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頸椎牽引:可採取坐位或臥位,用四頭帶(Glisson氏帶)牽引。在牽引過程中如有不良或不適反應,應暫停牽引。牽引療法主要適用於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症。牽引主要適應的群體有:輕度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生理曲度改變,年齡18歲以上(年齡過小骨骼尚未發育完全),無嚴重骨質疏鬆、椎動脈狹窄。
(2)圍頸保護:用一般的簡易圍頸保護即可限制頸部過度活動,並能增加頸部的支撐作用和減輕椎間隙內的壓力。重症型而又需要起床活動者,可選用帶牽引的頸圍支具。對頸部牽引後症狀緩解及手術後恢復期的病例,亦需用頸圍保護,以有利於病情恢復。
(3)針灸:針灸療法的優勢在於迅速解除疼痛,無論初發、復發、或手術後症狀仍未能有效緩解者,均有顯著療效。針灸方法止痛迅速、止痛效果好、操作簡便、並且沒有副作用,不必擔心長期服用消炎鎮痛藥出現胃腸刺激。
(4)泥療:是將泥加熱稀釋後包纏患病部位,作用於患部達到治療效果的一種治療方法。易為人體接受,保溫時間持久,並在冷卻過程有一定的機械壓迫作用。一日一次,每次30分鐘左右。
(5)紅外線療法:紅外線的輻射作用是一種以熱作用為主要的理療方法。熱作用不但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消除炎症,降低末梢神經的興奮性而緩解肌肉痙攣。具體的操作:紅外線燈照射患部,燈距為30-50cm,治療計量以患者有舒適熱感為標準,皮膚出現均勻的桃紅色紅斑為宜。每日一次,時間為15-30分鐘。
(6)中醫定向透藥療法:通過獨創的非對稱中頻電流產生的電場,對藥物離子產生定向的推動力,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更深入、更有效地透過皮膚黏膜快速的進入人體,靶向作用患部病灶。
(7)中藥離子導入治療:擴張小動脈和毛細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具有消炎、消腫、鎮痛、疏通經絡、松解粘連,調節和改善局部循環的作用。
(8)雷射治療:利用雷射熱能效應,使突出的椎間盤部分髓核汽化並形成空洞,降低椎間盤內的壓力,從而減輕或消除對神經的壓迫,由此達到治療的目的。
(9)注光治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滲出物的吸收,達到消腫止痛的作用,解痙和緩解肌緊張,有消炎功效。
(10)局部推拿手法:是頸椎間盤突出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活動,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來緩解症狀。
(11)超聲及電刺激治療儀療法:用於緩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散,松解黏連,興奮神經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