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背後的年輕人:希望更多人支撐起國產動畫行業

2021-01-07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大聖歸來》幕後的年輕人

  

  電影《大聖歸來》劇照3 北京燕城十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供圖

  

  電影《大聖歸來》劇照2 北京燕城十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供圖

  

  電影《大聖歸來》劇照 北京燕城十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供圖

  

  電影《大聖歸來》海報 北京燕城十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供圖

  

  電影《大聖歸來》動畫總監陳徵在演示動畫製作,屏幕上,悟空揮棒打向反派「混沌」。塗茝茝攝

  

  今年2月4日,電影《大聖歸來》製作團隊幾年來第一次團隊休假,在北京蟹島合影,導演田曉鵬按下快門。田曉鵬/攝

  編者按 《大聖歸來》是近期一部被稱為「現象級」的國產動畫電影,中國青年報記者獨家採訪了幕後的青年製作團隊。這是一群「由70後帶著80後、90後橫掃全國影院」的人,他們中很多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尖子生,更不是官二代、高富帥,但在數年裡堅守夢想、踏實實現,並讓國產動畫的口碑變得不一樣。而這部「現象級」電影所展現的一些主創者特質——獨立思考、追求品質乃至文化自信,既是當下不少青年價值觀的縮影,某種程度上也折射著時代。

  田曉鵬,生於1975年,《大聖歸來》導演、編劇:「給國外項目做動畫加工的年代,有時候會失眠,覺得自己這一輩子就這麼過去了。如果沒做出原創動畫電影,我在這一行就算白幹了。」

  金大勇,生於1973年,《大聖歸來》執行製片人:「願意和動畫死磕,就會越做越好。」

  陳徵,生於1981年,《大聖歸來》動畫總監:「我希望有套路的動畫師,至少在這裡改過來習慣,不要磨滅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劉暢,生於1990年,《大聖歸來》動畫師:「我們和大聖一樣都會經歷從低谷到高峰,都會慢慢被人讀懂,被認可,被融化。」

  張乃文,生於1992年,《大聖歸來》角色特效組組長:「動畫是我從小的夢想。希望有更多人,來把國產動畫這個行業支撐起來。」

  7月25日,中國動畫影史上最新的「票房神話」誕生。上映前默默無聞的國產電影《大聖歸來》,成功超越《功夫熊貓》6.12億元的票房紀錄,成為內地影史上最賣座動畫。

  很多人並不知道,《大聖歸來》的幕後製作團隊,主要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大聖」從無到有的8年,這群年輕人也走過了一條崎嶇不平的「取經之路」。

  上路:「一輩子不能就這麼過去」

  8年前,32歲的青年導演田曉鵬開始準備「中年大聖」和「小屁孩唐僧」的故事,26歲的陳徵正打算給自己一個新的未來,17歲的劉暢還是一個高中「小屁孩」。

  當時誰也想不到,8年後,這個70後能帶著一群80後、90後,橫掃全國影院。

  2007年,田曉鵬正擔任著美國《蜘蛛俠》遊戲宣傳片的動畫導演。這個以導演三維動畫短片而入選「華人3D年鑑」的人,心裡一直醞釀著一部「西遊記故事」。「其實,我想做動畫電影有20年了,但總由於各種原因擱淺。給國外項目做動畫加工的年代,有時候會失眠,覺得自己這一輩子就這麼過去了,想到未來感覺很可怕。如果沒做出原創動畫電影,我在這一行就算白幹了。」

  一開始,這個題材並不被市場看好,田曉鵬「記不清和多少投資人聊過,隨時找人,也託過朋友介紹,最後總是不了了之」。直到他用自己的錢「投資」。

  「我當時有信念,自己做出來的作品不會太差,家裡人也無條件支持我。但別人不可能聽你幾句話,就有信心投資你。只有自己先做起來,才能逐漸讓大家了解這個片子有價值。」田曉鵬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他坦言,當時決心投入,並非源於對市場的信心,而是有點孤注一擲。「當時挺迷茫的。只覺得錢還有機會掙,理想必須實現一次。」

  在田曉鵬決定「追夢」時,他所在的動畫界,就是陳徵的夢。

  陳徵2003年還是一名中專畢業的網頁美工,兩年後考上了天津美院數字媒體專業。「當時想報動畫專業,但美院沒開設。」上學時,他做過簡短的動畫情景劇,喜歡美國迪士尼、夢工廠的電影。現在,他已是《大聖歸來》的動畫總監之一。

