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豬肉價格的大幅回落,中國11月份總體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自11年來首次跌至負值,這加大了中國經濟陷入通縮的風險,並可能扭曲中國消費者的實際支出能力。
但是,多數經濟學家表示,上個月由豬肉供應反彈推動的消費者價格下降,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復甦受到威脅。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三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中國官方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下降至-0.5%,低於10月份0.5%的增幅。這是2009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當時的CPI同比也出現了0.5%的下降。
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下降2.2%,豬肉價格暴跌12.5%,這主要是由於非洲豬瘟的傳播得到了控制。
CPI為負通常被視為消費者支出疲軟和經濟增長乏力的信號。2020年,中國設定了約3.5%的CPI增長目標,去年這一數字為3.0%。但今年1月至11月,CPI同比僅上漲2.7%。
研究公司龍洲經訊的中國經濟學家何偉表示:「這不是消費者支出上漲的信號。」他補充說,溫和的通縮可能會使中國央行在收緊貨幣政策方面更加謹慎。
凱投宏觀高級中國經濟學家朱利安埃文斯-普裡查德表示,11月份CPI的下降「完全是由豬肉供應改善推動的,並不是需求放緩的信號」。
麥格理資本的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則表示,中國經濟仍在蓬勃發展,央行可能不會在政策中過多考慮CPI的數據。
胡偉俊指出:「CPI緊縮主要是由於去年下半年豬肉價格高企。」
消費者價格指數是否能很好地反映消費者通脹,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中國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於上月寫道,通脹指標必須將資產價格考慮在內,否則它們將失去與現實的相關性。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隨著整體經濟增長提速,沒有必要擔心真正的通縮。「由於負增長是由於去年基數較高而引起的,因此,對負CPI解讀過多是不對的。」溫彬在報告中稱。
與此同時,中國11月份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降幅收窄至1.5%,而10月份的降幅為2.1%。PPI反映的是工廠向批發商收取的產品價格。
中國整體經濟繼續從冠狀病毒的影響中復甦,第三季度經濟同比增長4.9%,高於第二季度的3.2%。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收縮了6.8%。
預計中國將是今年20國集團(G20)中唯一一個實現正增長的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中國今年的增長率為1.9%,到2021年將進一步加速至8.2%。
中國海關總署於周一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個月,中國的出口出現了近三年來的最快增速,創下了歷史上最大的月度出口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