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苦,生活更苦。/ unsplash
對社畜來說,賣命博生活已經「太南」。如果還要喝著外表光鮮、實則難以下咽的咖啡去搏命,那就真是「南上加南」了。
對於現代人,尤其年輕人而言,喝咖啡已經是一種時尚,雖然大多是被「逼」出來的。一邊是在別人面前裝作精緻的社交需求,另一邊是賣命工作被迫續命的工作壓力。
中國人愛喝咖啡,多數都是被「逼」的
咖啡正成為資本巨頭的寵兒,如今連中石化都來做咖啡了。
有網友調侃「以後去加油,就能喝到同標號的咖啡了!」也有網友似乎感到失落,「自己想喝0#柴油口味,沒想到不供應」。
其實對於中國這個茶文化源遠流長的國家來說,喝咖啡的歷史很短。從廣州十三行的第一縷咖啡香,到如今咖啡店遍地開花,只有不到200年的時間。
中國人對咖啡的認知,也由清末《廣東通志》中「番鬼」的「黑酒」,變為民國《空谷蘭》中的洋派與摩登,再到20世紀80年代「滴滴香濃,意猶未盡」……
一部中國咖啡史,就是中國近代生活變遷的縮影。
而對於現代人,尤其年輕人而言,喝咖啡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雖然其中有些是被「逼」出來的——一邊是在別人面前裝作精緻的社交需求,另一邊是賣命工作被迫續命的工作壓力。
一杯咖啡,飽含了中國人的無奈與不服。
一邊圖精緻,一邊為續命
咖啡是世界第一大飲料,而中國的第一大飲料卻是茶。這一地域錯位,讓咖啡在中國的普及一度十分艱難。
「滴滴香濃,意猶未盡」,也是我們的青春記憶,圖/unsplash
在上世紀80年代初,麥斯威爾用速溶咖啡敲開了中國的大門,「滴滴香濃意猶未盡」在當時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一句廣告語。
真正火起來的,卻是速溶咖啡界的後起之秀雀巢。但是,「味道好極了」短短五個字的背後,卻是中國人最青澀的啟蒙。
記得上高中的時候,下午的課上時常飄來速溶咖啡的香味。我偶爾還會跟同桌借一袋嘗嘗,那個苦味真的不亞於我喝過的中藥,我至今記憶猶新。
在速溶時代,人們喝咖啡主要就是為了提神。但現在不同了,很多時候都是圖個精緻。
時至今日,速溶咖啡仍佔據著中國咖啡市場大多數的份額,但咖啡豆次品率高、植脂末、添加劑的問題讓速溶背上了不健康的名聲。
尤其對於白領上班族而言,就是再對生活低頭,底線也得是掛耳咖啡。
當把掛耳包撕開架在100來塊錢的杯子上,倒上咖啡粉,用熱水衝煮的時候,看著水一滴一滴地滴漏下去,時間緩慢而充實地滑過,格調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揚起來了。
媒體報導視障人士製作的手衝咖啡。/ 微博
如果會做手衝咖啡,會更有一種講究和體面。就像泡功夫茶一樣儀式感十足,還比泡茶少許多的「老幹部」觀感。
一個手搖磨豆機、一把手衝壺、一個濾杯、搭配若干濾紙,若想精準把控配方,還可搭配一個小的電子秤。選豆擔心踩坑,星巴克足矣。
總投入不足千元就可以體驗咖啡師般的精緻生活,這樣的性價比,何樂而不為?
