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一定要從《觀經》三福修起

2021-01-07 小草蔥蔥

淨空老和尚開示

一、學佛一定要從《觀經》三福修起;不從此修行,就沒有法子成就。.....佛講得很清楚,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成佛都一定走這條路。我們要是不走這條路,想成佛,那是不可能。......佛法裡講孝順父母,是要令父母離苦得樂,才是真正孝順。..... 所以真正孝順,要勸父母念佛。「奉事師長」也不容易。奉事師長是不是把老師生活照顧好?不只如此。你看《普賢菩薩行願品》講供養:「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中,又以「依教修行」為第一。普賢菩薩的標準是把老師教我們的,我們都能領會,都能接受,都能實行,這才是奉事師長。

三福之一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基礎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行。次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基礎的第二層。三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是基礎堅實,然後念這句「阿彌陀佛」,一念相應一念佛,才能往生。從這個基礎上,建立「信、願、行」三資糧,才能穩穩噹噹往生。

學佛是從哪裡學起?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做起。這是根本的根本,是學佛的基礎。這個要是做不到,戒律就不要談了,沒分!好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戒律是第一層樓,禪定是第二層樓,般若是第三層樓。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地基,你連這個都沒有,還談什麼戒定慧!

孝養的範圍非常廣泛,不僅僅是物質的生活。如果只限於物質生活,畜生也辦得到。人與畜生不同之處,最重要的是養父母之志,光大父母之德,此大孝也。當前使父母在社幷會上,久遠的使父母在歷史上,都能受到大眾的尊敬,方是真正盡孝。如何能做到?必須自己成聖成賢。聖賢的父母,哪個人不恭敬?不但人恭敬,鬼神都恭敬;不但鬼神恭敬,諸佛、菩薩都恭敬。這才是真正孝養父母。修行就要從這裡起修。

「孝順父母」,不只是對父母一切供養周到就叫孝順,那個意義太淺了。佛法裡講孝順父母,是要令父母離苦得樂,才是真正孝順。這一世善,來世不善,不是真善;來世善,後世不善,也不是真善;今世不善,來世、後世善,這是真善。所以真正孝順,要勸父母念佛。有人說:「我勸父母念佛,他們不相信。」你要把他們不相信的原因找出來,把不信的原因消除,他們就相信了。

家人一定要和睦,這就是佛法。學佛學到一家不太平,是錯的。家人為什麼反對你學佛?這裡一定有道理,是你自己學錯了,你並沒有依照佛法去做。淨宗修學要從「三福」修起,第一是孝養父母。你能孝養父母,父母怎麼會反對你學佛?如果你學了佛就不孝順父母,不聽父母的話,看到學佛的同修,比什麼人都親切,疏遠了沒有學佛的家人,認為父母家人作惡;其實是自己在造罪業,這是自己錯了。將來你能不能往生?說老實話,不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所以學佛的同修,第一要家庭和睦。

十善業後面的三條。意善就是無貪、無嗔、無痴。就是三善根。所以,三善根也在三福之中,你就知道很重要。沒有三善根,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就沒分。可見這個重要,一定要認真的修學。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於一切逆境決定沒有嗔恚心;對於一切事理,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不愚痴,不會被人矇騙。清楚明白而不貪不痴,順境裡沒有貪愛,逆境裡沒有嗔恚。順逆境界中,修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一心念佛,就對了。

今天我們展開《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老師,《無量壽經》就是老師對我們的教訓。我們有沒有把這些教訓記住?有沒有把這些教訓做到?果然把這些教訓體會明白了,記住了,依教奉行,這才是奉事師長。

今天這個世界是亂世,有史以來沒有現在局勢這樣的混亂。如果要找這個混亂的根源,就是大家把諸佛菩薩聖賢人的教訓捨棄了。......我們要是指望佛、菩薩來救,是沒有用處的。必須把自己變成佛、菩薩,來拯救這個社幷會。從哪裡救起?從「孝親尊師」做起。興起一個帶頭作用,模範的作用,做給別人看,這是身教。這就是弘法利生,就是勸導一切有情,給他最豐饒的的利益。