  2009年,陳徵畢業。同學中有人選擇考公務員、進外企,他選擇了當一名動畫師。「進體制的人是一個世界的人,我們是另一個世界的人。我就是喜歡動畫,工作就像是一起玩耍,苦、累都不覺得。」當時吸引陳徵的,正是《蜘蛛俠》遊戲的相關動畫,但他並不知道那是田曉鵬導演的。「特別喜歡角色飛來飛去、鏡頭調度比較大的片段,相機和角色的互動很精彩,當時就覺得中國動畫有希望了。沒想到後來能加入製作團隊。」

  《大聖歸來》動畫師之一、1990年出生的劉暢,也曾經歷「兩個世界」。2012年畢業時,家人為他找了個央企的實習崗位,但3個月後,劉暢就離開了這個「公認前景無憂」的工作。

  因為從小就愛看動漫,在家人鼓勵下,2013年春節一過,劉暢選擇了去培訓機構學習動畫設計。開學的第一節課,老師就說:「動畫將要面對茫茫的幀,模型將面對茫茫的線和點,後期將面對茫茫的軟體。」

  這讓他既興奮又心虛,「興奮的是終於找到了自己喜歡做的事,心虛是因為預知到了:這不是個輕鬆的工作」。「但畢竟學費就有3萬多元,如果什麼也不學,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家人。除非你是富二代,沒有哪一行是好幹的,那就逮著一個自己喜歡的,使勁兒幹!」

  陳徵他們還記得,2011年夏天踏入十月數碼動畫工作室的大門時,田曉鵬已經為《大聖歸來》的原創故事,準備了4年。而這批渴望「原創」的年輕人,恰好趕上「大聖」項目組「招兵買馬」的時候。

  《大聖歸來》執行製作人、十月數碼動畫工作室製作總監金大勇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2010年之前,是導演編劇、美術設計工作的階段,當時核心主創團隊總共20多人。2010年年底,我們才開始為這個項目招聘人手。很多人都是衝著項目來的。」

  陳徵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在他工作的第一家公司,他一直做國外項目的外包製作。「我做的動畫很少有在國內播的,誰也看不到。家裡人也不太理解我的工作,問『你都做出了啥?』周圍的朋友說起國產動畫,評價都是『挺爛的』。我聽了臉上也掛不住。」

  因此,當他第一次看到《大聖歸來》電影片頭的「大鬧天宮」打鬥片段時,直言「很藝術,很震撼」。作為看六小齡童版《西遊記》電視劇長大的80後,陳徵只是「小時候特喜歡西遊記」,但田曉鵬的劇本讓他很意外,「特別不一樣,挺有意思」。「這裡的原創能力相當強大,悟空的原畫形象也非常『有範兒』。」

  從那時起,一個個陳徵這樣的青年就站到了《大聖歸來》的幕後,見證了電影「長大」的四年。

  修煉七十二變:「做動畫是痛苦地磨」

  《大聖歸來》大賣之後,田曉鵬收到了很多「想加入團隊」的私信、留言。也有剛投入動畫行業的年輕網友問:「感覺國產動畫已經迎來了春天,您對我們有什麼建議嗎?」他以一貫的冷幽默回答:「別急著脫秋褲。」

  「如果沒從事過這個行業,很多人會覺得做動畫就是快樂的。但我真的想說,它不像表面看起來這麼光鮮。」他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團隊裡的動畫師也和我聊過:『沒想到做動畫是這樣的。』實際上,作品是痛苦地磨出來的。」

  不少人對這部國產動畫的好印象,源於幾個顛覆性的關鍵詞:比如角色生動、畫風精緻、細節到位。大到悟空顛覆傳統的帥氣形象,小到「江流兒的頭髮隨著故事發展變長」,正因為它具備多數國產動畫做不到的品質要素,被輿論普遍評為「誠意之作」。

  執行製片人金大勇回憶,光角色的前期設計,就歷時一年,「隨時設計、隨時改,真沒數過多少個版本」。「悟空是最難做的。一開始按正常人的感覺做悟空的三維模型,但測試時發現,他需要的拉伸幅度更大,有些極限動作實現不了。要考慮骨點的位置、磨皮的合理性、動畫師操縱的難易程度,測試花了兩三個月。」

