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珍稀食用菌,素有「菌中皇后」的美譽。其營養豐富,含有多種胺基酸、多糖、維生素、無機鹽等,具有「刮脂」功能,是天然的減肥藥。那麼,竹蓀如何種植呢?種植時間是什麼時候呢?種植注意事項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竹蓀如何種植1、室內箱栽
用廢木箱作栽培容器。在箱底先鋪5~10釐米厚的腐殖質土,其上鋪竹段、木段或其它代料,於料上接入竹蓀栽培種。每平方米用3瓶菌種,最後覆蓋肥土5~8釐米,澆透水,在室溫下培養發菌。常灑水,保持溼潤。在溫、溼度適宜條件下,4~5個月菌絲可長滿培養料。當氣溫達20~24℃時,便在表土內形成菌蕾。此時,室內空氣相對溼度應保持在85%以上。當菌球鑽出表土後,空氣相對溼度要提高到95%以上。
2、床畦栽培
選擇背風陰涼場地,挖深10~15釐米,寬100釐米,長度不限的床畦。畦底留10釐米鬆土,先鋪一層竹片或段木(幹竹片需洗浸泡8~12小時,晾乾表面水分),在竹片或段木上播1層菌種,撒1層幹竹葉,最上部覆蓋肥土10釐米。若遮蔭條件差,應在床畦上搭蔭棚。經常灑水保持表土溼潤。從接種到採收經10-12個月。
竹蓀種植時間竹蓀在氣溫7℃以上即可栽培,以10~12月份栽培為宜。
竹蓀種植注意事項(1)水分管理是栽培成敗的關鍵。菌絲體生長階段土壤溼度應保持65~70%,溼度過大過小都不利。若土壤過幹,可噴細水,但不可使泥土上積水。
(2)各生長階段的管理。菌蕾生長階段,溫度最好控制在20~23℃,空氣相對溼度在70~75%;子實體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溼度提高到90~95%,可每天噴水3~4次;每天開窗通氣1~2次,每次30分鐘。
(3)室外床畦栽培的管理。嚴防人、畜踐踏。在發菌過程中,平時不要挖開檢查,以免弄斷菌絲。
(4)及時補土。若埋的段木露出土表,應及時補土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