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士》——一種身體寫作的嘗試

2021-02-16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

從14世紀喬叟(Geoffrey 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開始,英國文學就顯現出其最重要的傳統——現實主義,現實主義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來自生活、服務現實。文藝復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作家的想像力,但無論是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戲劇還是斯賓塞(Edmund Spenser)的詩歌,都倡導一種清晰明快的古典式語言。而英國小說出現之初,作家寫作的目的就是闡明真理、教化讀者、提升社會道德。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作家必須仔細構思故事,精心設計敘事,巧妙使用語言。17至18世紀的古典主義作品更是這種理性思維的極端體現,特別強調語言的「清晰、純正、遒勁、表現力強」。詹森博士(Dr Samuel Johnson)曾說:「卵石如欲被人視同鑽石,必須精工細磨;文字如想指事達意,肯定必須細加推敲。」[5](P123)此外,「18世紀後期英國文化逐漸崇尚纖弱、細膩與感傷等品質,在美學上不喜粗野的風格,描寫形體勞作(physicality)、粗俗、充斥汗氣或血腥的文學藝術作品令人拒斥,中產階級尤其如此」[7](P228)。那種帶有強烈身體和感性意味的語言被認為是低級的和野蠻的。

  而劉易斯的《修道士》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各種無視古典主義清規戒律的感性語言如同逃出潘多拉盒子的魔鬼,排山倒海般奔湧而來,顯示出一種奇異的震撼力。在這部作品中,語言是人物直抒胸臆的工具,是一種未加修飾的透明載體。它們是衝動的、自發的,是粗俗的、原生態的,是隱秘的,甚至是無意識的,多數情況下是人物在對自己說話,而沒有受到作家的操控。在故事一開始,當安布羅斯試圖挽留救命恩人馬蒂爾德的生命,提出彼此以兄弟和朋友相稱時,馬蒂爾德迸發出大段的激情自白:「安布羅斯,不可能……我不再把您當作一個聖人來愛,我也不再讚美您的高貴的德行,我渴望享受您的肉體。我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女人,成為激情的犧牲品。滾開吧,友誼!這是一個冷酷無情的詞。我心裡燃燒著難以言喻的愛欲,必須得到愛的回報,顫抖吧,安布羅斯,繼續在祈禱中顫抖吧。如果我活著,您的真理、您的名譽、您的地位及其他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會喪失殆盡。我將不再壓抑自己的激情,而是抓住每一個機會激發您的欲望,使您和我都名譽掃地,聲名狼藉……」[4](P65)這段獨白橫掃了之前理性主義寫作中所盡力壓抑的東西——非理性的狂熱和人類自私的情慾,雖然令人恐懼,但卻極其動人。「渴望」「血肉」「燃燒」「顫抖」等身體詞彙可以深深地感染讀者,每一位讀到這段話的讀者都會與安布羅斯一樣渾身顫抖,但又不知所措。

  這種充滿激情而又無比真實的對話在《修道士》中比比皆是。人類因為身體的欲望而偷情自古有之,但只有劉易斯敢於大聲說出「自然給予人的禮物中,感官的快樂是最珍貴的」如此真實而又大逆不道的句子。他使用「甜蜜」「銷魂」等詞彙極力渲染性愛給人類帶來的身體上的快樂,把靈魂和道德完全拋在了腦後,釋放出了人類心底最深處的欲望、恐懼和熱情。

  這是一種感性的、衝動的語言,志在衝垮理性和道德的大壩。相比其他哥特作家的小心翼翼、點到為止,受過大學教育、熟讀各種經典、精通數種語言的劉易斯偏偏讓自己的讀者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而不是用大腦去思考。他特別喜歡讓人物使用大段的熱情獨白來搞亂人的理性,直擊人類的本能和身體。這種語言雖然冒犯意味頗濃,但其挑戰意義也是很明確的,那就是為何人類身體感受長期受到語言的壓抑?人類是否需要一個契機來聆聽來自身體的聲音,在這個領域,沒有人是局外人。劉易斯用極富感染力的語言讓讀者去思考之前被他們自己所忽視,甚至引為羞恥的那部分自我。這部書得以再版7次並一直流傳至今,部分原因正在於這種感性語言所蘊含的爆發力和震撼力。