  「反覆過不去的鏡頭特別多,你們現在看到的片子裡,80%的鏡頭都是這樣過來的。」田曉鵬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陳徵還記得,他做的《大聖歸來》的第一個動畫鏡頭,是「孫悟空向天兵天將猛扔一個桃子」。「觀眾看起來很簡單,現在的我也覺得不難。」但當時這個鏡頭耗費了他十餘天,田曉鵬不斷提出修改意見。這是他們的第一次業務交集。

  「他對鏡頭的把控非常好,對我的衝擊很大。我在此之前做的大都是固定機位,很少有這種大幅度玩鏡頭的。入職前,自己蠻有信心的,入職後發現和團隊的要求還有差距,要『踮起腳再夠一下』,才能夠得著。」

  在當時「老人帶新人、強手帶弱手」的模式下,自稱「弱手」的陳徵堅持了下來。「這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我是一個比較笨的人,要做成一件事要多花精力。我非常相信,只要跟著項目走,自己一定不會差。不如認真做好每一個鏡頭,這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動畫師劉暢進組前,曾在一家知名的動畫設計公司實習,但沒有通過試用期。2014年2月進組時,他也有些心虛,擔心自己能不能做好。

  他的第一個任務是做最後決戰時,關在籠子裡的童男童女,用時一周。「孩子比較多,每個還得不一樣,有趴著、躺著、側著、往上爬的……我從沒注意過孩子怎麼動,回家找了不少參考。」他開玩笑說,做完後最大的感受就是,「終於不用再看見這幫熊孩子了!」

  劉暢第一個被表揚的鏡頭,是裝滿小孩的籠子飛出去後,主角們開始打山妖。「我給7個山妖分別設計了動作,第一次得到了老師的誇獎。」

  陳徵帶領的組員,都是畢業沒多久的動畫師。他回憶,這批孩子最初接到任務時,都有不小的心理壓力。「很多人習慣了做初級的加工,只接觸過簡單的表演鏡頭、固定機位。比如角色一低頭、抬頭就代表『吃驚』,這不對。我希望有套路的動畫師,至少在和我工作時改過來習慣,不要磨滅自己去思考的能力。」

  《大聖歸來》中,這群年輕人們「磨」得最久的一場戲,是第70場——悟空與反派「混沌」的決戰。

  「這個場次做了一年多。好多次是推翻性的修改。」金大勇舉例了人類形態的「混沌」掉下山崖的一段。

  「最初設計的是悟空直接把『混沌』打下去,動畫師做了兩個月。後來我們覺得不夠到位。因為當時悟空終究沒有法力,實際是打不過反派的,應該是快堅持不住了,但為了救孩子,還是要拼死去鬥。所以就改成了悟空拼命用雙臂抱住『混沌』,不讓他靠近孩子。這又花了兩個多月。」

  1992年出生的張乃文,是團隊裡最年輕的組長。她2013年4月加入工作室,短短半年就升為組長。這個戴黑框眼鏡的長髮姑娘,一個人完成了全片80%的3D立體效果,並帶領著她的小組完成了全片的角色特效。

  在這個「16歲就想學動畫」的姑娘眼裡,《大聖歸來》第70場戲,也是她感覺最滿意、最累的一場,共重做20多次。

  她至今記得,返工最多的一段,是悟空「熔巖為甲,揮焰為袍」的變身場面。這也是全片最激動人心的高潮片段。

  「這段很重要,田導對披風和毛髮動態的要求都非常高,儘量要讓悟空看起來很帥,必須我們自己看起來都會很激動,才算過了第一關。」張乃文自己就改了7次,最後在田曉鵬那一關,又改了6次才通過。

  表演,是這一年輕的動畫主創團隊的又一大「攔路虎」。

  一個不為人知的細節是:《大聖歸來》裡很多角色的笑點設置,都是通過真人或者專業演員的表演模擬而成的。「優秀的動畫師要有表演能力和欲望,很多人時常跑到走廊裡自己演練。」陳徵笑說,「有人甚至在廁所裡大聲演起來,把別人嚇一跳。」

  「需要時,他們全身心投入,把自己的資源、朋友都貢獻出來了。」田曉鵬說。2013年6月,為了「小唐僧初遇悟空絮絮叨叨」、「男女山妖假扮客棧老闆」兩場戲,金大勇多方聯繫,找到了一個朋友的表演團隊。