我們今天開發性德,明心見性,用什麼方法?「孝敬」。所以,把孝親之心擴大到能孝順一切眾生,敬仰師長的心擴大到敬仰一切眾生,就能明心見性。從分別,一直修到無分別。我「孝親尊師」是有分別的,擴大之後就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就是性德透露,就是明心見性。這是要下功夫去做,要認真去做。所以學阿彌陀佛決定不會錯。

『當孝於佛,常念師恩。』如果把這兩句做到,護持正法,弘揚久遠,自自然然就做到,這是弘傳的根本法。一個孝親的人常常會念親恩,決不會讓自己的親人蒙羞。《孝經》上講我要是做一樁對不起人家的事,我的父母面子上沒有光彩。這不是以自身利害作標準,而是以父母的榮辱作標準。今天我們孝順於佛,一切以佛的光榮為標準。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對得起佛,對不起佛,要以此為標準。佛不在世,距我們遠了。我們今天接受佛法,是祖師代代相傳,一代傳一代。對這些老師,應當要「常念師恩」。我們能不能對得起老師?做一樁不可告人的事,我們就對不起佛,對不起老師。常常有這標準存心,你在世間決定是好人,在佛法裡決定是善人;你自修決定成就,利生決定真實。

二、阿彌陀佛一心一意莊嚴淨土,所為何來?不是他自己享受,是給大家受用。他願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生到他那裡,享受他的成果。實在了不起!有福願意給一切眾生共享,不是個人獨享。我們學佛學什麼?就是學這個。

有福不要自己享受。福報現前,讓大家來享受,福報就愈積愈大。享福的人數愈增加,福報愈擴大,這是菩薩行。不著相的福報大的不得了,沒有法子能計算,沒有法子能形容。你真正不著相,積功累德,大福報就現前。切記將福報擴大,讓法界一切眾生共享。

把我們所修積的一切功德,自己不要享受,貢獻給一切眾生,這叫回向。我們今天修福、造福,福給大家享受,這叫回向。佛教菩薩不受福德,自己不享福,所造的福德是無有窮盡。自己若享受,福德會享完,富貴會享盡。不享福是真正的享福,是真正的受用。

從現在起,努力『作諸功德,至心回向。』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專念「阿彌陀佛」,斷惡修善,把功德都回向求生淨土;也就是自己修積的功德福報都不要享受,作為往生的資糧。臨命終時才能心不顛倒,沒有病苦。為什麼沒有病苦?這是福報大,平常修福、惜福,而不享福,留到最後那一剎那享受。一生修積的福報在臨終時享受,所以能不生病,大福報現前,預知時至,沒有病苦,走的時候自在瀟灑,決定往生。

為什麼天天要回向,念念要回向?還債解怨,菩提道上才能一帆風順。「回向偈」要從心裡發出來,口念沒有用,心口要相應。回向偈上明明教我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兩句話把冤親都包括了。正因為我們要解決這個很不容易解決的問題,所以才認真努力的修行。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精進努力修行?為了報恩,為了還債,為了解怨釋結,希望無始劫來的冤親債主,能在這一生中都能了結,不要等到來生。

三、『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這是彌陀無盡大願的結歸,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就在此。所以佛弟子,尤其是阿彌陀佛的學生,必須建立相應的弘願,參贊彌陀化育眾生的大業。這是彌陀了不起的事業,我們非常榮幸能參與。

「布施波羅密」是修行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一切放下,應無所住。一切要舍,捨得乾乾淨淨。身心清淨才是法器,才有資格學佛。

學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肚量要大,要能包容。第二、要能笑臉迎人,冤親平等,萬法一如,能與一切眾生和合相處。這樣的人才要資格學佛,才有資格入佛門。

