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證實: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致大量珊瑚白化

2020-12-26 中國網

記者今天(5日)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了解到,2020年6-7月,由該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在全體科考隊員與船員的通力協作下,克服新冠疫情影響,完成了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

通過此次項目,科考隊員們首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發現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了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

據介紹,此次科考任務共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了任務實施,其中,生物化學組開展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以及西沙北礁水域的氣象、海洋環境要素、珊瑚礁生物生態等任務的調查取樣;

自然地理組完成了中沙大環礁及潟湖中82個淺點的多波束掃測作業和4個站位的浪潮流測量工作;同時還開展了神狐暗沙海域50m以淺海域的多波束掃測作業;地質鑽探組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踏勘和珊瑚礁鑽探,獲取了5個站位、13個鑽孔的巖芯樣品。

上述工作,進一步豐富了項目的樣品、數據,為清晰認知中沙群島的生態環境、生物資源,精細繪製中沙群島海域的地形地貌,準確掌握中沙島礁的地層特徵信息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航次執行期間,科考隊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首次發現了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的情況,證實了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已呈愈發嚴重的態勢。

據了解,長棘海星也被稱為「珊瑚殺手」,屬於一種棘皮動物,又名刺冠海星,以石珊瑚水螅體為食,對珊瑚礁具有很大的破壞力。

成年長棘海星的個體一般都要在15釐米以上,一年可以吃掉5-13平方米的珊瑚,吃完一片區域的珊瑚蟲後,長棘海星會繼續前進,不斷尋找新的珊瑚為食,而身後則留下珊瑚蟲的碳酸鈣骨骼,呈現白化的景象。

對付長棘海星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科學難題。長棘海星的外刺富含神經毒素,而且無論如何斬殺,即使將其剁成碎塊,其碎片依然可以成長為完全的個體。

本次航次共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所,自然資源部南海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暨南大學,中國水產研究院南海水產所等單位的38名科考隊員參加,三艘船累計作業53天。

「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 項目已於2019年組織了2個航次,開展對中沙大環礁、黃巖島周邊海域的綜合科學考察,至此,本項目已累計完成5個航次調查任務。