周末的時候不想宅在家裡無聊度過,許多人都會找一間咖啡館,掏出用了幾年的蘋果筆記本,擱在一旁看看書。不用想高昂的房價和卑微的工資,一切都在咖啡的香味中顯得格外愜意。
我有咖啡,你有故事嗎,圖/pexels
有時不少人也會選擇眾籌咖啡館來排遣孤獨。我大學時期曾在陌陌上加入過一個眾籌咖啡館。這家咖啡館深藏民居之中,卻聚集了一群有趣的人。
閒散的下午,手捧一杯現磨咖啡,分享一部電影,十幾個人交換心語和故事,碰撞在曼妙的音樂聲中……如果時光能停在那樣香氣氤氳的一刻,有多好。
愜意的時間總是短暫的,更多的時間我們還是要奉獻給工作。
所以,一個公司有沒有咖啡機,成為越來越多求職者心目中重要的福利項目。如果再有個吧檯,那麼就算為這個公司賣命加班,好像也值了。
加班幾乎是每個中國人無法擺脫的宿命,更可悲的是,並不是每個公司都有咖啡機。
於是,平價的便利店咖啡成為了許多上班族的首選,喝這些咖啡就不管它健不健康了。口感過得去,主要是能提神,就基本及格了。
早上一杯收穫滿滿的朝氣,中午一杯緩解午休而不得的疲憊,晚上一杯迎戰加班到深夜的苦澀……一杯咖啡,喝下的全都是中國人對生活壓力的不屈服。
一部中國咖啡史
就是一部中國近代史
「咖啡」一詞最早出現在林則徐《四洲志》中。但不是誰都像林則徐一樣「開眼看世界」。當時還有許多人不知道咖啡是什麼。
當時廣東的地方志《廣東通志》中這樣描述咖啡:「外洋有葡萄酒……又有黑酒,番鬼飯後飲之,雲此酒可消食也」。這裡的「黑酒」就是咖啡。
直到同治年間才有中國人開始喝咖啡,只是那時咖啡的翻譯並不統一,有的翻譯還比較搞笑,比如「磕肥」。
在美國傳教士高丕第夫人《造洋飯書》中寫道:「猛火烘磕肥,勤鏟動,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熱加奶油一點,裝於有蓋之瓶內蓋好,要用時,現軋」。
如果咖啡今天還翻譯成「磕肥」,銷量得砍一半都不止吧?
中國種咖啡的歷史大約又比喝咖啡晚了二十多年。1884年,一位叫勞倫斯的英國茶商把咖啡樹種到了中國寶島臺灣,我中華大地上於是有了土生土長的咖啡。
朱苦拉村民正在用柴火煮咖啡,圖/春城晚報
20年後,法國傳教士田德能來到雲南朱苦拉村。他不僅幫助當地的彝族村民打贏了官司,還種下了中國唯一一片留存至今的古咖啡林。當地村民至今都保留著杵臼脫殼、焙炒、石磨碾粉等咖啡豆土法加工過程。
民國初期的30來年,是中國咖啡文化萌芽發展期。那時的上海,咖啡館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了出來。
當時有許多歸國學子、學術大家、文人墨客聚集在咖啡廳裡,高談闊論、奮筆疾書。
當年位於上海四川北路998號的公啡咖啡館,魯迅就十分愛去。只是魯迅喜歡的並不是咖啡,而是咖啡館的氛圍,所以他每次過去都會帶壺茶自己衝泡。
那時候許多影視作品中,都有咖啡的身影。1922年-1927年拍攝的58部國產電影中,有13部都出現了在咖啡館喝咖啡或在家以咖啡招待朋友的場景。
圖為《空谷蘭》劇照
1925年,明星公司攝製了包天笑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影片《空谷蘭》。從存留的劇照中可以看到,身著西裝、長衫、女式元寶領衣褲的各種角色聚集一處共飲咖啡。
此後的咖啡在戰火與歷史的激蕩中沉淪了一段時間,直到改革開放後,再度火了起來。
20世紀80年代,麥斯威爾和雀巢咖啡進入中國,掀起了中國現代咖啡的第一波浪潮。
到了90年代,以星巴克為代表的連鎖咖啡店進入中國大陸。
半自動咖啡機的時尚與快捷,深度烘焙、現磨現泡帶來的豐富口感,還有拿鐵、卡布奇諾等咖啡+奶的新產品線,再加上舒適的門店環境,一下子讓星巴克佔領了中國咖啡市場的半壁江山。
此後模仿者眾,但星巴克始終屹立不倒。在星巴克進入中國的10年後,精品咖啡概念進入了中國。
圖為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給出的「咖啡風味輪」,用於對照品評單品咖啡中所出現的香氣、味道及口感