四、我們今天學佛,首先要發成佛的願,要發幫助一切眾生的願,這是菩提心。從哪裡做起?要先斷煩惱,再學法門。斷煩惱,就是我們這一生努力的目標方向。學法門留到西方極樂世界再開始。我們在這一生不學法門,因為法門太多,壽命太短,學不了。所以在今生今世完成第一個目標——斷煩惱,信願持名,求生淨土。

真正學佛的人,目標是成佛,不求世間的名利,不求人天的福報。盡我們自己的努力,為眾生造福。最大的造福,是幫助眾生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是第一等大福報。所以,提倡印經、講經,都是幫助眾生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五、學佛要把心量拓開,不要念念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利益太小,太短暫,一口氣不來,你的利益在哪裡?自己的利益能享受幾時?愚痴到了極處!若能把佛法弘遍世界,流傳久遠,自然福德生生世世享不盡。

四弘誓願是成佛之道。首先教你發願,拓開心量,不能起心動念就想到自己的利益,這樣心量太小了。佛教我們發願,要利益一切眾生,要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自然包括你的家族、你的家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每一個人,他們的心願都是要普度一切眾生的。你的心量太小,只度你一家人,只度自己,你自然跟他們談不來。思想、見解不相同,你怎麼能去度了?所以,一定要發大心,你的心量大了,諸佛護念,龍天護持。

佛法講的善惡,凡是利益自己的都是惡,利益別人的才是善。......因此佛教我們的方法是起心動念想別人,不想自己。......我們修淨土的,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師。他發四十八願,哪一願是為自己?他的心量大,念念為法界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彌陀的心願是圓滿的。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

大乘比小乘高明,用的方法巧妙,就是念念不想自己,念念都想眾生,「我」自然就淡忘了。大乘法裡,念佛法門尤其殊勝,尤其巧妙。他教我們念念想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的心願,想阿彌陀佛的行持。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法界一切眾生,心量之廣大無量無邊,確實不是其他大乘菩薩能相比的。

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通章》中,教我們『億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億』是心裡想。想彌陀本願功德。彌陀本願功德就是第六品四十八願。所以,四十八願要念得很熟,心裡有念頭,就想彌陀本願。想久了,彌陀本願就變成自己的本願,我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相同。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常常億念彌陀本願功德,常常思想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這是最健康的思想。

學佛的人首先要有健康的思想,才有健康的身體。胡思亂想是一切疾病的根源。如果覺得身體不好,自己就要覺悟,身體為什麼不好?一定是胡思亂想。是非人我、五欲六塵都不要想,那是不健康的。學佛的人應該把這些念頭全部放下,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對了。

六、我們要想像佛一樣成就,單單希望果報沒有用處,要學他的因行,學他盡心盡力幫助法界一切眾生齊成佛道。.....彌陀在因地怎麼做,我也學著怎麼做,這是「學佛」。所以,學佛不是天天念經、拜佛,那是形式,修一點人天福報而已。修行要從心地、從言行裡,學得跟菩薩、跟佛一樣。他們是怎麼存心,我也怎麼存心;他們怎麼對人,我也學著怎麼對人。這是真正學佛,真正修行。

既然學佛,心要像佛心,行持要像佛的行持,這樣才有把握在這一生中往生。如果這一生不能往生,三惡道決定有分,很難避免。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七、我老實讀誦這部經典,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要把彌陀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我的願跟佛就相同了。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見解,都能依照這部經典做標準,把它修正過來,使我們的見解、思想、看法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是解同佛。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為,也要依照這部經典的教訓,都把它做到,我們的行也同佛。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恭喜你,你一定是上品上生。只要你的心、願、解、行與佛相同,老實說,你現在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不是凡人。

我們學佛,阿彌陀佛是最好的典型,最佳的模範。我們今天依阿彌陀佛來塑造自己,看看他是怎樣存心,我要學他;他是怎樣發願,我也要學他;他是怎樣修行,我也要學他。這樣的人跟阿彌陀佛是真正同志,哪有不在一起的的道理。這就保證決定往生。