來源 | 羊城晚報 羊城派

相關焦點

  • 挽救海裡的珊瑚 科學家卻在天上做文章
    而當珊瑚白化持續發生、大量珊瑚蟲死亡時,仰賴珊瑚作為生存場所的無脊椎動物、魚類等生物就會離開或者死亡,珊瑚礁的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受到極大的損害,其生產力和多樣性都會下降。同時,酸化的海水不但會對珊瑚蟲的碳酸鈣骨骼造成腐蝕,同時也讓其碳酸鈣骨骼合成更加困難。
  • 醜惡的棘冠海星!Crown of Thorns Starfish
    就在季節更換交替的時候,海裡的生物為了適應季節變換,也開始了行動——接下來要說的是棘冠海星(Crown of Thors Starfish,縮寫COT)。以前帶客人外出浮潛時,如果發現一隻棘冠海星,我總會指給他們看,因為這種海星形狀特別,會呈輻射狀地長出多達23條腿,顏色顯眼,亮紫色,在藍色海水和黃綠色珊瑚間很是奪目,而且它們基本上就定定地趴在珊瑚上一動不動,是被拍照的好對象。
  • 珊瑚有自己的秘密花園!
    在中國南海,熱帶海域珊瑚礁林林總總,造型獨特,高低錯落,搭建起一座繁華的「水下都市」,聚集了各種喜礁的朋友。蛇,或是魚,生長於此的,或是遠道而來的,都能夠在這裡找到棲息和庇護的居所。不過這還算是一場文明的競爭,那些以造礁珊瑚為食物的敵人就可怕多了。棘冠海星,珊瑚礁最大的殺手。一隻棘冠海星每天可以吃掉兩平米的珊瑚,食量驚人,它們的體表面長著細長且有毒的棘刺。還有一眾不起眼的「刺客」,以造礁珊瑚為食——核果螺。
  • 美國海洋暨大氣總局示警:臺灣正面臨20年來最大規模珊瑚白化危機
    隨著臺灣夏季溫度飆破歷史記錄,臺灣周邊海域的珊瑚也正經歷20年來最嚴重的珊瑚白化危機。美國(USA)國家海洋暨大氣總局(NOAA)暨7月將臺灣南部海域的珊瑚白化警告提升到最高的等級2後,8月更將臺灣北部海域也升到最高警告,意味著全臺灣的海域都面臨大規模珊瑚白化,甚至是死亡的危機。
  • 為什麼翻沙海星容易爛腳?海缸常見海星推薦!
    海星的日常飼養絕大部分的海星都是食肉動物,只有一小部分屬於雜食性,如果海缸有珊瑚的一般來說建議飼養那些背上沒有刺狀物的雜食性品種,例如常見的紅海星、翻沙海星等。飼養海星,最好是有活石,珊瑚等搭建的洞穴和底沙。因為海星白天喜歡趴在洞穴裡面,只有晚上才會出來行動。
  • 海缸共生生物大全:管蟲還能揍海星?!
    時間長了,管蟲和作為「基石」的微孔珊瑚兩兩糾葛,就這麼長在了一起,渾然一體。  微孔珊瑚可以為管蟲提供庇護所,提供家園,但管蟲能為微孔珊瑚做什麼呢?  有多少人會認為,管蟲對珊瑚毫無用處,還長在上面徒添打擾?
  • 為避免珊瑚白化 夏威夷立法禁非處方防曬油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美國「僑報紐約網」7月4日報導,為了保護美國夏威夷美麗的珊瑚礁景致,州長戴維•伊蓋(David Ige)7月3日正式籤署5月時通過的防曬油禁用法案,當地商家將自2021年起禁止販賣恐致珊瑚白化的非處方防曬油。
  • 中國科研團隊守護南海珊瑚礁20年 只為重建海洋天堂
    黃暉說,最近二十年間,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天敵爆發、海水汙染、過度採挖等多種因素,中國南海的珊瑚覆蓋率已經減少了80%。黃暉悲涼地說,「我們的項目越多,說明原生的珊瑚狀況越差。」 全球變暖導致海水溫度升高,是珊瑚被毀壞的直接原因。珊瑚的生長過程對溫度有極高的要求,一般在23至27攝氏度時狀態最佳,一旦水溫升高,珊瑚就會「白化」,甚至死亡。
  • 搶救珊瑚,海鳥或許可以幫忙?
    當海水溫度過高時,會導致珊瑚驅逐與其共生的藻類,這一現象稱為「漂白」或「白化」[2]。由於珊瑚的生存依賴這些藻類供能,許多珊瑚因此最終死亡。而日益頻繁和規模不斷擴大的白化事件正威脅著全球珊瑚礁的未來。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珊瑚礁附近的島嶼有無海鳥生活,影響其白化後的復原能力。
  • 美濟島,中國曝南海採油數據,南沙現「海洋之星」
    6月8日左右島域完成,永陸面積為5.66平方公裡左右,超過了渚碧礁和永暑礁(或永暑礁機場)的永陸面積,成南海最大人工島。6月17日,據最新版的谷歌地圖衛星圖片顯示,在中國南海南沙群島美濟礁附近出現了一艘大型軍艦,放大後可以看到該艦舷號999,系071兩棲登陸艦井岡山號 。6—9月用強夯機夯實地基,並繼續沉箱工程,巨大工程面需要長時間才能全部夯實。
