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重要配套活動的亞洲美食節,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主會場開啟。對於很多市民來說,不用踏出國門,便能享受到亞洲各國的風味。美食天然是文化的載體之一,在品嘗多樣的亞洲美食時,人們一定也能感受到亞洲文明的悠久與多樣性。對於亞洲美食,中國人並不陌生,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印度等國的美味,早已被人們接受。
當然,要想真正感知這些美味背後的文化,最佳的選擇莫過於到本國一飽口福。拿大家熟知的日本料理來說,雖然在中國的各大城市也能品嘗到,但只有到日本,才能真正感受它的魅力,感受它何以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本料理的祖源在唐代亞洲各國的餐飲文化無一不是源遠流長。但是,要論餐飲的美味,各國的水平是有明顯差別的,這與各國的文化傳統和自然環境等因素有關。
比如大多數中國人對肉有著濃厚的興趣,哪怕是素齋也喜歡模仿魚和肉,而印度有70%的人一輩子只吃素,因此很多印度人對肉食比較牴觸,這就是典型的文明差異。
另外,印度由於天氣炎熱,食材容易腐敗,所以要用很多的重口味調料,而中國很多地方講究食材的新鮮,烹飪時要儘量保留食材的鮮美,這就是《菜根譚》說的「真味只是淡」。不同烹飪理念和食材組合結果,就是同等標準下的中餐,普遍要比印度菜好吃。
在亞洲,除了中國以外,真正在餐飲上能做到「出類拔萃」這四個字的,其實還有一個國家,那就是日本。很多讀者可能並不認為日本料理好吃,但是以筆者的經驗來看,中國內地極少有高水平的日本料理。除了廚師的技術有差異之外,中國還缺少日本料理所必需的食材。
優質的日本料理對於食材的要求極為苛刻,比如,日本料理的一個基本要求是用軟水來處理高緯度的冷海域鮮魚,這個在中國就很難做到,而且沒有足夠冷的海域。
筆者在倫敦吃過米其林三星壽司名店「Araki」(米其林指南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餐飲評價體系,三星是對餐廳的最高評價,上海、廣州、香港、澳門、臺北五城市有米其林指南,未來可能會來到北京),店內的魚生多數來自寒冷的北歐,但是水和米必須每天從日本空運,不然做出來味道不對。
日本料理種類繁多,有懷石料理、會席料理、精進料理、壽司、天婦羅等。所有的日本料理都有兩個基本原則,第一是對食材極其挑剔,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利用食物本身的滋味,第二是以十天(旬)為單位,不斷更換應季食材。由於最好的食材幾乎都是季節性的,這就需要廚師不斷地去更換食材,所以日本料理店的一個特點是沒有菜單,客人只能點酒水,廚師會根據當天的食材來做一套組合。
日本料理的烹飪是五字訣:「生蒸煮炸烤」,這是有順序的。因為最好的食材只需要挑選,不需要處理,所以直接生吃就能體驗其美妙的滋味。次一等的食材不能直接吃,所以要清蒸一下,但儘量保持其本味。如果蒸也不行,那就要燉煮了,可能還要加上一些調料去調味。如果燉煮也不能讓食材變得好吃,那就要油炸,炸的原則是選好油,調好時間,炸出來需要外脆裡嫩,水分鎖在食材中,咬下去會有一點爆漿的感覺。如果食材特殊,生蒸煮炸都不行,那就要烤了,烤的東西對食材、火候和炭都有很高的要求,好的烤物鮮香美味,甚至可以入口即化,那都是廚師的心血。
人們會發現,日本料理裡面沒有炒菜,這是因為日本料理祖源唐代,一千多年前,日本的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了烹飪技術並帶回日本。當時的中國人吃魚生(膾)和烤肉(炙),管好吃的叫「膾炙人口」,炒菜要到宋代以後才有,所以日本以生魚和烤肉出名,但是不做炒菜。
優質的日本料理有多好吃呢?這種個人體驗無法用語言傳遞,但是有幾個可以說明問題的事實。首先,日本的米其林餐廳數量世界第一,密度和品質也是世界第一,東京的米其林三星店比巴黎還多。第二,優質日本料理店的價格很高,不算酒水飲料,人均至少要人民幣一千元以上,兩三千也很常見。由於食客太多而店家接待能力有限,所以要吃上一次並不容易,很多名店需要提前幾個月甚至一兩年預約,還有些店只接受特定人員的預約,其他人需要支付數百、數千甚至上萬元的預約費用才能約到一個席位。如果日本料理沒有那麼好吃,是不可能做到這樣的地步的。
優質壽司需提前一年預約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最有可能吃到的優質日本料理,是懷石料理或者會席料理。這兩種料理最具日本特色,數量也多,國內有幾家比較地道的店,而日本的懷石、會席料理名店中也有一些容易預約的,只要有心,就能吃到。有人可能會問,最容易吃到的日本料理不是壽司麼?