  除了語言,《修道士》的敘事也體現出明顯的反古典主義的特徵。按照新古典主義的要求,作家必須有能力以理性來設計情節,從而達到揭示真理的效果。詹森博士認為作家的創作力是這樣一種東西,「它能夠製造出一系列的事件」,「編派出一篇新故事的線索,然後引進一班人物,最後在愉快的結局中把一切交代清楚」[5](P130)。即作家要具備根據自己的目的來設計故事的能力,甚至這種能力與數學家的計算能力、律師的法庭辯論能力沒有本質的區別。因為這是一種理性思維的能力,「倘使艾薩克牛頓爵士致力於作詩,他會製作出一部非常優秀的史詩。我也能夠像從事悲劇詩作那樣輕鬆地從事法律。」「一個活力充沛的人可以向東面走,同樣也可以向西面走,如果他正好把頭轉向那個方向的話」[5](P130)。這裡詹森不再區分作家、律師或數學家,是因為他認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理性思維能力,就可以無所不勝。但對於欲望驅使下的身體寫作而言,常常呈現出敘事結構失衡、敘事焦點流動以及敘事矛盾和混雜等身體敘事症候,劉易斯的《修道士》即是如此。

這種敘事焦點的流動和遊移首先體現在雷蒙德侯爵的故事中。這個故事從第一卷第三章開始一直延續到第二卷的第一章,佔據了70多頁,幾乎佔了整部小說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而在這部分的回憶中,小說之前涉及的主人公安布羅斯、馬蒂爾德、安東尼婭等人完全消失。作者插敘的是一段發生在德國的故事。除此之外,關於安東尼婭的描述也是如此。她從小說第一頁開始出現,作者用了大量篇幅來描述她的美貌,預示這將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卻又在其後很長一段篇幅裡絕口不提,讓讀者幾乎將她遺忘。直到大約140多頁之後的第二章,在安布羅斯厭倦了投懷送抱的馬蒂爾德之後,她才重新回到故事的主線中去。因此,與其他哥特小說作者的一線到底不同,劉易斯的敘事呈現出一種奇怪的多線並行的節奏。大衛·潘特(David Punter)很早就注意到了劉易斯的這種敘事風格:「這種並置使得劉易斯有餘力製造一種戲劇性轉換,從而賦予小說一種全新的節奏和能量,而這是之前拖沓緩慢的拉德克裡夫小說所不具備的。」[8](P68)也就是說,他認為劉易斯的這種打破常規的敘事蘊含著一種生機和活力,而這正是欲望敘事的主要特點。

  這種流動性還體現在作者不限制小說人物的言行,而是允許人物隨著自己的身體欲望陷入各種搖擺或遊移。當馬蒂爾德暴露出女性身份,並明確表達了對安布羅斯的仰慕時,禁慾多年的安布羅斯表現出強烈的矛盾性,先是說:「我們的分手是無可爭辯的,必須分手」[4](P60),後來又說:「既然這樣,我答應你再呆兩天,……但第三天我們必須永遠分開」[4](P61),再後來,他「突然表示同意她可以繼續作為他的夥伴留在修道院」[4](P62)。在這個過程中,讀者伴隨著安布羅斯一起陷入理智與欲望的交鋒中。作者在敘述安布羅斯姦殺安東尼婭的過程時也是如此,從安布羅斯的誘惑,到凶相畢露,到實施強姦,到心懷厭惡,到後悔懺悔,到惡念初生,再到動搖猶豫,直至殘忍地殺死安東尼婭,讀者同他一起,一邊設想著多種可能,一邊一步步犯下罪惡。而在以上的敘事邏輯中,每次勝出的都是身體欲望而非道德理性,充分體現出作者身體寫作的邏輯。