  • 《寶可夢》圖鑑747:很喜歡吃太陽珊瑚頭頂的珊瑚——好壞星
    非星寶可夢——好壞星(屬性:毒/水)從種種設定以及其外形其實我們不難看出好壞星的原型來自於海星,但是因為本身造型並非是星型,所以被分類為非星寶可夢,屬性是毒系和水系的組合;好壞星的頭頂有著非常多的尖刺,它的每一個觸手都垂下來,正面的觸手相對其他觸手來說要短很多,這主要是為了避免長觸手遮蓋住頭部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重器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儀式在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
  • 【趣味地理】從島嶼分類看迷人的珊瑚究竟有多美?(附考點設計)
    珊瑚礁白化是由於珊瑚失去體內共生的蟲黃藻或共生的蟲黃藻失去體內色素而導致五彩繽紛的珊瑚礁變白的生態現象。1998年和2002年曾兩度發生過嚴重的珊瑚白化事件。到了2014年,由於全球溫度上升了0.9℃,珊瑚白化現象又一次大規模出現。2015年,由於白化,澳大利亞大堡礁淺水區67%的珊瑚不幸死亡。
  • 美媒煞有介事分析南海島礁易攻難守,卻忘了這僅僅是解放軍體系戰一...
    中國在南海的造島動作令美國如鯁在喉,屢次污衊造謠,稱此舉影響國際航行自由,還指責中國在該區域進行軍事化建設,日前美國媒體更誇張,直接奉勸中國放棄島礁防守。
  • 【中國科學報】深耕南海 跨越深藍
    今年3月25日,在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張偲院士榮獲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廣州海洋實驗室副主任龍麗娟主持的「南海島礁多維生態修復關鍵技術與應用示範」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科技進步)獎一等獎。5月30日,龍麗娟、唐丹玲研究員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獎狀。
  • 骶棘肌深層損害與小腿外側痛
    這在軟組織外科學裡早已有大量臨床實踐證實,但就其發生機制還未一一明了。筆者根據自己的臨床實踐結合人體軟組織(包括神經系統)相關解剖、軟組織的生物力學傳導規律等分析,初步認識了上述臨床體徵的發生機制: 1. 正常的神經根被過度牽拉時可產生神經的激惹和炎症,此時神經內的張力升高,神經內可能發生小範圍結構上的破壞[1]。 2.
  • 西沙群島旅遊,玩轉全世界最純美、最滌蕩人心的中國南海海域!
    每個人心中都或多或少有一個南海夢,這片全世界最純美、最滌蕩人心的海域。那麼請你接收這封來自南海的邀請函,邀你啟航南海,尋夢西沙群島!南海之夢號郵輪2020年12月9日,三亞鳳凰碼頭-西沙群島 【南海之夢號】郵輪復航;12月10日 三亞鳳凰碼頭-西沙群島 【長樂公主號】郵輪復航!
  • 海星的變態發育生物界獨樹一幟,陪伴無數兒童的派大星並沒有童年
    ,基本屬於棘皮動物門,比如海膽、海星、海豬、海百合、海星等等,現存種類6000多種,化石種類超過了20000種,十足的祖上名門。一般的無脊椎動物,胚胎開始發育的時候像一個空心籃球,表面一端會內凹成一個孔,內側的細胞發育成消化細胞,外側的細胞發育成皮膚,而這個孔的口子發育成後來的嘴,那這就是原口動物,也就是無脊椎動物了,但是棘皮動物的嘴和菊花長反了,它們的這個口子發育成了菊花,而在胚胎另一端發育成嘴,聽著是不是匪夷所思而且不理解為什麼這樣長,
  • ​ 課例|海星
    海星通常有5個腕,但個別的也有4個或6個,最多的多達40個腕,在這些腕下側並排長有4列密密的管足,海星可以用管足來捕食或攀爬,海星的嘴在它的身體下側中部,海星渾身到處都是「監視器」,它凹凸不平的棘皮上長有許多微小發亮的晶體,這些像眼鏡一樣的微小晶體具有聚光功能,能使海星在同一時間觀察到各個方向的情況,及時掌握周邊的信息。
  • 溶洞科考探險,發現稀有兩棲動物和大體型純黑蝙蝠
    近日,「探險中國」探險隊一行8人進駐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對漢王洞、疊洞河、雪溪洞、川洞天坑、天星洞等溶洞開展科考探險工作。12月15日,紅星新聞記者獲悉,此次探險發現了大量的海洋植物化石和貝類化石,以及地下湖泊和大量鐘乳石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