精品咖啡以單一品種、原產地可溯為口號,原材料追求優質氣候、水土下培育的帶有產地風味的上等咖啡豆。在烘焙手法上精品咖啡更加追求帶有微酸的淺中度烘焙。
咖啡界甚至還發明了一種叫做「杯測」的方法,專門用來衡量一款咖啡是否符合精品標準。
我不關心資本狂歡,我只想要好喝的咖啡
從速溶咖啡到連鎖咖啡店,再到精品咖啡,這三次浪潮真正讓咖啡走進了中國人的生活。
中國咖啡行業的高速發展,從咖啡店的數目上可見一斑,圖/中商產業研究院
目前中國咖啡消費增長迅速。數據顯示:近10年中國咖啡消費年增長率在15%左右,遠高於全球市場2%的增長率;在咖啡品類上,中國咖啡零售市場仍以速溶咖啡為大宗,佔據高達七成以上的市場份額。
同時,隨著咖啡連鎖店的高速發展以及消費者對咖啡認知度的提高,焙炒現磨咖啡消費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這給「網際網路咖啡」的出現提供了市場空間。
網際網路咖啡其實在2012年就已經出現,那時的行業鼻祖名叫「連咖啡」。只是,因為那時的他們還在忙著幫星巴克送外賣,直到2016年連咖啡才有了自己的咖啡產品。
據說,咖啡的品質和產地息息相關。/ unsplash
2018年,瑞幸咖啡崛起,連咖啡的動作這才加快了起來。
1年過去,瑞幸已經在美股上市,線下門店數量很快超過星巴克。而連咖啡則和中石化聯動起來,在加油站推出易捷咖啡,實現彎道超車。
2018年1-3月,短短三個月中,超15家投資機構入局咖啡產業,這速度簡直可以載入中國咖啡發展史冊。
這是資本的狂歡,也是消費的盛宴。
2014年全家便利店在中國的門點全線推出自家的咖啡品牌「湃客」,當時一年只有不到1000萬杯的銷量。但是到了2018年,這個銷量已經超過了5000萬杯。
7-11也不甘落後,持續以平價吸引消費者到店引用。我有許多上班族朋友,每天的早餐就是一杯7-11咖啡外加一個肉包子,這樣的味道中西合璧,也是蠻有風味。
快餐巨頭肯德基、麥當勞也推出了自己的咖啡,麥當勞旗下的McCafe以超過6%的份額,排在了中國咖啡市場佔有率的第3名。
網際網路巨頭網易也在前年推出了自己的咖啡品牌——易間。
我在易間曾經喝過一款花式咖啡,它由紅酒加咖啡滴濾而成,這樣的咖啡要配上細高腳杯才有味道,據說法國人就喜歡這么喝。
有的廠商還推出自動咖啡機,入駐到一些大型公司的茶水間裡,為員工提供自助咖啡衝泡服務。價格十分親民,只需要幾塊錢。
咖啡和書,似乎天生一對,圖/pexels
有的廠商在業態創新上面下足了功夫,咖啡圖書館就是近年來十分流行的一種形式。諸如方所、西西弗書店等等,一邊看書、一邊喝咖啡,說不定還可以有一番美好的邂逅……想想都心醉。
各家都在布局,這對於仍為藍海的中國咖啡市場而言,是一件好事。
資本的狂歡,到了中國的咖啡界,具化為了一張張的打折券、買一送一券,我喜歡,因為省錢。
只是,在任何一個行業,「燒錢」註定是不能持久的,說到底,做出一杯真正「味道好極了」的咖啡、做好周到的服務,才是關鍵。
尤其是味道,這一點真的很重要。有的廠商只注重外表的創新,去推出新款,去追求曝光,而不是去追求口感的改善。這樣的咖啡喝起來又酸又澀、不忍下口,還沒有速溶好喝。
對社畜來說,賣命博生活已經「太南」。如果還要喝著外表光鮮、實則難以下咽的咖啡去搏命,那就真是「南上加南」了。
參考文獻:
【1】中國咖啡產業形勢分析及發展建議,丁莉/侯媛媛,熱帶農業科學,2019
【2】中國咖啡往事,AI財經社,2019
【3】中國咖啡市場的「戰國時代」,第一財經,2019
【4】中國咖啡與資本混搭簡史,品途商業評論,2018
【5】早期上海電影中的咖啡文化與Party社交,邢軍,當代電影,2018
【6】中國人的咖啡流行史,王月,時代郵刊,2017
【7】朱苦拉:咖啡,還是用柴火煮出來的好喝,春城晚報雲吧,2017
作者 | 土衛六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