作者的非理性敘事還體現在敘事理性的迷失和混亂上,導致故事有一些前後矛盾之處,其中最受人詬病的就是馬蒂爾德的身份。小說開始時,借她自己的口說出:「我出身於一個高貴家庭。我的父親是維拉尼加斯王族的首領。在我很小時他就死了,我成了他巨大遺產的唯一繼承人。」[4](P43)但到了小說結尾,作者又指出馬蒂爾德不過是魔鬼派去誘惑安布羅斯的一個幽靈而已:「我觀察到你對聖母像的盲目崇拜,我就讓我下面的一個狡猾的幽靈裝成她的樣子,而你就急切地陷於馬蒂爾德的奉承之中。」[4](P319)正如大衛·潘特(David Punter)所指出的,這一方面說明了劉易斯越到故事結尾越不忌諱肯定鬼怪幽靈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卻「使之前的故事失去了意義」[8](P69)。因為在小說前半部分的講述中,並不能看出馬蒂爾德是一個幽靈的痕跡,即使在第三卷的第五章對安布羅斯和馬蒂爾德的審判中,也只能看出馬蒂爾德是一個行使巫術的世俗女子,因此這個最後的補充可以視為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的某種臨時起意。此外,小說主人公對「迷信」「天堂」「地獄」的思考,也都帶有明顯的前後不一致之處。可見作者並未如古典主義者那樣清晰地理清自己的思路,而是把自己欲望的搖擺和不確定隨時隨地呈現出來,使作品具有一種即興抒發和記錄的性質。這也是身體寫作的一種常見形態。

結 語

自18世紀以來,很多批評家指責《修道士》的粗製濫造,認為作者放棄對作品的理性控制,而採取一種欲望式書寫的方式,使整部作品充滿衝動性和娛樂性。但從身體寫作的角度來看,這種敘事恰恰蘊含著一種全新的能量。它橫掃一切規則和理性,呼嘯而出,興盡而歸,把此前被理性的語言體系所壓抑的欲望無保留釋放出來,真實地表現著作者個人的、瞬間的、本能的感受。這是一種身體參與其中的體驗式寫作,處處體現出身體戰勝理性的強大威力。恰如尼採所言:「兄弟啊,在你的思想和感情後面,有個強力的主人,一個不認識的智者——這個人名叫自我。他寓居在你的身體中,他便是你的身體。」[9](P27)美國作家奧康納(Mary Flannery O' Connor)也說:「對於那些聽覺不靈的人來說,你得大聲叫喊;而對於那些快失明者,你只能把圖畫得大大的。」[10](P100)也許正因為如此,身體才在劉易斯的筆下得到如此汪洋恣肆的體現。