  「就在一個小區住宅裡演的,只有田導和我兩個人拿著卡片機拍視頻,給動畫師做參考。別看時間不長,非常出彩。」金大勇回憶,「一個胖胖的小女孩演的小唐僧,特別好,創作出了『四大天王是兄弟嗎?』『是姐妹!』等即興臺詞。女妖是一個男生表演的,那個勁兒做得非常到位。原本他們還想給混沌唱京劇的片段編個舞蹈,因為製作時間緊張,只好作罷。」

  4年「磨」下來,動畫總監陳徵發現,自己也上了一個臺階:「以前自己做的很滿意的鏡頭,再回來頭看,還不夠完美,過不了自己這關。」

  九九八十一難:「偏偏是他們留下來了」

  與「大聖」相伴的日子裡,導演田曉鵬的失眠有「量級的增長」,「太多次了」。

  「以前會失眠是因為創作,但為『大聖』的失眠不一樣。它是因為我知道已經抓住特別好的機會,已經在路上了,但遇到各種無法控制的東西,找不到解決辦法。既不能跟家裡人說,也不能跟員工說,只能自己在心裡調劑,有時也爬爬山。」

  8年間,他沒有因為壓力落淚過。「我挺堅強的,覺得為自己的經歷掉眼淚,是特別無能的表現。」

  他只為片中感人的段落流過淚——最後一場「小唐僧為救悟空被大石頭壓垮,悟空嘶吼」的戲,第一次配上音樂時。「當時未完成的背景還是灰色的,但很多人在工作室裡看時都很感動,只看劇情,忽略了畫面。」

  2012年,「大聖」團隊遭遇了成員的離職潮。

  「人員流失最嚴重的時候,不是最緊張趕進度的時候,而是對項目缺乏信心的時候。」陳徵回憶,「原創動畫很難。好的動畫師,一天能做出1秒或0.5秒成品,就很不錯了,但現實很難做到。我們有過寫『2013年上映』的海報,但發現不可能。2012年趕過進度,但做出來的成品不理想,都要求重做。」

  他舉例說,「山妖在山林間追逐小唐僧」那一場戲,實際長度是1分多鐘,有1500多幀,「足足做了半年」。

  「當時我們在做這場戲時,就離職了四五個動畫師,『誰做誰崩潰』。因為它是一個挑戰動畫人意志的鏡頭,太複雜了。為了更強的立體效果,不少房子、地形都改動過,負責動畫和模型環節的人無法承受這樣的工作量,就走了,只好換人負責。」

  當時,不少成員失去了希望,「覺得項目根本不會上映」。但那段時間,田曉鵬並沒有特意激勵團隊,甚至很少說話。

  「因為我特別不願意忽悠別人。」田曉鵬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大家都看得到這件事是挺難的,講求的是志同道合,壓力是常態,不管多少人離職,都是我一開始預想過的。我們願意賭這個未來,但確實我們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別人。」

  陳徵和同事一樣,也經受著現實壓力。

  當時,他合租的房子月租金1000多元。每兩周,他得坐大巴回老家看妻兒,周日再返回北京。「當時工資待遇挺低的,家裡希望我能回去,在大學任教或者做其他工作。」

  甚至他也知道,一些離開公司的動畫師,有了比他高的薪酬。

  「這個行業有點逐水草而居,哪裡錢多就往哪裡聚攏。難免心裡不平衡,但很多同事當初降薪也願意來,就是為了做原創。我知道田導肯定不會讓當時那種質量的片子上映,他有決心做好,我們的勞動成果早晚有一天會面世。所以工作心態不一樣。我就想踏實做好這一件事,也努力說服家人。」

  團隊的年輕化,對田曉鵬導演來說是「打擊和驚喜並存」。「打擊更多些,驚喜則是發現人才。」在他眼中,金大勇、陳徵、劉虎……一個個名字給他的不是驚喜,而是「欣慰」:「這都是團隊走過幾年來,剩下的為數不多的人。他們不是當初那一批人裡最有激情、最有創作欲望的,但偏偏是他們留下來了。」

  「電影更多是實現的過程,而不是靠創作激情的過程。激情可能幾個月就到頭了,但真正想做一件事,必須把你所有的激動、急躁壓下來,得想怎麼才能完成它。我是為自己的作品努力,其他人能跟著我扛下來,是更不容易的。」