一切時,一切處,念念反省,永遠不離開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訓。這樣我們才真正能與彌陀、釋迦,乃至於十方一切諸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

阿彌陀佛存的是什麼心,我們的心也要跟他一樣;阿彌陀佛發的是什麼願,我們的願要跟他一樣;阿彌陀佛如何處世、待人、接物,我們樣樣都要學他。阿彌陀佛不在此,我們怎麼學法?《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要將此經的理事教誨都做到。「如說修行」,就是跟阿彌陀佛學習,才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學生,真正的弟子。

務必要使我們的心、願、解、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依照經中所講的來修正自己,把經典的教訓圓圓滿滿的、落實到自己的生活中。你要是做到了,我恭喜你,你不但往生,你成了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這才是真正學佛。

把《無量壽經》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自己的思想、行為就是《無量壽經》;你就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決定往生。本經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書,也是我們一生成佛的保證書。但不是念念就能成佛,要做到。

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又不在我眼前,我怎麼跟他學?須知這部《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方法,改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作法,使我們的想法、看法、作法與經典所說的完全相應,就是學阿彌陀佛。完全相應,絲毫違背都沒有,你就成了阿彌陀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為什麼勸大家念這部經?因為彌陀的心、願、解、行都在這部經上。這部經念得熟透了,不要學,自然就相應。每天不斷的薰習,起心動念,自然就跟阿彌陀佛相應。這是決定得生的保障。

八、看佛的像,會起恭敬心。恭敬心是性德,對佛生起敬愛之心,這是滅罪得福。看到佛像,想到他也是凡夫修成的,我們今天也是凡夫。他能成佛、成菩薩,我們為什麼不成佛,不成菩薩?見賢思齊,看到他,我發願要跟他一樣。這樣滅罪消業的功德就更大了。

我們供養阿彌陀佛的形象,一定要明經義,要明道理。見聞阿彌陀佛,就想起阿彌陀佛在經典裡,教我們這麼多寶貴的教訓,這樣瞻禮阿彌陀佛就有無量功德。......供養佛像的作用,就是讓他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經典裡字字句句的教訓,見到佛像,聽到佛號,立刻就記起來。這才是學佛。

九、佛是幹教育這一行的,佛是老師,教化眾生的。我們也學佛,所以「行同佛」,實即「教化同佛」。佛示現世間,生在帝王之家,他命中注定要做國王的,但是他捨棄國王,去當老師,當一個純粹義務的教師,只盡教學的義務,不講報酬。這樣的老師,我們應當學習。

自己的德行沒有成就,是無法教別人的。要自己先作個榜樣,才能教人。......學佛就是立志作個好老師,佛是天人師。既然是老師,自己一定要做到『莊嚴眾行,軌範具足。』為一切眾生做個好榜樣,化導社幷會,使每一個眾生自身健康、快樂,每一個家庭幸福、美滿,社幷會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太平。

十、一定要把得失利害忘掉,把它丟得乾乾淨淨;然後無喜亦無憂,天下太平。我的天下太平,我跟你們雖然同住在一起,你住的世界不太平,我這個世界天天太平。你是世界多事,我的世界沒事。我們學佛就從這個地方學,這叫真正學佛。

在這個世間沒有得失心,得到的並不歡喜,失掉也沒有煩惱。為什麼?得到是空的,失掉還是空的。根本就沒事,得失不關心。......很多人會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既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還爭什麼?不要爭。這兩句話真正想通了,這個人就會開悟,身心清淨,一塵不染。

假如我們把得失的念頭打掉,實在講,這個人就很自在、很幸福。人的煩惱多從患得患失而來;沒有得到時,天天想得到;得到之後,又怕失掉。其實根本沒有得失,這全是妄想。妄想帶來許多痛苦與災難,真是冤枉!