相關焦點

  • 修道士們300多年前就爽翻了
    修道士為什麼要釀酒?(Captain:因為酒壯慫人膽,他們想要酒後亂……啊!為什麼踢我!)中世紀瘟疫肆虐,經過煮沸和發酵的啤酒是人們取代不潔飲用水的主要飲料;很長一段時間裡,修道士需要齋戒,這期間不能進食,不過修道士可以喝自己釀造的啤酒充飢,這也是為什麼啤酒被稱之為「液體麵包」;修道院也是需要供養的,所以修道士將自己釀造的啤酒出售,得到的收入用來供養修道院以及做慈善。
  • 道士為何被稱為「牛鼻子老道」?與道士的各方面息息相關!
    在古裝劇中,古人常常將道士稱為「牛鼻子老道」,頗有調侃和嘲諷之意。那麼,道士為何被稱為「牛鼻子老道」呢?其中有什麼緣由?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道士被稱為「牛鼻子老道」的原因。一、與道士的打扮有關1. 道士會佩戴一種名為「沖天冠」的帽子,這種帽子前邊有簷,翹如牛鼻,故古人以服飾的特點來稱呼道士。2. 道士一般為長發,因此會將頭髮盤成「8」字形狀的髮髻,並以髮簪穿過,如同被繩穿過的牛鼻子。
  • 何謂道士
    (三洞修道儀)中將道士分為洞神部道士、高玄部道士、升玄部道士等9種,將女道士分為正一盟威女官、洞神女官、高玄女官等8種,也是對道士的等級劃分。熟悉玄文經書和宗教儀範,舉行宗教儀式時,在法堂上居中高座,道法高深者,稱為高功。主持宮觀事務的道士,因擔任的職務而有相應的稱謂,如方丈、住持、高功、監院、執事以及所謂「三都五主十八頭」等。
  • 為什麼當全職道士
    當道士。我肯定是比較中二的青年時期。當時鍛鍊身體什麼的。就跟之前講的一樣。我是亂畫符咒發燒。才接觸道門的。當時接觸是初三畢業那時候。對道教並沒有整體認識,處於門外漢。高中之後再接觸小說網絡。慢慢有種瘋狂。一門心思搞這些。所以不建議年輕人搞這些。會提前進入老年人心態的。老道老道。吃飯睡覺。
  • 都是吃素,為什麼道士身形清瘦而和尚身體肥胖?原因其實很簡單
    都是吃素,為什麼道士身形清瘦而和尚身體肥胖?原因其實很簡單道士和和尚都是出家人,在很多人的印象裡,他們無欲無求,不吃葷肉,只吃素食,他們不理那些紅塵紛擾,喜歡避世不受打擾。其實這些印象有誤,並不是所有的和尚和道士都是六根清淨的,有些人他們只是在逃避現實,所以暫時成為了和尚或者道士,當他們的傷痛痊癒後,這些人會選擇還俗的。不是所有的和尚都不沾葷腥,有些和尚是吃肉的,且吃的特別多。電視劇上演的一些和尚,都挺肥的。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胖和尚。也不是說這些胖和尚都是吃肉的,但絕大多數胖和尚絕對是沾了葷腥的。
  • 所有的寫作,都通向療愈。全職媽媽的焦慮時刻,可以嘗試坐下來寫
    其實這個案例,值得包括我在內的媽媽們好好品讀一番,找到適合自己的療愈心靈的方法,而寫作就是一種很好的療愈方法。那個時候,我並不懂得寫作就是一種療愈方式,只想讓自己的寫作可以傳遞一種力量,一種聲音,給更多的人一種力量和方向。而走到現在,我才深刻地體會到了這種療愈的魅力。寫作於我而言,不只是傳播力量,變現,還是為了一種享受,不錯,現在的寫作模式,於我而言,就是一種平靜的享受。
  • 從道士的衣服顏色中,看道教的顏色文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到道觀還是在外面遇的道士,他們的服裝顏色都是青色,但是在做道觀中做法事的時候,卻是黃色或其它的顏色,很多讀都會認為這是因為活動的場所不一樣,故而所穿的服裝顏色也不一樣。其實,在道士群體中,他們非常崇尚青色。因為青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生命的顏色。
  • 先把身體修好,再明心見性,這就是性命雙修!
    ①五代時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衝等鍊金石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臨死時給他的兒子齊王李璟說:「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視以為戒。」(《南唐書•烈祖本紀》)自宋以後煉外丹服食術求仙之風才日漸衰微。隋唐以前由於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藥,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尋找長生不死的「上藥」,這種「上藥」事實上是沒有的,上藥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尋可以延年益壽、治病養生的中、下藥。
  • 末世文:女配輕鬆虐渣,可悶騷小道士卻說總要和她雙修!
    末世文:女配輕鬆虐渣,可悶騷小道士卻說總要和她雙修!小編每天都會為大家介紹不同的網絡小說,希望小編的努力可以填滿大家的書架、並拯救大家的閒暇時間。如果大家喜歡小編推薦的書,可以關注小編並與小編互動哦,小編不會辜負大家的期望!接下來就是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說啦!
