤其是電影中展露的法式情懷。當年我看這部電影,就被戲中男主角的穿著吸引,那種舒適的秋冬感覺,高領針織衫,顏色單一,卻透露一份灑脫與慵懶的生活質感。
  • 論人生的八分哲學
    陳玉榮最近讀《幸福在當下》,其中有一小節講的是「人生的八分哲學」。所謂人生的八分哲學,指的是為人處事行止有度,屈伸合拍。筆者曾經拜訪過一個「高人」,他說在他眼中的高人所展示的只有八分哲學。他說:「如果用十分的力氣算是竭盡全力的話,我只用八分。如果別人竭盡全力能當上處長,那我只當到科長;如果別人竭盡全力能賺到十元錢,那我賺到八元就停止,我永遠要留兩分給自己。
  • 【人文化成】馮友蘭:哲學與人生
    哲學家中有以哲學即是批評人生者,美國哲學家羅耶斯(J.Royce)說:哲學,在其字之根本意義,不是僭妄的努力,欲以超人的灼見,或非常的技能,解釋世界之秘密。哲學之根源及價值,在批評的反省人之所為;人之所為是人生;對於人生之有組織的、徹底的批評,即是哲學(見羅耶斯《近代哲學之精神》一至二頁)。此以哲學為人生批評。
  • 「盡末了所毀滅的仇敵,就是死」——寫在《哈利波特》20周年(王星然)
    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5個原因:1.根據巴拿研究(Barna Research)的調查報告,教會裡的青少年近八成都看過讀過,而他們當中只有4%所屬的教會有過與此相關的討論及教導。2.作者J. K. Rowling 清楚表明,基督信仰是她寫《哈利波特》的主要靈感來源之一。身為基督徒,您不好奇嗎?
  • 人生哲學,斷舍離
    作者山下英子是一名雜物管理師,她從多年收拾家居的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一套理論,並上升到行為哲學的高度。這一套理論也適合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那麼,什麼是斷舍離呢?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裡到處泛濫的破爛。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 哈利波特:萊姆斯盧平厚重的人生經歷,可以寫一本書(下)
    是哈利三年級的黑魔法防禦術老師,教會哈利使用守護神魔咒,鳳凰社成員。在他的好友中被稱為月亮臉(Moony)。盧平是個從容幹練、和善、能幹、特別聰明的巫師。盧平在霍格沃茨上學的時候是個調皮淘氣的孩子,即使他是掠奪者中最沉靜的一個。作為鳳凰社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盧平無疑很有能力。他也很忠誠、勤奮、很有自我犧牲的精神,但他很謙虛。他的人生中有哪些值得講述的人生經歷呢?
  • 酒精哲學|哈利波特、冬青木、鳳凰羽毛與葡萄酒
    ✨不知不覺,哈利波特問世已經21年了。在1997年jk羅琳發表了第一部作品《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構建了一個奇妙而令人嚮往的魔法國度。時至今日,大概不少人偷偷幻想貓頭鷹帶來霍格沃茨的入學信,能去那個魔法世界。
  • 時間,教會了我……
    人生如白駒過隙,在時間的流逝中,我們一邊成長,一邊感悟。感悟時間不語,卻教會了我們很多東西。01時間,教會我:身體健康,就是最大的本錢。唯有不拿健康做人生的豪賭,才會是最後的贏家,好好愛護自己的身體,才是對生命最好的交代。02時間,教會我:不要過分依賴他人,求人不如求己。
  •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重映,那個大難不死的男孩回來了
    對於沒有看過哈利波特的人來說,大概覺得影迷們如此激動和興奮,實屬不解,但對於喜歡魔法世界的人來說,《哈利波特》重映,簡直就是有生之年最大的幸運。如果你要問為什麼影迷們如此喜歡《哈利波特》系列?作為一個死忠粉,我想大概除了那個魔法世界令人嚮往之外,更多的原因,是因為作者J·K·羅琳在小說中賦予了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愛與勇氣,友誼和成長,失去和死亡。
  • 走出哲學的象牙塔
    這個傳統也是對人生的一個追尋,目的在刻苦己身,盼望能從其中得到心靈的平靜。最後我吃到一個地步,看到飯菜就害怕。家裡燒香膜拜的氣氛非常濃厚,父親在我十一歲那年,把我獻給菩薩,但我並沒有獲得安全感,反而時時感到黑暗與死亡的恐懼。面對一尊尊木訥無言的菩薩,我不禁自問:「這會是神麼?」我想到人類靈魂的問題:人是一死百了,如燈熄滅?還是靈魂不滅,進入另一個領域?我想到人生的意義何在?人生價值的追尋在那裡?
  • 《哈利波特》:喚起每個人心中的魔法夢
    常常聽到一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其實在書裡這些都是沒有的,有的只是有趣的靈魂和作家的一生,一本好書的出現往往傾盡了作家的一生心血,當你在讀一本書時,就好像你正在和一個作家對話,了解這位作家的故事,今天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J.K羅琳的作品《哈利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