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厥陰心包經 曲澤 | 每日一穴

2021-03-04 北京針聯臨床醫案

曲 澤

手厥陰心包經 之 三


曲即彎曲,澤即沼澤,經氣流注至此,入曲肘淺凹處,猶如水進沼澤,故名曲澤。

手厥陰心包經的合穴,五行屬水。

【取  穴】

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解  剖】

在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當肱動、靜脈處;布有正中神經的本幹。

【穴  性】清心洩火,調理腸胃。

【主  治】

心痛,善驚,心悸,胃疼,嘔吐,轉筋,熱病,煩躁,肘臂痛,上肢顫動,咳嗽。

【配  穴】

配大陵,清心安神,治心悸。

配章門、大陵,治驚悸。

配大陵、心俞、厥陰俞,治心悸、心痛。

配內關、大陵,治心胸痛。

配委中刺絡放血,治急性腹瀉。

配內關、中脘,調理腸胃,治嘔吐,胃痛。

配委中、曲池,清心洩熱,治中暑。

配神門、魚際,治嘔血。

配少商、尺澤、曲池,治肘臂攣急、肩臂痛。

【刺灸法】

1. 直刺0.8-1寸,局部有沉脹感,可向中指放射。或用三稜針刺絡放血。

注意:曲澤針刺時須避開肱動脈和肱靜脈,以防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刺絡放血者除外。

2.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15分鐘。

典籍摘要

《針灸甲乙經》:心憺憺然善驚,身熱,煩心,口乾,手清,逆氣,嘔血,時瘛,善搖頭。顏青汗出不過肩,傷寒溫病,曲澤主之。心痛,卒咳逆,曲澤主之,出血則已。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曲澤……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口乾逆氣,嘔血,風疹,臂肘手腕善動搖。

《針灸大成》:嘔血,曲澤、神門、魚際。

《百症賦》: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

出  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

如果您想和更多的中醫同路人一起討論學習,共同進步,歡迎加入針灸醫案群。加群步驟:

1. 掃描(長按)下方群主微信號二維碼,加群主為好友。

2. 發送信息「入群學習」給群主。

3. 等群主發給你入群邀請,加入群。


中醫臨床技術學習交流平臺 

微信號:zljxjp

一個堅持分享中醫臨床醫案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手厥陰心包經 郄門 | 每日一穴
    郄 門手厥陰心包經 之 四郄通隙,
  • 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圖
    手厥陰心包經穴,歸屬手厥陰心包經的腧穴,共九個穴位。以下詳解足陽明胃經穴位圖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 【十四經絡】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圖
    合作開班,諮詢電話/微信:18141925185導讀:手厥陰心包經穴,歸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的腧穴,共九個穴位。以下詳解足陽明胃經穴位圖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手厥陰心包經穴,歸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的腧穴。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鑑》等書載述,手厥陰心包經所屬穴計有:天池穴、天泉穴、曲澤穴、郄門穴、間使穴、內關穴、大陵穴、勞宮穴、中衝穴。共九穴。
  • 手厥陰心包經
    日常生活中,每天晚上沒事兒的時,就可以拍心包經,特別是患有失眠症的人,這樣做既是養生保健,還是消除失眠的好方法。涉及心包經還會有一個問題,有的人手心老出汗,這相當於心包經不收斂,因為人的心包為厥陰經,是主收的,不收斂就會手心出汗。常有人只要一緊張就愛拼命地搓手,這種下意識動作其實也是一種自救,一種自我的幫助,搓手心就是在刺激心包經。那麼什麼叫「天」呢?
  • 【手厥陰心包經】經絡穴位圖講解
    養生調理 專業技術 學習交流 的最佳平臺導讀:手厥陰心包經穴,歸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的腧穴,共九個穴位。    手厥陰心包經穴,歸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的腧穴。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鑑》等書載述,手厥陰心包經所屬穴計有:天池穴、天泉穴、曲澤穴、郄門穴、間使穴、內關穴、大陵穴、勞宮穴、中衝穴。共九穴。
  • 每日一穴之 郄門
    郄門穴的名詞解釋郄門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厥陰心包經。手厥陰之郄穴。穴位含義為,心包經的體表經水由此回流體內經脈。該穴名意指心包經的體表經水由此回流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曲澤穴傳來的溫熱經水,行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包經的體內經脈,故名郄門。心包經郄穴:理同郄門名解。
  • 手厥陰心包經中衝穴準確位置,中衝穴作用和好處
    帝裔康穴位精解:手厥陰心包經穴。中衝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體內心包經的高熱之氣由此衝出體表,氣血物質為高熱水氣,急速散熱降溫而行於天之中下部。 中衝:中,與外相對,指中衝穴內物質來自體內心包經。衝,衝射之狀也。該穴意指體內心包經的高熱之氣由此衝出體表。本穴物質為體內心包經的高熱之氣,在由體內外出體表時是衝射之狀,故名。
  • 郄門穴:屬手厥陰心包經;主治:心痛、心悸、嘔血、胸脅痛、前臂痛、腋腫、疔瘡、癲癇等;
    【穴名解說】【郄門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
  • 郄門穴:心動過速的速效穴
    郄門,屬手厥陰心包經。郄,孔隙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郄門名意指心包經的體表經水由此回流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曲澤穴傳來的溫熱經水,行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包經的體內經脈,故名。穴位位置:郄門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手厥陰心包經的郄穴。
  • 經穴
    十四經上的任何一個穴位都可以叫做經穴。  ②五輸穴之一。《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行為經。」意為脈氣至此,猶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經過,故名。經穴多分布在腕、踝關節附近及臂、脛部.至清時的《針灸逢源》,已載正中單穴52,兩側雙穴309,合計總穴名為361。分別為:督脈28,任脈24;手太陰肺經11,手厥陰心包經9,手少陰心經9;手陽明大腸經20,手少陽三焦經23,手太陽小腸經19;足陽明胃經45,足少陽膽經44,足太陽膀胱經67;足太陰脾經21,足厥陰肝經14,足少陰腎經27。
  • 每日一穴之 間使
    間使穴的名詞解釋間使穴,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手厥陰心包經。經(金)穴:五輸穴之經穴,五行屬金。心包經經水在此蒸發涼性水氣。該穴名意指心包經經水在此蒸發涼性水氣。本穴物質為郄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行至本穴後,經水逐步降溫,生發出心火所克的肺金特性的涼性水氣,如被它物間接的指使一般,故名。鬼路:鬼,與天相對,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經水。路,通行的道路。鬼路名意指心包經的經水由本穴流行通過。本穴物質為郄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在本穴只是流行通過,故名鬼路。
  • 每日一穴丨勞宮穴:散熱燥溼
    勞宮穴出《靈樞·本輸》。別名五裡、掌中、鬼路。屬手厥陰心包經。「勞」,勞作也;「宮」,宮殿。本穴物質為中衝穴傳來的高溫乾燥之氣,行至本穴後,此高溫之氣傳熱於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溼亦隨之氣化,穴內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氣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溼,如人之勞作付出一般,故名。
  • 回看心包經的主要穴位,開啟三焦經的第一穴,關衝穴,治頭面疾患
    心包經的穴位我們講了一段時間了,今天就來回顧一下。並開始學習手少陽三焦經。心包經的穴位我們講了六個,分別是中衝,勞宮,大陵,內關,間使,曲澤。中衝是心包經的井穴,溝通厥陰心包經與少陽膽經,針刺它可以調通陰陽,急救催醒,治療昏迷、中暑等。具體可以看此文:《
  • 心包經——內關穴
    內關穴(心包經) nèi ɡuān別名:陰維穴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或從近手腕之橫皺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1)內關。內,內部也。關,關卡也。內關名意指心包經的體表經水由此注入體內。
  • (每日一穴)府舍穴:疝氣,腹痛.
    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 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本經脈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 十二經穴氣血流註解
    從肺系橫出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端。其支者,從腕後列缺穴,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交手陽明也。多氣少血,寅時注此。  脈起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胻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氣,巳時氣血注此。
  • 每日一穴:外關
    外關為經穴名(Wàiguān TE5)。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屬手少陽三焦經。外關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
  • 每日一穴 | 羶中穴
    《甲乙經》云:「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中,任脈氣所發,仰而取之」。此說歷代針灸典籍基本仿之。當今人們在臨床中結合男女解剖結構,使該穴的定位取穴更加準確而實用。其定位法為: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取穴:仰臥,男子於胸骨中線兩乳頭連線之交點處定取;女子則於胸骨中線平第4肋間隙處定取。
  • 靈龜八法開穴配合喉蛾九穴擠痧
    【穴解】    本穴歸於手太陰肺經,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任脈,具有宣肺利氣、止咳平喘之功,主治咳嗽、氣喘等。    本穴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可通調與之相表裡的手陽明大腸經的脈氣,具有清熱散風、通絡止痛之功,主治項強、偏正頭痛、牙痛、咽喉腫痛等。如《四總穴歌》:頭項尋列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