實際上,壽司店雖然很多,但是優質的壽司是世界上最難吃到的美食之一,提前一年預約是家常便飯,日本很多店不花重金根本約不上,而且壽司價格高昂,一頓飯人均基本都要三千元以上。普通的壽司確實容易吃到,無非就是米飯生魚罷了,但是優質的壽司是一種完全超乎普通人飲食經驗的奇蹟,而且非常難以吃到。
懷石料理和會席料理,在日語裡發音是一樣的,而且食物很相似,所以很多人以為這兩個料理是一回事,但實際上是有區別的。這兩種料理的祖源都是古代日本的基本料理「一汁三菜」:一汁,指的是配米飯的湯汁,多數情況下是味噌湯,三菜是刺身、煮物和烤物,這大概相當於中國的三菜一湯。
在一汁三菜的基礎上,還有「二汁五菜」、「三汁七菜」,甚至「三汁十五菜」等版本。懷石料理是茶道的食物,也稱為茶懷石,目的是先吃一點東西再去品茶,其上菜的順序是先吃飯,然後各種菜品,最後是茶。會席料理則是宴會的食物,料理的目的是佐酒,一般是先吃菜,最後一道才是米飯。
由於日本料理特別講究時令和食材,而且各個料理店的技術各有不同,所以很難說有什麼「名菜」。比如,兩個店都做懷石,可能吃的東西除了米飯之外完全不一樣,甚至同一個店,換一個季節去,吃的都可能完全不一樣。筆者在此分享一下今年五月初剛去的日本料理店「京味」的菜品流程,大家或許可以從中大致了解一下日本料理的特點。
京味的意思是京都之味,這家店於1967年在日本東京開張,主廚名叫西健一郎,他父親西音松是上世紀初日本首相西園寺公望的私人廚師,頗有家學淵源,東京很多日本名廚都出自京味門下。
與傳統日本料理的上菜結構相比,京味的菜單比較簡化,比如他家沒有「八寸」(小菜拼盤),但是依然有十幾道菜,吃飽是沒問題的。第一道前菜叫向付,分別是鯛魚粽子、甜蠶豆和簡單烤制的沙梭魚,滋味鮮美,配以醃漬的嫩薑,清口開胃。第二道是鰻魚豆腐皮,把烤鰻魚放在清水寺豆腐皮裡,清淡與鹹鮮中和起來,味道十分有趣。
第三道是蓴菜鮑魚,酸汁嫩芽,配上少許新鮮山葵,正適合漸漸熱起來的初夏時節。蓴菜雖然常見,但也有比較強的節令要求,某些菜館過了季還提供蓴菜湯,那時蓴菜葉子已張開,黏液少了,口感有種磨砂質感。京味的蓴菜,黏液包裹著爽口嫩芽,配上淡淡的鮑魚和山葵,很開胃。
第五道鯛魚白子非常好吃。香滑的鯛魚白子配上鯛魚啫喱,一口咬下,滿嘴香滑。以前看日本電影裡形容白子,說它「好吃得令人為難」,就是這個意思。
第六道天婦羅用的是日本山菜和青柳瑤柱,炸得淡鹹入味,輕輕咬下,外酥裡嫩,汁水泛出後,淡淡的香氣飄蕩於嘴中。
日本料理裡有一種特色食物叫「椀物」,就是漆器木頭碗裡盛著用鰹魚和海帶熬出的高湯。京味的椀物比較特殊,是以野生甲魚燉煮的甲魚豆腐,湯汁鮮美異常,豆腐裡釀入甲魚肉,吃起來讓人拍案叫絕。
日本料理也講究線索,這頓飯的主線是鯛魚,最早出現鯛魚粽子,之後的鯛魚白子,中間出現了鯛魚刺身,到了一道名為「焚合」的菜品時,用到了鯛魚卵。與鯛魚卵相配的是蜂鬥菜及芋艿,配以少許橙皮碎,增添一層淡淡的清香。這菜是甜口,味道鮮美淡雅,魚卵帶些細小的筋,咬上去脆而不韌。湯汁裡帶著高湯的美好,香氣迷人,味道令人難忘。
日本特有的櫻鱒飯在藕粉海膽和渡蟹沙拉之後,是會席料理的「飯物」,配料用的是春夏之交日本特有的櫻鱒。這種櫻鱒也是廣義三文魚的一種,但是和北歐的三文魚不同,肉質特別細嫩,是鱒魚中的極品。
總之,日本料理的特點鮮明,既有藝術氣質也有技術含量,甚至還可以讓人看到一點唐代餐飲的影子。2013年,日本料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蘊含的餐飲文化價值在世界上獲得了很廣泛的認可。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