  經歷波折,「大聖」團隊在細節打磨上走得更遠。

  「大家叫我們誠意之作,誠意在哪?就在不容易看出來的細節。」陳徵說。

  為了長安城場景的真實可信,他們設計了將近40個群眾角色。擔綱者就是劉暢。「原本村民不多,顯得不特別熱鬧,我就加了不同角色:小孩大人、富人窮人、旅館裡面吃飯的、扛柱子的人……這都是為了不能讓整個畫面看起來空曠。」劉暢說。

  張乃文也經常遇到設計上的瓶頸。「比如山妖的形象矮胖,衣服做起來就特別容易穿幫,特別困難。反正遇到瓶頸就只能死磕。如果磕不出來就先放下,做做別的,等待靈感。」

  「願意和動畫死磕,就會越做越好。」執行製片人金大勇總結。

  奇蹟:「我們和大聖一樣,都會慢慢被人懂」

  今年1月18日,《大聖歸來》第一次完整成片。在提前場放映時,團隊和觀眾都發現了問題:「團隊沒有大熒幕經驗,太多打戲,節奏太快,觀眾腦子裡的弦一直繃著……」

  於是,導演田曉鵬決定放棄原定的春節上映檔期,有針對性地放慢節奏。比如,在老師父教育小唐僧「打坐,念經,參禪」時,加入了貓頭鷹打瞌睡等空鏡頭。

  三四年「打磨」,意味著這群年輕人幾乎沒有休息日。今年2月3日,《大聖歸來》製作團隊帶著剛做出來的「小空空」玩偶,終於集體去放鬆了一次。「好些年沒有出去玩了,那幾乎是唯一的一次。」田曉鵬回憶。在住地,他站起來說:「辛苦好幾年了,我代表自己感謝大傢伙,給大家鞠個躬。」

  上映後,這部一開始「不被看好」的國產動畫實現了逆襲。一個粉絲說:「現實本身要比電影還要燃百倍。」第一天上映,《大聖歸來》排片僅佔全國院線的9%,票房僅佔7%,到第四天就取得了票房日冠軍,第五天,票房佔45%,超過《小時代》、《梔子花開》兩部熱門片的總和。

  田曉鵬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自己的家人去影院「至少看了五遍」。「相比八年辛苦,上映的兩三周顯得很短暫。」

  陳徵覺得,這部國產動畫的命運就如同主角悟空的形象。

  「最開始,很多觀眾不太能接受長這樣子的大聖,覺得不帥。但特別奶油小生不一定能吸引人,悟空就像我們的一個朋友:剛開始不一定好看,後來接觸多了就發現越來越多的優點,看完覺得特別陽剛。」陳徵說,「『大聖』讓我給家裡有了個交代,總算有片子可以『見光』了。」

  7月21日,《大聖歸來》票房破5億元,這天是金大勇的生日,他們吃了餃子。

  「都說電影做了不一定能播,播了不一定能火,無論大聖未來如何,依舊做自己。堅持夢想,不忘初衷,同在路上。」在電影打破票房記錄時,燈光材質師、《大聖歸來》材質總監王付帥在微博上寫:「激動得想哭都哭不出來!我們這幫人做成了件大事!值了!」

  在動畫師劉暢眼裡,自己參與製作《大聖歸來》,算是他24年來最大的成就,「也讓爸媽為我驕傲」。「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年輕人跟電影中的大聖是一樣的,都會經歷從低谷到高峰的過程。都會慢慢被人讀懂,被認可,被融化。」

  儘管票房已超過《功夫熊貓》,導演田曉鵬認為,「票房奇蹟」並非成功的標準。「不是事情做成了才是成功,我們選擇的這個行業,過程本身就挺美好的。做原創動畫的人,本身過的就是很刺激的生活,這個過程帶給我們很大的喜悅和成就感。這是人生路上最成功的一種生活方式。」

