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伉儷 丹青人生
——扈魯、問墨的藝術之旅
拙誠 新文
「水光山色葫蘆風,吉祥萬代聚其中。扈魯引來碧葫海,問墨筆鋒牽蘆夢。」當代著名詩人冰虹在她的七絕《致葫蘆畫社》裡面,將一對在業界享有美譽的書畫伉儷巧妙地融入其中,他們就是扈魯與問墨。
扈魯與問墨
一
扈魯,本名扈慶學,曲阜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葫蘆畫社社長,當代「葫蘆畫派」創始人,著名畫家,葫蘆文化研究著名學者。因古代曾稱葫蘆為扈魯,遂以此為筆名,寓意扈姓魯人。
問墨,本名邢建玲,曲阜師範大學書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女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吳悅石工作室學習。
扈魯、問墨的藝術情愫從兒時就開始在血液裡流淌。扈魯出生在沂蒙山葫蘆崖腳下,從小生活在家家都種葫蘆的環境中,隨處可見蜿蜒的藤蔓和懸垂的葫瓜,傳說八仙之一鐵拐李的寶葫蘆即採自此處。看著葫蘆從開花作紐到收穫成熟,這種溫馨的兒時記憶不斷地在他腦海裡生根發芽,扈魯上小學時的第一幅素描作品就是家門前的葫蘆,從此他萌生出一個遠大的夢想——成為一名畫家,用自己的畫筆描繪他摯愛的葫蘆,。
問墨出生在沂蒙山區一個有著濃鬱文化氛圍的家庭,父親有著深厚的文化學養與藝術造詣,母親是一位賢淑善良而又心靈手巧的開明女性。受家庭的薰陶,問墨從小就表現出對藝術敏銳的感受力,少年時期她就經常隨美術老師畫布景、做寫生,在純淨的大自然中盡情呼吸藝術的芬芳。臨沂是書聖的故鄉,名家手筆隨處可見,一筆一划都在問墨的心中激起漣漪,這為問墨日後精研書法播種下最初的夢想。
扈魯與問墨都出生於廣袤神奇的沂蒙大地,成才於文明浸潤的聖人之鄉,一個質厚氣和、貌恭行遜,一個性情恬淡、溫婉如玉;一個主攻繪畫,一個專修書法,夫妻二人相得益彰,琴瑟和鳴,成就了書畫界的一段佳話!
二
藝術之路從來都是艱辛的。雖然扈魯、問墨夫妻二人從小就在藝術氛圍薰陶中成長,但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源於平日的刻苦練功。
自幼家貧的扈魯深知學習機會的彌足珍貴,1983年考入曲阜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國畫專業後,四年寒窗,不稍懈怠,他的同學譯木先生(本名張洪波)曾於1984年為其作《老扈酷夏練功圖》,成為他當時艱辛而勤奮的生動寫照。扈魯畢業留校後從事過多個工作崗位,但他從未放下藝術創作,每年都有百幅作品問世,且創作技法日臻精熟,著名畫家楊象憲先生專門為他題寫「貴在堅持」四字,一語道破扈魯最寶貴的品質。
扈魯作品
每當扈魯在畫室揮汗如雨的時候,旁邊總有一個倩影與之為伴,那便是同在懸腕揮毫的問墨。問墨的勤奮絲毫不輸先生,無論是酷熱三伏還是嚴寒三九,無論是在書房還是在工作室,都能見到她挑燈夜讀、刻苦練功的身影。儘管問墨的書法備精諸體,但她依然不斷地向藝術高峰攀登。2008年,問墨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書法專業研究生高研班學習,2014年獲得山東藝術學院書法碩士學位,2018年、2019年問墨分別在國家畫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吳悅石工作室學習,在求學期間得到了諸多書法名家的指點,在理論修養與創作實踐上都有了質的飛躍。
二人同在藝苑耕耘,一起外出寫生,一起探討技藝,相互鼓勵,相互融合,共同精進,他們博採眾家之長,融匯諸派技法,構圖有破有立,亦靜亦動,黑白相彰,濃淡相宜,將書法中的狂草技法融於畫中,筆墨揮灑盡致、收放自如,令覽者無不為之動容。
三
扈魯、問墨均為淡泊之人,其藝術創作是為了心之夙願,抒發人生之感悟,但隨著他們藝術成就不斷提升,影響力不斷擴大,書畫伉儷無意於名卻聲名益彰,遂以獨特之姿立於藝壇。
「扈魯正在開創『葫蘆畫派』,這一觀點並非由我首先提出,但是我十分贊同」,「葫蘆作為中國花鳥繪畫的題材,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時代,但是把葫蘆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放置在整個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創作,我以為確實是從扈魯開始的」,著名畫家陳玉圃先生和康徵先生把扈魯的創作提升到了開風氣之先的高度,而事實也是如此。扈魯專意以葫蘆為題作畫,不僅將葫蘆物象瞭然於胸,更能體葫蘆之情,經多年研習,已達「境界已熟,心手已應,知縱橫中度,左右逢源」的佳境。繪畫之餘,扈魯不斷開拓著葫蘆的研究領域,葫蘆舞樂、葫蘆藝術品收藏、葫蘆民俗等等。在他眼中,葫蘆不再是一種簡單的植物,而是一種厚重的文化符號。
在問墨的支持幫助下,扈魯2007年創辦葫蘆畫社,2010年創辦葫蘆文化館,2012年與地方政府聯合成立葫蘆非物質文化遺產協同創新中心……
2013年11月26日,習 近 平總書記視察曲阜,對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發表重要講話。作為孔子家鄉大學的一名專家學者,扈魯倍感振奮、深受鼓舞,自覺向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對標看齊,推出了「最葫蘆·葫蘆文化絲路行」這一浩大的文化工程,努力推動中華葫蘆文化沿「一 帶 一路」走向世界,為中華文化的自信與復興、中華文化走出國門盡心竭智、貢獻力量。
