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5日)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了解到,2020年6-7月,由該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在全體科考隊員與船員的通力協作下,克服新冠疫情影響,完成了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
通過此次項目,科考隊員們首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發現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了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
據介紹,此次科考任務共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了任務實施,其中,生物化學組開展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以及西沙北礁水域的氣象、海洋環境要素、珊瑚礁生物生態等任務的調查取樣;
自然地理組完成了中沙大環礁及潟湖中82個淺點的多波束掃測作業和4個站位的浪潮流測量工作;同時還開展了神狐暗沙海域50m以淺海域的多波束掃測作業;地質鑽探組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踏勘和珊瑚礁鑽探,獲取了5個站位、13個鑽孔的巖芯樣品。
上述工作,進一步豐富了項目的樣品、數據,為清晰認知中沙群島的生態環境、生物資源,精細繪製中沙群島海域的地形地貌,準確掌握中沙島礁的地層特徵信息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航次執行期間,科考隊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首次發現了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的情況,證實了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已呈愈發嚴重的態勢。
據了解,長棘海星也被稱為「珊瑚殺手」,屬於一種棘皮動物,又名刺冠海星,以石珊瑚水螅體為食,對珊瑚礁具有很大的破壞力。
成年長棘海星的個體一般都要在15釐米以上,一年可以吃掉5-13平方米的珊瑚,吃完一片區域的珊瑚蟲後,長棘海星會繼續前進,不斷尋找新的珊瑚為食,而身後則留下珊瑚蟲的碳酸鈣骨骼,呈現白化的景象。
對付長棘海星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科學難題。長棘海星的外刺富含神經毒素,而且無論如何斬殺,即使將其剁成碎塊,其碎片依然可以成長為完全的個體。
本次航次共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所,自然資源部南海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暨南大學,中國水產研究院南海水產所等單位的38名科考隊員參加,三艘船累計作業53天。
「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 項目已於2019年組織了2個航次,開展對中沙大環礁、黃巖島周邊海域的綜合科學考察,至此,本項目已累計完成5個航次調查任務。
來源 | 羊城晚報 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