  90後張乃文身邊,很多朋友都離開了動畫這一行。她告訴記者,她最期待《大聖歸來》之後,能「有更多人來把國產動畫這個行業支撐起來」。

相關焦點

  • 大聖歸來原班人馬打造西遊記之大聖鬧天宮,國產動畫有救了!
    近些年來,很多人都喊著中國動畫電影難以崛起。但是大聖歸來這部影片,證明了中國動畫電影的潛力。當時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竟然還形成了自來水效應。大家從這部電影身上,看到了國產動畫電影的未來。而大家萬眾期待的大聖歸來第二部,最近也終於有了消息。大神歸來第二部的名字叫做大聖鬧天宮。
  • 動畫電影《木蘭:橫空出世》背後,是一支廣東團隊
    動畫電影《木蘭:橫空出世》背後,是一支廣東團隊金羊網  作者:胡廣欣、李昀澤  2020-08-23 《木蘭:橫空出世》的背後是一支廣東團隊
  • 國產動畫巔峰作《大聖歸來》韓國上映:觀眾好評爆表
    曾在2015年創下近10億票房紀錄的國產動畫巔峰之作《大聖歸來》於11月2日正式在韓國上映。據時光網報導,該片上映後,刷新了在韓國上映中國動畫的評分新高。據悉,《大聖歸來》在韓國網站NAVER的評分高達8.54,上周剛上映時評分一度高達9.09,與當初在國內上映好評刷爆有一拼。
  • 我心中必看的5部國產動畫電影,陪伴00後童年的國產佳作
    00後們趕上了國產動畫電影產業的興起,相較於70後80後90後們觀影選擇的貧瘠,他們見證了太多優秀國產電影的興起,觀影選擇大大提高,特別是曾經不受人重視的國產動畫電影作品, 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大銀幕上。
  • 國產動畫:走出國門的姿態更加自信
    近年來,中國動畫不再滿足於「圈地自萌」,而是以更自信的姿態走出國門。《伍六七》《哪吒》《大聖歸來》等影視作品紛紛在海外上映,讓中國動畫再次閃耀世界。據不完全統計,從2018年起,至少有20餘部國產動畫作品實現出海或發布海外上映計劃。「世界在關注中國動漫,中國動漫正在大踏步融入國際市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範衛平指出,國產動漫正走向高質量發展、深入參與國際競爭的發展階段。什麼故事能引起海外觀眾熱捧呢?
  • 國漫行業生存太艱難,底層工資僅能養活自己,這就是國漫的崛起嗎
    網上有過對國產動畫行業從業人員的調查,發現很多底層的員工,基本上拿著只能夠養活自己的工資,兩三千基本是常態,而有些地方,甚至連兩千都不到。要知道,很多打算加入動漫行業並且付諸行動的,基本上都是年輕人。他們懷揣著壯大中國動漫的志向,希望國內的動畫能夠像日漫一樣的發展,但是國漫行業的生存環境確實太艱難了。
  • 2020年這11部國產動畫電影,除了《姜子牙》,你還想看哪部?
    誰都不曾想到,2019年國內電影票房冠軍竟然是一部國產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該片狂攬50.14億元,一躍成為國內影史票房榜第二,僅次於吳京的《戰狼2》。回顧這幾年的國產動畫電影,2015年的《大聖歸來》無疑是個裡程碑,它的高票房和高口碑,讓人們看到了國產動畫再度崛起的希望。
  • 二次元:國產動畫開始甦醒,質量參差不齊讓人擔心,3D動畫成主流
    當然很多時候並不是國產動畫出現了問題,而是觀眾們對於國產動畫產生了偏見,然後自己對國產動畫有著別樣的誤解,於是這樣的言論比比皆是。當然也有很多人說出的評價是真實的,例如國產動畫質量不行,劇情不行之類的,這些缺點國產動畫都有,但近些年一直都有改進。而忠實的國產動畫愛好者們,也真的有看見國產動畫的成長和進步。
  • 《大聖歸來》紅到臺灣 眾籌模式是亮點(圖)
    低調的宣傳行銷、曲折的製作歷程、精良的視覺效果、華麗逆襲的票房,讓《大聖歸來》成為網友口耳相傳的口碑之作。這股起自網絡的「大聖」旋風,近日也刮到了海峽對岸。臺灣人氣論壇PTT的許多網友都盛讚這部電影「頗驚豔」、「畫風有皮克斯水準」;臺灣動漫業者也對《大聖歸來》獨特的眾籌模式大加肯定,認為這或許為國產動畫電影提供了新思路。透過這部讓人驚喜的《大聖歸來》,兩岸業界似乎都看到了一點希望。
  • 從49億《哪吒》到3億羅小黑,國產動畫電影時代來了嗎?
    相比之下,動畫電影是無中生有的,把想像中的東西直接變成影像。按照黑格爾在美學中關於藝術影響力的理論來看,動畫更可以「強化人的心靈,把人引到最高尚的方向」。 這些年國產動畫電影逐漸在市場中凸顯,進入觀眾視線。它們一點點地被觀眾接受,越來越成為電影市場中受歡迎的類型電影。
  • 2019年國產動漫行業因「魔童」崛起,國產動漫將在國際佔一席之地