「最葫蘆·葫蘆文化絲路行」分為「葫蘆文化研究工程」和「葫蘆文化傳播工程」兩大部分。兩大工程相輔相成、相互支撐,共同為「一 帶 一路」的文化交流、經濟融合貢獻力量。
《葫蘆文化叢書》編纂是「葫蘆文化研究工程」的重要內容。《葫蘆文化叢書》第一輯於201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第二輯的編纂工作正在順利推進,全書完成後將成為系統研究葫蘆文化的大型叢書。
「葫蘆文化館」是「葫蘆文化研究工程」的重要載體。目前已經收藏了數千件世界各地的葫蘆藏品,年接待參觀訪問學者達到千餘人次,成為國內最有特色的專業性葫蘆文化展館之一。依託文化館這個實踐創作與民俗研究基地,扈魯在《文藝研究》《美術觀察》《藝術百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和畫作一百餘篇(幅),出版專著《扈魯畫語》《寫意葫蘆》兩部。
「葫蘆文化課題研究」是「葫蘆文化研究工程」的重要支柱。近年來,扈魯主持完成「葫蘆題材花鳥畫及其民俗文化意義闡釋」「葫蘆民俗及葫蘆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拉祜族葫蘆文化研究」等山東省社會科學重點課題多項,其葫蘆文化研究成果榮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項。特別是2019年獲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葫蘆圖像藝術研究》,成為海內外第一個葫蘆文化研究的國家級項目。
「立體化的葫蘆文化展演」是「葫蘆文化傳播工程」的重要手段。「最葫蘆·葫蘆文化絲路行」海內外巡展,已經走進了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日本等數十個國家,及北京、上海等十餘個省市,累計舉辦展演五十餘場,觀覽者數十萬人次,成為國內外影響最大、時間最長、水平最高的葫蘆文化綜合巡展。
「葫蘆畫社」是「葫蘆文化傳播工程」的主要平臺。目前,葫蘆畫社己在美國、加拿大等海外以及「世界拉祜之根、天下葫蘆之源」瀾滄拉祜自治縣、中國葫蘆藝術之鄉聊城、中國葫蘆之鄉葫蘆島等掛牌,成為海內外葫蘆文化傳播的重要品牌。
「多元化的葫蘆文化傳播」是「葫蘆文化傳播工程」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扈魯的研究創作成果,受到光明日報、中國網絡電視臺、人民網、全日本愛瓢會會報等海內外各級各類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導。據不完全統計,海內外各類媒體對扈魯的報導總篇數350餘篇。
藝術道路無不充滿荊棘坎坷,但對於扈魯而言,感受更多的則是溫馨與快樂,因為有問墨的一路相伴。書畫兼修的問墨與先生扈魯交相輝映,在創作中逐漸展現出厚積薄發的巨大能量。先後在《中國書法》《文藝研究》《光明日報》《中國美術》《國畫家》《民俗研究》《書法導報》《書法報》等報刊發表論文和作品50餘篇(幅)。主持山東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山東省文化廳、山東省教育廳重點課題近10項。《圖像與民俗的「互勘」——以〈清明上河圖為例〉》等多項成果,榮獲山東省泰山文藝獎三等獎、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問墨指導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獲國家級立項。出版專著《傳統的魅力》《問墨書畫作品》兩部。參加文化部「文化援疆」項目以及文化惠民、文化下鄉活動三十餘場,書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家、省市級展覽並獲獎。
問墨作品
眾譽加身的問墨沒有在光環中沉醉,而是站在更高的文化的層面來審視自己的藝術,勇敢擔當起一個藝術家的使命。問墨不但數次遠赴新疆、雲南、遼寧等地參加藝術採風活動,而且多次為美國、韓國、新加坡、日本的訪華團和留學生講授中國書畫藝術,用自己的知性優雅、言傳身教無數次讓外國友人折服在中國書畫藝術的無窮魅力之下。2017年10月4,問墨女士攜伉儷二人近年來創作的40餘幅精品力作,在黨的十 九 大即將勝利召開之際,遠赴白俄羅斯,站在「一 帶 一路」歐洲線上,講述中國「最葫蘆」故事。此次出訪和展覽既加深了中白雙方的文化交流,也充分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在白俄羅斯、塞爾維亞等地引起了強烈反響。
浩瀚藝海,風起雲湧、潮起潮落,在這樣的背景下,扈魯、問墨以皓首窮書的雄心壯志、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歷練學識,更以脫去胸中塵俗的內功修養,入古出新,本立而道生,用抱樸守拙之心,漸成大家氣象。書畫伉儷情意濃,藝海遠航共擷英,祝福這對情篤意合的伴侶在藝術的海洋裡永立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