十一、諸位想學佛,一定要發菩提心。處世、待人、接物,要用真誠心。別人惡意對待我,欺騙我,我還要以誠心待他。那我不是吃虧上當?不錯。你不肯吃虧上當,你就永遠當凡夫。如果你要想作佛,作菩薩,就得甘心情願吃虧上當。你要曉得,吃虧上當的時間很短,充其量不過這一生幾十年而已。這幾十年過去之後,你真的成佛了,才知道沒有吃虧,並沒有上當。如果現前不肯吃虧,不肯上當,你生生世世真的吃虧上當。這個帳要好好去算算。

諸位一定要記住:處世、待人、接物就用一個心,不用兩個心。我念佛是用什麼心,拜佛是用什麼心,我處世、對人都用這個心。也許有人說:我用這個心,今天在這個社幷會上,處處要吃虧上當。沒錯!也許是吃一點虧,是要上當。試問:你能吃多少年虧?你能上多少年當?算你活一百歲,你這幾十年的吃虧上當,將來作佛、作菩薩。要是這幾十年不肯吃虧,不肯上當,將來生生世世在三惡道。為什麼不肯多想想,到底哪個吃虧?哪個上當?......眼光往深遠處看,吃再大的虧,上再大的當,也心甘情願。保持心地的清淨潔白,決定不受汙染,這個重要。

學佛的人,人家罵我,我絕對不回一句,不起嗔恨心,因為他在替我消業障。業障消了,我感激都來不及,怎麼會想報復?......所以,對人為的加害,不要計較,不要認為自己吃虧上當。你真正沒有虧吃,沒有當上。......你明白你的福報愈積愈厚,不但絲毫都不吃虧,實是佔了大便宜。所以,眼前看似吃虧上當,財富、名譽都受損失;殊不知一轉眼,你的財富、榮譽不知又提升多少。依教修行之人,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哪裡會吃虧上當。

學佛的人一定要記住:不與任何人結冤讎。這是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對於冤家債主要極力忍讓,忍一輩子就還清了。所以,要學著忍讓,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吃虧是福,不是禍害,往往消災滅罪。忍讓決定是正確的。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尚遭六群比丘、六師外道當面侮辱;背後詈罵的,更是多得很。佛沒有跟他們計較,也沒有跟他們辯論。罵,隨他罵,罵久了,罵累了,他自然就不罵了。何必跟他一般見識?要忍,這是諸佛菩薩所修的,我們應當學。