    一、國產動漫行業發展現狀2019年7月26日,一部跨時代的國產動漫在中國各大影院上映,不靠宣傳不靠廣告,完完全全靠著人們口口相傳的安利,在上映第一天票房就破億,為沉浸多年的國產動漫奪得了一個好口碑。國產動畫的品牌塑造以內容為王,加上用戶體驗,兩者互相疊加、垂直滲透。同時,國產動畫品牌的推廣運營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現優質動畫IP的價值,促進產業的持續發展。
  • 2020年最值得期待的四部國產動畫,都在這裡了!
    早在2019年B站的「2019-2020 BILIBILI國創動畫作品發布會」上,兩點十分動漫就和B站一起聯合發布了《璃心戰紀》,劉北對作品進行了介紹,「《璃心戰紀》採用了本土化的賽博風格,希望成為一部視覺華麗、敘事能夠觸動人的科幻競技作品。」
  • 《哪吒》《大聖歸來》是否達到了美國迪士尼夢工廠的技術水平?
    動畫片電影《大聖歸來》,影片的整體情節和氛圍基本沒有問題,但在藝術細節上沒有問題。當你停下來觀察一些非關鍵場景的背景建模時,你會發現這不是3D網遊的背景嗎?同時發現在一些後臺製作中也很弱,但這些都是一些細節。如果你正常看電影,就沒有缺點。事實上,大多數人認為它是國產動畫中的一個夢想,其紀念的意思可能是遠大於的實際水平,而不是一幀停頓來查看細節。
  • ​首部國產青春動畫電影《昨日青空》來了
    2015年的《大聖歸來》讓我們看到了國產動畫的希望。
  • 大聖歸來導演將拍《三體》 國產CG電影探索者易巧等擔綱製片
    大聖歸來導演將拍《三體》 國產CG電影探索者易巧等擔綱製片  Evelyn Zhang • 2020-06-24 10:50:55 來源:前瞻網
  • 《姜子牙》確定年內上映,2020年國產動畫不止於此?
    《姜子牙》原海報中國觀眾開始對國產動畫有期待,並不是沒有道理的:繼去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票房紀錄、帶動全民觀影熱後,而今除了《姜子牙》,還有《妙先生》《新封神:哪吒重生》《鳳凰》《大聖鬧天宮》等話題作品待映——近日,《新封神:哪吒重生》傳來入圍昂西電影節WIP單元的消息,最新的官方物料上標註的上映時間仍為暑假。
  • 國產動畫電影再添新玩家,B站入局新作定檔2021年春節
    從《大聖歸來》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到《姜子牙》,中國動畫電影市場飛速發展,曾經被視為兒童專屬的國產動畫電影已經成功破圈成為票房爆款的種子選手,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入局。 11月21日,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舉辦了2020-2021 國創動畫作品發布會,宣布推出33部動畫作品新內容。
  • 電影《姜子牙》海報引出「神仙打麻將」,國產動畫有望在未來出現
    如《哪吒之魔童降世》《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經典國產動畫相繼問世。哪吒向叔叔姜子牙借了四頭大象,兩天,大聖取笑「天上終於又來了個臉長的神仙」,畫風歡快有趣,有網友評論說,評論區真是神仙打麻將,這也很貼切。自《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問世以來,國內湧現出許多優秀的動畫作品。即使不成熟,也足以讓中國人驕傲期待。
  • 成本2億票房3600萬,《媽媽咪鴨》等國產動畫電影還差了些什麼?
    本周五其單日票房不及已經上映36天的《紅海行動》的1/88,而根據行業預測,這部國產動畫電影的票房空間也所剩無幾。《媽媽咪鴨》3月24日票房37.58萬元,排片僅剩0.3%無論是動畫行業資深人士,還是豆瓣、微博網友,都對《媽媽咪鴨》的技術和畫面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 時代的轉身:國產動畫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與零零後聊起童年生活,不少八零後、九零後們並不掩飾這種為數不多的優越感——他們的童年,定格在了「中國動畫黃金年代」的末年。彼時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審美上仍在「追求真正高級」。《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黑貓警長》等一批經典動畫片,依然出沒於少兒時段電視螢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