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軍陸戰隊7月3日上午進行「漢光演習」操演發生重大意外,訓練時一艘小艇突然翻覆,導致7名官士兵落海,其中3人傷勢嚴重,立即送往臺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搶救。其中一人急救無效,已在7月4日死亡。更不幸的是,一名負責演習業務的少校,7月5日也輕生不治。
不對執行任務時都有依照標準程序來操演,翻舟不幸可能是橡皮艇在高雄左營桃子園外海靠近岸際時,被突來湧浪打翻,士官兵身上有防彈衣等裝備,泡水後下沉,加上翻覆當下可能有受撞擊而昏迷,才無法第一時間自救脫險。
「桃仔園」是全臺最安全的訓練海灘
高雄左營「桃仔園」是環臺最安全的訓練海灘,無論是夏季或者冬季,全年隨時都能找到最佳的天候海象,從事兩棲登陸突擊訓練。「桃仔園」海域位處於高雄壽山北側灣區凹處屏障內,海灘坡度比非常良好,灘前沙底無法形成過大的渦流與積浪。
一般,水中爆破是為排除灘前軌材與敵阻礙設施,兩棲登陸戰車、機械登陸小艇及突擊膠舟陸續通過L.O.D (Line of departure) 攻擊線,直奔欲攻佔的紅色海灘,這都是具備良好海象分析,與兩棲訓練專業,才能做出來的演習成果。實際戰時情況,則會因戰略與戰略運用,評估戰損成敗,只要可達成使命,不會去考慮海象。
兩棲特種部隊人員,平常就要從嚴從難,甚至專挑颱風天,實做積浪衝擊訓練,進而完成戰技與體力及耐力之訓練,不是花拳繡腿。其操舟駕艇戰技與入水救難水性,都要比外界民間救難要強勢好幾倍,即使舟艇翻覆也能迅速扶正。
兩棲是能肩負協助處理山難、海難救人一命的。當日舟艇翻覆,士兵就算不被救,在身上並無背負任何重物時,也要能水上求生自救,然而各個驚嚇慌亂過度,又可能被舟艇撞昏,才會釀成慘劇發生。
事實上,這次的舟艇翻覆,還不是最嚴重的。1980年左營桃仔園海灘,陸戰隊LVTP5,俗稱「水鴨子」的兩棲登陸艇,在海象不佳的狀況下進行登陸戰,當時一輛LVTP5故障熄火進水,導致22名官兵溺斃,僅排長跟車長順利逃生。
臺灣南部海域常會出現 「海象突變」
臺灣南部海域出現 「海象突變」的狀況也時有所聞。主要是因為臺灣南部海域受到低氣壓影響,海象差、浪高有3到5米,所以漁船事故頻傳。過去屏東東港就曾發生一艘漁筏就曾翻覆在大鵬灣外海,船上父子2人獲救,同時,另外有東港籍「海得興21號」漁船在巴士海峽擱淺待援,還有2艘漁船的船長及船員身體不適,分別送往恆春及日本救治。
東港漁民戴姓兩父子駕駛漁筏從大鵬灣出海,準備撈捕螃蟹時,突然一陣大浪打來,管筏瞬間翻覆,父子兩人抱住管筏在海上漂流呼救,所幸被民眾發現通報消防局及臺灣「海巡署」前往援救,緊鄰的屏東鹽埔安檢所出動警艇順利將兩人救起,並將管筏拖回港區內。
被救的船主就說,捕魚快40年,常會遇上出港時風平浪靜,沒想到海象突變,一陣大浪就把管筏打翻了。
另外,在同一天東港籍漁船「海得興21號」在行經東港120度、北緯22度,在巴士海峽南方海域航行時觸礁擱淺,船上有船長及4名印度尼西亞船員共5人,後來被臺灣的海巡署救援。
海流影響最為險惡
臺灣海岸線全長1500餘公裡,不論沿岸、沙岸都有獨特景觀,吸引非常多的遊客從事海域相關遊憩活動。熱門的海域遊憩活動包含使用器具的衝浪、獨木舟、風帆、水上摩託車、立式划槳等,也有未使用器具的遊泳、潛水等活動,每到夏天,到處可見。但在充滿歡樂的同時,卻也時常見到意外消息,總令人十分遺憾。事實上,任何活動都存在著風險,海域活動亦然,海域活動的風險因子包含天然的原因如風、波、潮、流、地形、坡度、生物等;也有個人的原因,譬如身體狀況、活動規劃等。
過去就有舉辦泳渡澎湖灣的意外事件造成1人死亡;而宜蘭龜山島海上長泳1000餘人下水,因海象突變,造成數人溺水昏迷,活動緊急取消;幾乎同一時間,基隆外木山長泳活動15人體力不支被救上岸;新北市深澳象鼻巖海域亦有10餘位操作立式划槳遊客無法劃回岸際,被海巡救回。
最嚴重的例子倒是發生在墾丁南灣長泳活動,2000餘名泳客下水,數百名泳客無法遊回,最後造成多人傷亡的意外事件。如此的意外事件,一直持續發生,最後可能會發生更大的海上悲劇。
臺灣在舉行大型海上活動時常有上千人參加,主辦單位必然有萬全的安全和救難部署,但仍偶見意外,其中原因之一是對海象的掌握度不足所致。陸地上的氣象難以捉摸,前一刻天晴也有突然變天的可能性,海洋氣象更是複雜,海面位於大氣和海水的交界,變化非常難以預測。
影響海面活動的主要危險因子不外乎「風」、「波」、「潮」、「流」,其中潮位的變化最規律,可預測性最高;波浪是肉眼可見,預測技術發展迄今也可達一定的準確性;海邊的海陸風也有一定的規律。
至於海中的水流則可說是最險惡的因子之一,流的強弱用肉眼難以察覺,流受到漲退潮和地形、波浪的影響,預測難度相當高,一般而言,因為海流造成的影響,常是一堆人同時受害,徒手(如遊泳或潛水)或非機械力(如獨木舟、立式划槳等)水域活動要抵抗自然的海流著實費力。
所以,海上運動或訓練,確實是很危險的行為。但是,像臺灣南端墾丁南灣民間業者有香蕉船,戲水遊客穿上救生衣,業者以水上摩託車拖行,快速轉彎製造香蕉船翻覆高潮迭起,遊客一一爬起來登船高興再玩,樂此不疲。可見類似小舟要翻船是稀鬆平常的事,是很輕易就可造成的,惟駕舟艇的就是關鍵,技術要純熟能應變。
而這次臺灣海軍陸戰隊翻舟事件,若是如臺灣海軍所言是海象突變造成,那麼會翻覆也應該是七、八艘膠舟全部都會翻覆,不會只有單獨一艘覆。
要知道,膠舟突擊奔襲,前後左右有快有慢,看起來,這些膠舟是沒跟好、經驗與應變能力不足,遇上前方在左(或右)的膠舟快速排浪,遭受激起浪尖與長湧拍擊,人員瞬間移動重心過度集中近水面側而翻覆。
所以,造成這次翻舟的慘劇,可能是被突來湧浪打翻,士官兵身上有防彈衣等裝備,泡水後下沉,加上翻覆時可能有受撞擊而昏迷,才無法第一時間自救脫險。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駕艇技術、航海、爆破、潛水、先進武器操作等訓練課程,都訓練德不夠精煉,才是造成翻舟悲劇之因。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 譚傳毅 (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博士)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