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袋鼠麻麻刷到一條新聞,真是被驚到了:
3月13日,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小兒外科接診一9歲多男孩,因進食異物,反覆腹痛3天,腹部CT提示胃、十二指腸內有多種異物。
經過4個多小時手術,醫生從男孩腹部取出牙籤約30餘根、棉籤24根、鉛筆5根、金屬線5根、數根包裝帶、無數根各式線團等等。
當手術結束後,連外科醫生和護士都為之震驚,這是他們從業以來首次遇見如此嚴重的消化道異物。
此前,也有新聞報導過吞食異物的病例,比如吃頭髮、吃土塊等。
有的人可能會問:怎麼會有人喜歡吃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呢?如何咽得下去呢?
其實,這在醫學上是一種罕見病,被稱為——異食癖。煤渣、土塊、紙張、頭髮、線繩等等,可能都是他們「愛吃」的東西。
造成兒童「異食癖」的主要原因,一般有兩種,一是孩子生長期有偏食習慣,體內缺乏鋅、鐵等微量元素;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比如焦慮、緊張、恐懼等等。
面對孩子的怪毛病,家長的態度很重要,過分指責只會讓孩子的怪異行為固化,而不會得到改善。
孩子的怪行為,是一種信號,可能提示我們孩子的身體或者心理出現了一些「小問題」,為了避免惡化,父母應及時反思、觀察,並耐心引導。
具體可以這樣做:
1.用心陪伴,細心觀察
現在很多父母忙於工作,親子互動時間本來就很少,下班後有些父母也沒能利用好共處時間,真正用心陪伴孩子,而是與手機、電視等「親密相處」。
希望父母珍惜與孩子的共處時光,用心陪伴孩子,比如一起玩些小遊戲、陪寶寶讀繪本、周末一家人去遊樂園等(當然現在特殊時期,老實在家待著就好),這樣可以滿足兒童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給寶寶更多的安全感。
若是家長和寶寶分居在兩地,爸爸媽媽就要定時給寶寶打電話或者視頻聊天,讓孩子多聽聽你的聲音,或者是通過屏幕看看你。
如果發現小朋友有吃異物的表現,比如用舌頭舔地板、牆壁,悄悄吞食紙張、頭髮等,一定要多多留意。
異常行為發現多次,要及時去醫院檢查診斷。對於情況嚴重的,很有必要去看心理醫生。
2.正確引導,營養均衡
發現孩子吞食異物,不要大聲呵斥嚴厲批評,而是要耐心告訴孩子吃異物的危害性;對於低齡寶寶,就要時時盡到監督職責,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出於好奇,拿到什麼都會往嘴裡送,如果發生異物卡喉是很危險的。
之前我們也介紹,異食癖可能與身體缺乏某種微量元素有關,所以在生活中,寶寶的飲食要注意葷素搭配,保證營養均衡攝入。
3.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如果家庭氣氛緊張,夫妻關係不和諧,大人的負面情緒很容易影響到孩子。
不要覺得孩子不懂事,其實他們最會「察言觀色」,假如家裡氣氛降到「冰點」,或者父母經常爭吵,孩子就會不知所措,內心充滿無盡的恐懼和悲傷,長期如此,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醫生表示,重大的心理傷害或者是壓力所帶來的精神異常,也有可能導致異食癖。
袋鼠麻麻有話說:
在物質生活充盈的時代,我們不僅要保障、提高孩子的物質需求,更要加強對於兒童心理變化、異常行為的關注,時刻關愛兒童身心健康。
身為父母,生活中更需練就一雙「火眼金睛」,通過表面現象看到背後可能隱藏的更深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孩子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