  • 道士手拿「拂塵」是為了仙風道骨嗎
    道觀是中國人日常活動的宗教場所,而道觀中的道士則基本都會手拿一把拂塵,看上去似有些仙風道骨的味道,而在神話電視劇中,太上老君以及眾多仙神手中也會拿上一把拂塵,而對拂塵的作用,有許多說法。拂塵是裝飾作用嗎?
  • 認識古代修道有成的女道士,太美了
    —794) 唐代女道士,果州南充(今屬四川)人,祖籍兗州(今謝自然屬山東)。世號為「東極真人」。父寰,舉孝廉,曾任秘書省從事。母胥氏,亦邑中大族。自然性穎異,不食葷血。年七歲,母令隨尼越惠,經年因疾歸。又令隨尼日朗,十月求還。平常所言多道家事,因拜禮大方山頂老君像,不願下山而入道。自此常誦《道德經》、《黃庭內經》。十四歲絕粒不食。每焚修瞻禱王母、麻姑,慕南嶽魏夫人之節操。
  • 今天就愛上寫作吧 原來寫作如此簡單
    如果有良好的口才或者是能說會道,那寫作成為了另一個問題,現在在科學技術的幫助下同樣可以創造出一篇充滿魅力的作品。相反,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可以測試出個人寫作能力,寫作不難,一畝三分地認真耕耘有恆心不用多久就會有信心,每一位人都可以做到。練筆發展寫作水平,這方面我並缺少信心,足夠的耐心就可以在四季中感受春暖花開,體會春華秋實。
  • 和尚和道士都是素食主義者,為什麼和尚比道士更圓潤?原因很簡單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一個特別明顯的細節,那就是佛教和道教主要是素食主義者,但是和尚一般都比道士胖,即使是在我們經常看的電影和電視劇中,原因是什麼?這就是答案。首先,讓我們來談談兩者之間的區別,道教是關於否定的,佛教是關於因果關係的。
  • 真傳道士與假傳道士的比較
    但有比這些更使人痛心的,就是奉神差遣擔負救人使命的傳道士中也有冒牌的假傳道士出現,而且這種假傳道士比其它一切偽造品害人更重更多。其它各種偽造品不過使人在金錢或物質方面受些損失,而假傳道士害人不止在物質方面,更是在心靈方面使許多人因他們受大害。他們作了許多人蒙恩信主的障礙物,又作了許多信仰不堅固的信徒的絆腳石。他們引領許多人走入迷途,又使許多人陷在罪惡和禍患裡。
  • 道教飲食:全真道士常年食素,利於健康;正一道士卻可飲酒吃肉
    但也絕非所有的道士在日常飲食上都一樣,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道教: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飲食上的區別,前者食素,後者飲酒吃肉。因此道士們非常樂意食素,甚至有些道士還千方百計地少吃少喝,以服食丹藥、辟穀、修鍊氣功等方法來代替日常飲食。據日本學者吉岡義豐建國以前在白雲觀的觀察記載,道觀中每天的菜譜和蔬菜用量都是經過仔細選定的,如果發現有人作弊,則從嚴處罰般道眾在大齋堂用膳,早晚喝稀飯,兩人一碟鹹菜;中午吃玉米面窩頭和炒菜,外加兩人一碟鹹菜。
  • 寫作能手之修與篇
    帥氣俊朗,陽光熱情的他不僅酷愛各種運動,還喜歡閱讀寫作。
  • 兩周特訓,來一起大膽嘗試非虛構寫作吧丨穀雨計劃
    世界讀書日(4月23號)當天,《非虛構寫作特訓工作坊》第一期開啟,這是刺蝟公社和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莊永志老師聯手展開的一次嘗試。在限額的30位學員中,有的是對非虛構有濃厚興趣的入門同學,有的是有經驗的記者,有的是學過創意寫作的常春藤名校學生,有的是高校教員,整整七天,每晚七點,他們和莊老師相聚在騰訊會議,一起逐句逐段地解剖非虛構名作,一起體會非虛構作品的採寫要領,一起逐篇分析學員的作品。可以說,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我們一起來聽聽學員的感受。
  • 蘋果賈伯斯修禪入門的指導書
    曾經在兩本書中看到過鈴木俊隆這本《禪者的初心》,一本是大名鼎鼎的《賈伯斯傳》,書中提到賈伯斯就是讀了此書開始修禪,並開啟了他關於蘋果系列產品的靈感設計;另一本是娜塔莉的《寫出我心》,這是一本美國人寫作入門的經典書目,書中提到作者也通過《禪者的初心》開啟了修禪,並從修禪中體會到了寫作的意義,把寫作和修禪融會貫通。
  • 八位有名的女道士
    八位有名的女道士一陰一陽之謂道,中國古代八位著名的女道士,您知道幾個呢?
  • 一組百年前道士的實拍老照片:道骨仙風,圖七道士正打坐「入定」
    今天我們很多人對於道教的認識大多來源於影視劇,不過真實的道士與影視劇中表現的想像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今天我們就通過這組老照片帶著大家看看百年前的道士長什麼樣。這張照片就是清末民初的道士。道教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興於漢代,到南北朝時期基本完善。在魏晉時期道教分化為士族丹鼎道教和民間符水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