相關焦點

  • 佛教:《觀經》前面為什麼廣說定散二善?有多少人看過這經書?
    淨宗法師講解《法然上人法語》第17課法然上人經常把《觀經》最後的付囑文告訴他人,因為這句付囑文特別重要,它是《觀經》的結論。雖然《觀經》廣開定散十六觀,說三福、九品,但最後付囑阿難的時候,其他的都暫時擱置,唯付囑阿難說「你好持是語,持是語就是持無量壽佛名,你就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就知道,雖然廣說定散二善,但是都歸在這句名號當中。《觀經》前面為什麼廣說定散二善?目的就是宣揚這句名號的功德,指贊名號功德。
  • 《觀經四帖疏》譯註38
    當初要生你的時候,你父王就讓夫人在高樓上對著天井往下生,就希望你落到樓下摔死。偏偏太子福大,以福德力的緣故,命根沒有斷,只是折了小指。你如果不信,自己看小指就足以證明我所說的話。」太子聽了這些話,再次查證:「真是這樣嗎?」提婆達多回答說:「如果這不真實,我有什麼理由說這些捕風捉影的話?」由於提婆達多這樣出言挑唆,太子就接納了他惡毒的詭計,所以說「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 一定要看看!學佛要趁早 老來有福報!
    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每天學佛網」,
  • 金剛智慧,學佛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斷滅相
    佛為什麼要特意提醒須菩提這件事呢?因為在之前,佛告訴須菩提,不能憑藉佛具足的色相來見到如來,因為如果具足了色相就是如來的話,那麼轉輪法王就是如來。佛又怕須菩提錯誤地認為,如來不是因為有三十二相而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所以才告誡他不能有斷滅相。
  • 不吃肉會獲得很大的功德福報,學佛的人一定要知道
    學佛人都知道持戒修福,就是要持五條戒律。而五條戒律中,佛把不殺生戒律放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見該戒律對修行的影響最是重要。在不殺生戒律中,學佛人應該做到不故意傷害生靈,同時還應該做到不吃肉。殺生的問題,學佛人都懂,但關於吃肉問題,卻不能斷除。在許多學佛人心中,覺得只要心中有佛,自己沒有故意殺生,自己吃肉都是花錢買,所以吃肉必然是沒有罪業的。實際上吃肉肯定是有罪業的,如果沒人吃肉,就不會有人殺生,因為有人吃,有利益可途,才會有人殺。持戒的目的本身就是修心,而吃肉就會喪失慈悲之心,要想成就菩薩道,就應該做到不吃肉,不殺生。
  • ​《原佛》修證|太虛大師:婦女學佛之規範
    但一種法會之開始,各有其因緣以為之主,如維摩詰系以居士為主,人王護國經系以國王為主,密宗大毗廬遮那經系以金剛神為主,日光童子經系以少年為主,月上女經為童子講,玉耶女經則為婦女講,勝鬘夫人經則為國王后妃講,十六觀經則為韋提希夫人講;可見佛法廣大,無所不包,固無分乎男女也。今日有此特別之會,仿佛若佛當時之婦女法會者然,應從婦女之機,而講婦女學佛之佛法。
  • 大安法師:不思議緣起|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的由來
    不思議緣起這樣感應道交的特點在善導大師的著作裡面及實踐中比比皆是,比如我們現在討論的《觀經四帖疏》,他造這部《四帖疏》的心態,首先是一種悲心。《觀經》在劉宋時期,劉宋就是南朝的第一個政權,是劉裕建立的政權。畺良耶舍翻譯出來以後,《觀經》受到了各宗各派的關注。於是,各宗各派對《觀經》都有註解,但這些註解大部分都是站在通途教理的立場。對淨土大不可思議感應道交的特點彰顯的不夠,對淨土的弘揚有不同程度的阻礙作用。
  • 學佛修行必備六個先決條件
    可見學佛首先是從做人開始,做一個真正學佛的人,需要從哪些方面去努力呢?《無量壽經》告訴我們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有了這些基礎,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開始學佛的人。但是,我們還沒有開始修行之前,必需對什麼是修行?需要什麼心態?修行的宗旨又是什麼?
  • 學佛後,消極厭世、逃避人生、煩躁易怒正常嗎?如何治?|讀佛典
    1、修佛為什麼易於產生消極情緒學佛首先要學的大約就是對生命本質、人生實相的認識,佛典裡這方面的內容也非常豐富,那麼,佛典裡講的現世人生的本質和實相是什麼呢?遍覽佛典,似乎「空」、「苦」、「不淨」是回答這類問題時的最重要的三個關鍵詞。
  • 淨空法師:「學佛,學關懷一切眾生,消極厭世,障礙佛法」
    未來佛,尤其要想到,未來佛是一切眾生,他覺悟了,對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認識了,肯定發心求生淨土。所以禮敬要學普賢菩薩,禮敬諸佛,一切眾生全是佛,要這樣看待,禮敬才圓滿。如其不然,你的禮敬有欠缺,缺了一大塊。批註說,如是輾轉度脫,輾轉度脫是自行化他,就是佛法的承傳,一代接著一代。
  • 《觀經》「三心」如何理解?
    我們也來發願,要發明一個登月飛船,那要到什麼時候?能做得嗎?這不是我們能做的事情。這不過是舉世間的一個譬喻,何況阿彌陀佛發願是要建立一個極樂世界,然後救度十方眾生去往生。所以,不要說大話,跟我們的心境不相應。當然,我們雖然不能達到這樣究竟的目標,在凡夫位,也鼓勵大家心量要廣大,就是模仿著、學著去發願,不是我們真的能發得起這個願。
  • 三福百貨加盟怎麼樣,加盟需要一些什麼三福百貨加盟條件
    ,大量的三福百貨加盟店也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而且大部分人也取得了創業上的勝利。有許多的創業者心中還有一些疑問,加盟三福百貨怎麼樣?加盟條件是什麼?下面就讓小九便帶領大家一起去尋找答案。1992年11月19日,三福百貨的前身融新百貨成立,1994年3月三福百貨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三福百貨各連鎖店主營男女休閒服飾、家居等。
  • 學佛的第一步,竟然是要改脾氣;脾氣不改,萬事不順,學佛無益
    因此學佛的人,不論你是拜佛也好,念佛也好,禮懺也好,誦經也好,就是要把自己的脾氣改變。有脾氣的人就是苦,沒有脾氣的人就是快樂;有脾氣的人就有煩惱,沒有脾氣的人就常常歡喜。學佛就是學佛的精神,學佛的心量「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這個脾氣,這個嗔心,很難去除乾淨,有的老修行多少年了的道業了,遇到逆境也不能轉念,一發脾氣「得」功德全報銷了。脾氣,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 如果人類和動物切換角色,一定震驚到down機
    插圖:VinPaneccasio 文:素小妹 學佛一定得要持禁殺的戒嗎?那麼蚊蟲、蒼蠅、螞蟻、蟑螂、鼠輩危害人類怎麼辦?學佛  一定要素食嗎?藥的成份如果有葷食的成份,素食者可以食用嗎?
  • 學佛已經多年,可障礙逆緣出來之後,為什麼總是邁不過去?
    宏海法師講述《觀經四帖疏》15我們大家先來關注一下,其實今天頭幾句,其實也比較重要。可能讀的時候都讀過。所以要先勸,我們就聽明白了。為什麼這麼大部頭的一部論典,都還要開始先勸?說實在的,善導大師在這裡先調動大眾發心皈依三寶。我們現在在漢傳佛教到這個時代,學習,特別是學習論典,有些東西是流失的。到後來的時代中,你看我們現在學習的這些比較著名的論典,一般剛開始基本上就是一封序了。
  • 德林老和尚--學佛要發菩提心
    對於每一個學佛的人, 真正想在學佛的過程中得到好處,這個觀念是少不掉的。而且這個觀念不能提起來才有,不提起來就沒有。這個觀念養成了,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什麼情況下它都跟著你,就像我們參念佛是誰,念佛是誰參熟了,你不要參它也跟著你。為了讓我們發菩提心,了生脫死,佛給我們親身示範,做了榜樣。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成佛的?上升兜率,下降皇宮,遊四門觀生老病死,逾城出家,雪山修道,是這麼來的。
  • 美國三福霹靂馬48色彩鉛測評&上手示範
    此次測評的是美國三福霹靂馬48色,是我覺得性價比最高、美亞海淘有價格優勢、新手老手都適用彩鉛。▼ 三福霹靂馬彩鉛是美亞最熱銷的彩色鉛筆,常年排在同類熱銷榜Top1。新手推薦從48色開始,34.99美元的價格,折合人民幣就200元出頭,淘寶最低也要三百多,貼吧轉二手也要三百出頭,所以美淘有一定的價格優勢。▼
  • 三福百貨搭配大賽 年輕人的時尚平臺
    筒子們,第二季三福「搭配我最型」全國時尚大賽已呼嘯襲來,青春正當時,咱們趕緊趁好hi起來!一秒鐘短T+牛仔+板鞋,陽剛低調做路人,一秒鐘襯衫+西褲,雅痞十足高大上,此哥們畫風切換有點快,不過其著裝態度值得嘉獎哦,來三福玩潮搭,就是要給力玩,大膽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